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2 11:17
創新葯又見大消息,昨天(8月21日)盤后,國務院批覆原則同意《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開放創新發展方案》。
這份方案規格較高。批覆提到,《方案》以高水平開放為引領、以制度創新為核心,開展首創性、集成式探索,推動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集成創新發展,將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打造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地、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生物醫藥創新發展高地。
那麼,為什麼説恆瑞、藥明或成大贏家呢?
查詢創新葯企業的註冊地和主要生產經營地址會發現,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的50只成份股中,位於江蘇的包括恆瑞醫藥、迪哲醫藥、澤璟製藥、恩華藥業,以及藥明系的一羣「葫蘆娃」: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藥明合聯等。
恆瑞醫藥其前身是1970年成立的連雲港製藥廠,這幾年成為仿製藥大廠成功切換創新葯賽道的典範,最近恆瑞醫藥交出創紀錄的半年報,三大亮點:淨利潤飆升近30%,創新葯收入超75億元(新葯銷售及許可收入佔公司營收比重近61%),將回購10億-20億元的股份。因為在研管線多且全且精(自研管線數量全球第二),所以恆瑞醫藥近年來靠BD也是收益頗豐,上半年和默沙東、默克等MNC達成了多項對外授權交易;7月又與GSK達成潛在總金額120億美元的合作協議,將共同開發至多12款涵蓋呼吸、自免和炎症、腫瘤治療領域的創新葯物,這也成為中國創新葯從「單個產品出海」向「體系能力出海」進階的代表事件。
另外,恆瑞醫藥從去年7月以來震盪上行,目前股價已經接近2021年6月的位置,創下近年來新高。在年度股價高位時回購,一方面展示出恆瑞對自身創新業務發展的長期信心,認為目前其長期價值依然處於低估狀態;另一方面公司充足的現金流也給了恆瑞「買入自己」的底氣,為恆瑞未來實施股東回報提供了紮實的財務基礎。
另一家大贏家是藥明系,觀察藥明系企業的英語名字會發現均為Wuxi XXXXX。無論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藥明合聯,都共同擁有一個根據地——無錫,由此輻射周邊。這幾家「葫蘆娃」的半年報也非常精彩:藥明康德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上漲超100%,並調高業績指引;藥明生物上半年淨利增長54.8%,綜合項目總數增至864個;藥明合聯上半年淨利潤增長52.7%,市佔率達22.2% ,並上調全年營收預期為增超45%等。
因此,這份高規格的細化全產業鏈支持創新葯的地方方案,恆瑞、藥明系得益匪淺。
事實上,除了江蘇的文件,最近對於生物醫藥的政策暖風還有不少,比如前天高層在北京調研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情況,強調要加大高質量科技供給和政策支持,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着力推動生物醫藥產業提質升級,研發生產更多優質高效的好藥新葯。可以發現,目前創新葯的政策環境是真的很有希望。
創新葯行情還能走多久?
接下來8月、9月又會有重磅海外醫藥會議,以及10月、11月的醫保目錄和商保創新葯目錄,所以炒作的空間和題材還是很充足的。往后看,一方面,國內創新葯潛在重點臨牀數據催化密集,伴隨學術會議召開有望陸續讀出。另一方面,預期BD資金和二級熱度上漲將反哺國內新葯研發需求起量以及一級創新葯項目融資活躍度提升,內需CXO有望受益。宏觀層面,美元加息周期對新葯投融資造成的壓力逐步緩解,與之強相關的海外新葯前端研發需求開始回暖,相關公司訂單改善趨勢延續,業績確定性較強。創新葯主線和左側板塊困境反轉依然是2025年醫藥板塊的最大投資機會。
看好創新葯板塊的投資者可借道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一鍵佈局50只頭部滬港深創新葯企業,4成港股,6成A股,截至2025/8/20,前十大成份股為:藥明康德、恆瑞醫藥、百濟神州H股、信達生物、藥明生物、康方生物、中國生物製藥、石藥集團、藥明康德H股、科倫藥業。
注:基金管理人對文中提及的板塊和個股僅供參考,不代表基金管理人任何投資建議,不代表基金持倉信息或交易方向,個股漲幅不代表本基金未來業績表現,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推介。融資融券業務具有財務槓桿作用,屬於中高風險業務,投資者可能承擔由於投資規模放大、對市場及個股走勢判斷錯誤等可能導致的投資損失擴大風險。投資者在從事融資融券交易期間,如果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清償債務,或上市證券價格波動導致擔保物價值與其融資融券債務之間的比例低於維持擔保比例,且不能按照約定的時間、數量追加擔保物時,將面臨擔保物被強制平倉的風險。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僅代表撰文時市場表現,基於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所涉觀點后續可能發生調整或變化。本文引用數據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和收益承諾。基金投資人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請仔細閲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説明書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及其更新等產品法律文件,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並請提前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評,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產品進行投資。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基金銷售機構及相關機構不對基金投資收益做出任何承諾或保證。
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業績如下:2015年32.9%;2016年-4.0%;2017年53.8%;2018年-29.0%;2019年56.0%;2020年47.4%;2021年-12.5%;2022年-22.3%;2023年-14.6%;2024年-16.3%;2025年1-6月24.8%。數據來源: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也不代表本基金未來表現。(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基日:201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