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Momenta自研芯片,打響智駕芯片淘汰賽

2025-08-22 09:32

原標題:Momenta自研芯片,打響智駕芯片淘汰賽

據36氪等媒體報道,國內自動駕駛技術公司Momenta自研的*輔助駕駛芯片,已在近期點亮,並開始上車測試。據瞭解,這塊芯片的性能主要對標的是旗下的Orin-X和高通8650等主流輔助駕駛芯片。

此消息一出,就震動了整個國內智能駕駛圈,作為一家以算法軟件起家的智駕公司,Momenta親自下場搞芯片,不僅標誌着其開始從純粹的「軟件公司」轉向「軟硬一體」全棧供應商,同時也意味着眾多智能駕駛賽道的廠商迎來了一位新的對手。

而問題也隨之而至:當Momenta這樣的廠商開始下場造芯片,誰會受傷,誰又能因此受益呢?

自研芯片,意義重大

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Momenta,這家成立於2016年的企業,此前專注於提供高性能智駕解決方案,主攻中高端市場,產品主要包括量產L2智駕系統Mpilot、L4完全無人駕駛系統MSD,其整體業務策略是兼顧L2與L4兩條腿走路的產品策略,與數據驅動的飛輪策略相結合。

截至目前,Momenta與多家國內外頭部車企建立合作,包括多家全球銷量前10車企,代表客户包括國內上汽、比亞迪、廣汽,海外豐田、奔馳等,代表量產車型包括智己L6/LS6、領克Z10、昊鉑HT激光雷達版等。

在客户數量方面,Momenta是目前手握高階智駕定點合作項目最多、合作車企客户最多的供應商,客户覆蓋國內央企、國企、民企,海外日系、德系、美系等。尤其對海外車企客户,海外有實力的智駕方案供應商不多,特斯拉FSD尚未開放授權,Momenta幾乎是當前頭號選擇。

第三方研究機構佐思汽研公佈數據,2023年1月~2024年10月期間,Momenta城市NOA的市場份額達60.1%,位列第三方智駕公司第1;華為HI模式(不含華為智選車型)位列第2,市場份額29.8%,其他供應商市場份額不足10%。截至目前,配備Momenta城市NOA技術量產車型,累計銷量已達11.4萬輛,位列行業首位。

不過此前Momenta方案大多搭配的是英偉達芯片,早在2019年,Momenta就與英偉達合作,展示了Mpilot自動泊車及NOA,而在2023年,Momenta正式發佈了Mpilot Pro中配量產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其與英偉達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加大產品戰略佈局,推出基於NVIDIA DRIVE Orin高性價比芯片配型的Mpilot Pro中配量產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而在去年11月,Momenta還與智己汽車、英偉達三方合作簽約,打造行業首批NVIDIA DRIVE AGX Thor芯片量產智駕解決方案,其將於2025年率先搭載於智己汽車量產車型。

不止英偉達,Momenta也在去年宣佈與高通展開全新合作,基於最新一代Snapdragon Ride平臺(SA8620P和SA8650P)的可擴展、高能效架構,推出多款可擴展的汽車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對於Momenta而言,植根於英偉達和高通平臺,專注於做智駕軟件,顯然是一件看起來非常理智的事情,一方面能控制成本,獲得更高的毛利潤,另一方面也減少了自研芯片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與風險。

但Momenta並不是一家「安分守己」的企業,2023年7月,在哲庫公司解散兩個多月后,十數名前哲庫管理層加入了Momenta,其中包括哲庫COO李宗霖、哲庫軟件部總監賈明軍、哲庫SoC 2部高級總監俞國軍及其手下近十名中層管理者。

純軟件方案廠商,已經滿足不了Momenta,在入局造芯的背后,是它想要真正實現「軟硬一體化」,坐穩智駕芯片+方案廠商的寶座。

目前來看,Momenta*自研芯片主要定位中端市場,並在接口上與現有主流產品保持兼容,同時在成本上具備一定優勢。這不僅可以避免被外部芯片廠商在供應鏈和技術路徑上鎖死,同時也能通過軟硬件深度耦合提升迭代效率。這種"向下整合"的策略,在科技產業發展史上屢見不鮮,往往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強的競爭壁壘和更高的價值捕獲能力。

智駕芯片,市場被顛覆

Momenta自研芯片,首當其衝的無疑是一直與其保持密切合作的英偉達和高通。

首先看英偉達方面,儘管此前GPU巨頭的Orin系列芯片憑藉強大的算力和成熟的生態系統長期佔據高端市場,但Orin方案的成本高企一直是其推廣的瓶頸。更為雪上加霜的是,英偉達還面臨着人才流失的壓力——小鵬汽車自動駕駛副總裁吳新宙的加盟,標誌着英偉達開始反向"挖角"自動駕駛軟件人才,這恰恰說明了其在軟件能力上的焦慮。

英偉達雖然一直被視為「軟硬解耦」的代表廠商,但實際上也在提供自動駕駛全棧解決方案,目前確定的落地用户只有奔馳一家。面對Momenta這樣的軟件公司向硬件延伸,英偉達不得不加強自身的軟件整合能力,以應對「軟硬一體」趨勢的衝擊。

對高通而言,衝擊也不可謂不大,儘管二者合作沒有英偉達那樣密切,但高通強調的艙駕融合,目前瞄準的恰恰就是中端市場。而Momenta自研芯片在接口層面的高度兼容,讓車企無需承擔巨大的切換成本,就能夠從高通方案平滑遷移至Momenta方案。這種"無縫替換"的能力,將給高通在中端智駕市場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

與此同時,本土芯片廠商也面臨新的挑戰。

地平線作為國內智駕芯片的領軍企業,其創始人兼CEO余凱曾將地平線定義為"披着芯片外衣的軟件公司",其推出的地平線HSD是國內*軟硬結合全棧開發的城區輔助駕駛系統,但這種定位現在遭遇了真正軟件公司的挑戰,強調軟硬結合的它,與如今自研芯片的Momenta形成直接競爭關係。

地平線一直試圖在軟硬件之間找到平衡點,但Momenta的入局打破了這種平衡——作為純軟件起家的公司,Momenta在軟件算法方面的深度積累可能超過地平線,而一旦其芯片技術成熟,地平線的差異化優勢將被大幅削弱。

另一家國產智駕芯片廠商黑芝麻則與地平線有所不同,相較於地平線的高中低全覆蓋,黑芝麻主要側重於中低端市場;地平線注重與汽車製造商的深度合作,以提升產品競爭力;黑芝麻更傾向於通過高性價比的產品,吸引客户來選擇自身。

但黑芝麻的目標客户羣與Momenta也存在着部分重疊。當Momenta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城區NOA解決方案時,黑芝麻的定位可能面臨「性價比」質疑。

對於為旌、愛芯元智、星辰等新興芯片廠商而言,Momenta的入局更像是一記重拳。這些公司本就在與地平線、黑芝麻等先發廠商競爭,現在又要面對具備軟硬一體優勢的Momenta。

為旌專注於AI芯片設計,在智駕領域剛剛起步;愛芯元智主攻邊緣AI芯片,正在向汽車領域擴展;星辰則聚焦於高性能計算芯片。這些公司在技術積累、客户資源、資金實力等方面都相對薄弱,面對Momenta這樣擁有豐富量產經驗和客户基礎的軟件廠商入局,它們的生存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

更為關鍵的是,Momenta作為擁有豐富量產經驗的軟件廠商,其自研芯片天然具備軟硬件深度優化的優勢。這種一體化能力是純芯片廠商難以複製的,特別是對於資源有限的新興廠商而言,這種差距可能是致命的。

Momenta的入局不僅僅是增加了一個競爭對手那麼簡單,它代表了一種新的競爭模式:軟件公司向下整合硬件。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能夠實現真正的軟硬一體化優化,而不是簡單的硬件+軟件組合。

對於本土芯片廠商而言,這意味着單純的硬件技術優勢已經不夠,它們必須在軟件能力上實現突破,或者尋找差異化的市場定位。否則,隨着越來越多的軟件公司進入芯片領域,傳統芯片廠商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收窄。

車企自研芯片,帶來衝擊

在Momenta軟硬一體方案的衝擊下,那些原本自研車企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研的必要性和投入產出比。

小鵬汽車堪稱車企自研芯片的先行者,其首顆自研智駕芯片已經成功實現上車應用。其自研策略強調自給自足和差異化,但Momenta方案的出現帶來了新的思考:當第三方能夠提供成本更低、技術更優的解決方案時,自研的價值何在?特別是對於資源有限的新勢力車企而言,自研芯片的鉅額投入是否值得,成為一個現實問題。

理想汽車的自研芯片項目正在穩步推進,目標是通過長期投入實現成本控制和技術自主。但Momenta能夠將整套方案成本進一步壓縮,這對理想的自研投入產出比構成了直接挑戰。

蔚來雖然在自研芯片方面相對低調,但其在算力平臺和ADAS技術上的佈局同樣面臨衝擊。當市場上出現更具成本優勢的第三方方案時,蔚來需要重新評估自研的戰略價值。

車企自研與Momenta自研存在本質差異,這種差異決定了它們面臨的挑戰性質。車企的自研芯片更像是"封閉體系",主要服務於自家車型的差異化需求。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能夠與整車深度耦合,實現*的性能表現;劣勢在於成本分攤基數小,難以實現規模經濟。

而Momenta作為第三方Tier1供應商,其芯片+軟件方案可以服務更廣泛的車企客户。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能夠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同時為多家車企提供服務;潛在風險在於可能難以滿足每家車企的個性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車企們對"軟硬分離"的追求可能因為Momenta的入局而發生變化。早期,車企選擇軟硬分離主要是爲了保持"靈魂"的自主權,避免被供應商鎖定。但現在的情況是,單純的軟硬分離可能無法帶來成本優勢。

目前智能駕駛已經成為電動車的核心競爭力,採用供應商統一方案確實難以體現差異化。但當供應商能夠提供更具成本優勢的解決方案時,車企需要在差異化和成本之間找到平衡。

在OTA時代,車與車之間的競爭是涵蓋整個生命周期的持續戰爭。軟硬分離確實能夠讓車企快速響應市場變化,但這種靈活性是否值得巨大的自研投入,需要重新評估。

對於那些自研芯片投入巨大但尚未見到明顯成效的車企而言,Momenta方案的出現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們需要重新思考:自研芯片是否真的能夠帶來足夠的差異化優勢?自研投入的機會成本是否過高?是否存在與第三方合作實現"準自研"的可能性?

這種思考可能會導致車企自研策略的重新調整,從全面自研轉向關鍵環節自研,或者從獨立自研轉向合作自研。

軟硬一體趨勢下的戰略焦慮

傳統Tier1供應商面臨的挑戰可能是最為複雜和深遠的,因為Momenta的入局不僅僅是技術競爭,更代表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衝擊。

華為在智駕領域的ADS方案技術實力強勁,但其面臨的合規限制和商業模式挑戰依然存在。Momenta的軟硬一體方案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一個更為靈活的替代選擇,特別是對於那些在華為合作上存在顧慮的車企。

然而,華為也可能從中看到機遇。Momenta入局芯片領域的成功,證明了軟件公司向硬件延伸的可行性,這為華為進一步整合軟硬件資源提供了市場驗證。華為在5G、操作系統、雲服務等領域的技術積累,使其在構建軟硬一體解決方案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博世作為傳統Tier1巨頭,雖然在合規和全球化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在高階智駕方案的推進速度相對較慢。早期的ADAS方案多以軟硬一體為主,博世、Mobileye等廠商提供的輔助駕駛軟硬件方案雖然硬件配置不高,但在AEB或ACC等傳統項目上水平並不遜色。

但現在的情況是,這些傳統的軟硬一體方案正被新勢力和部分傳統車企所拋棄。原因不僅僅是擔心"失去靈魂",更重要的是各家廠商需要在智能駕駛時代打出差異化的牌。博世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保持軟硬一體優勢的同時,滿足車企對差異化和自主性的需求。

Mobileye的經歷也為整個行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作為早期ADAS領域的霸主,Mobileye因未能及時給出"軟硬解耦"方案而失去了不少客户。主機廠希望將軟件的"主動權"握在自己手里,上汽董事長陳虹提出的"靈魂論"更是佐證了這一觀點。

但現在,Mobileye又在重新擁抱軟硬一體。今年五月,Mobileye與保時捷達成合作,將為保時捷提供包含軟硬件的SuperVision駕駛輔助系統。這種變化反映了市場需求的複雜性:既要差異化,又要成本優勢;既要自主權,又要技術保障。

值得關注的是,自動駕駛公司並不是完全「不碰硬件」。小馬智行在乘用車業務線中也提供品牌名為"方載"的自動駕駛域控制器,雖然核心SoC芯片還是使用英偉達或地平線等廠商的產品,但這種探索表明了軟件公司向硬件延伸的趨勢。

這種趨勢的背后,是對「軟硬分離」極端化理解的糾正。正如地平線總裁陳黎明所説:「軟硬分離和軟硬結合是矛盾統一體,既對立又統一。」關鍵在於通過軟硬結合實現高效配合,同時通過中間件實現上層應用的隔離。

在這場產業變革中,車企無疑是*的受益者。Momenta的自研芯片為它們帶來了多重價值:

首先是顯著的成本下降。城區NOA方案成本被進一步壓縮,這一價格水平使得智駕功能能夠更快速地向中低端車型普及,大幅擴大了市場覆蓋面。

其次是軟硬一體化帶來的效率提升。傳統模式下,軟件廠商需要適配不同芯片廠商的硬件平臺,車企也需要協調多個供應商之間的配合。Momenta的一體化方案能夠減少適配成本,降低溝通複雜度,加快產品迭代速度。

第三是更快的導入周期。通過與高通接口的兼容設計,車企能夠在不大幅調整現有硬件架構的前提下快速切換方案,顯著縮短車型開發周期。

智己、寶馬等已經與Momenta建立合作關係的車企,將率先享受到這一技術突破的紅利。同時,那些對成本控制有強烈訴求的自主品牌,也將從中獲得新的競爭優勢。

Momenta的野心與行業分水嶺

儘管前景看似光明,但Momenta的芯片之路仍然充滿挑戰。

技術層面,車規級芯片的認證標準極為嚴格,安全要求苛刻。從芯片點亮到真正實現大規模量產,中間還有漫長的驗證和優化過程。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可能影響整個項目的進度。

商業化層面,量產穩定性和客户放量節奏是關鍵考驗。智駕系統作為汽車的核心安全部件,客户對供應商的信任建立需要時間。Momenta需要在保證技術先進性的同時,證明其在大規模生產和質量控制方面的能力。

競爭層面,國際巨頭的反擊不容小覷。面對新興競爭者的挑戰,英偉達和高通完全有可能通過降價、技術升級或者深度合作的方式進行反擊。這種反擊策略可能會壓縮Momenta的時間窗口,增加其市場突破的難度。

最后來説,Momenta芯片的成功點亮,標誌着這家公司完成了從純軟件向軟硬一體的重要跨越。這不僅僅是一次技術突破,更是一次戰略重構。通過掌控芯片這一關鍵環節,Momenta有望在智駕產業鏈中獲得更強的話語權和更高的價值捕獲能力。

這一變化的衝擊是全方位的。對於英偉達、高通這樣的國際巨頭,中高端市場的爭奪將變得更加激烈;對於地平線、黑芝麻等本土芯片廠商,差異化競爭的壓力進一步加大;對於小鵬、理想等車企的自研策略,投入產出比需要重新評估;對於華為、博世等傳統Tier1,商業模式的創新變得更加迫切。

然而,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Momenta能否真正實現規模化量產的基礎之上。智駕芯片領域的技術門檻和商業壁壘依然很高,從技術驗證到商業成功,中間還有諸多不確定性。

無論如何,Momenta的這一步已經邁出,行業的分水嶺效應正在顯現。在智能駕駛技術加速普及的大背景下,誰能夠在成本、性能和生態之間找到*平衡點,誰就能在這場產業變革中佔據先機。對於整個行業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Momenta的野心能否實現,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幾年智駕產業的發展軌跡。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