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1 23:54
(來源:趕碳號)
今晚,無論是美股阿特斯,還是A股阿特斯,這兩撥投資者都註定要無眠了。
一是美股CSIQ的投資者們:CSIQ盤前低開超過16%——公司Q2營收不及市場預期。
二是A股阿特斯陽光電力(688472)的投資者:本來以為也會是同樣一碗大面,但萬萬沒想到,收穫到的竟然不是驚嚇,而是驚喜: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210.52億元,歸母淨利潤7.31億元,扣非淨利潤8.36億元。一項關鍵財務指標——經營現金流淨額,更是同比大增158%,至37.82億元。
在光伏內卷的2025年第二個季度,製造業的阿特斯陽光電力,真正實現了困境反轉:一季度扣非淨利只有8000多萬元,二季度卻實現了7.49億元,同比增長近27%,環比大增近10倍。
至於CSIQ的業績不及預期,公司解釋,海外利率高企,海外光伏儲能電站雖然長期很好,但短期投入巨大,等未來發電收入提升上來以后,加拿大太陽能的業績將會顯著改善。
從某種意義上説,阿特斯的一些獨特優勢,對於絕大多數中國光伏企業來説,是不可複製的。但是,這家企業的全球化思考與戰略選擇,以及背后的邏輯,對於經營者來説,卻有着啟示意義。
01
賺快錢的產能,與長期賺錢的產能
至此,A股市場中,業績最好的兩家光伏主材企業都發布了它們的2025半年報,一家是橫店東磁,一家是阿特斯。
在此之后,在8月的最后一周,壞消息多,好消息少。畢竟,各家企業此前都發過業績預告了,一切盡在預期之中。
在反內卷正助力中國光伏產業走出困境的同時,靠海外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賺錢,已經成為光伏企業過冬的核心能力之一。特別是在東南亞四國光伏產能全軍覆沒以后,包括阿特斯、橫店東磁、博威合金甚至就連博達新能這樣的企業,美國業務開始全面崛起。頭部TOP4企業中,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戰略放棄了美國產能,隆基綠能以少量持股的形式,其中受益於美國市場比較明顯的,或許只有晶科能源了。
就阿特斯、橫店東磁、博威合金、博達新能來説,他們這兩年雖然都能在美國市場賺錢,但業績的底藴和成色,未來的成長性卻完全不同。
此前,趕碳號此前寫過多篇文章來分析,貿易戰全面升級、全球關税無處不在,中國光伏企業的海外產能,只要是針對美國市場的,無論是印尼、印度,還是土耳其、埃及、阿曼等,可能都會受到挑戰。
這些第三國或許很快就會與東南亞四家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分別——這是因為,始終都有美國光伏市場的既得利益者如第一太陽能、韓華Q CELLS等企業,他們會持續檢舉,美國商務部的「雙反」調查,效率也會越來越高,頻次越來越頻繁。
我們以這一兩年非常賺錢印尼產能來分析。美國於2025年7月15日與印尼達成貿易協議,最終對印尼出口產品徵收19%關税,而非最初提議的32%。這雖緩和了部分關税壓力,但印尼仍將面臨更高成本和貿易不確定性;未來關税有可能隨美方談判利益調整進一步上調或擴大徵稅範圍。
橫店東磁依賴印尼佈局,藉此繞過中國產品的「雙反」和高關税,實現短期成本優勢和市場滲透。但美國「對等關税」雖暫緩,長期仍具高度政策風險;美方保留隨時調整印尼關税策略的空間,一旦印尼失去「避風港」地位,橫店東磁海外工廠盈利優勢將迅速消退。印度、土耳其、埃及的情況類似。
阿特斯、博威合金的產能在美國,則沒有橫店東磁、博達新能這樣的焦慮。
今年上半年,阿特斯以337億的境外資產,創造了173億的境外營收和21個億的境外淨利潤。換句話説,如果沒有境內業務的「虧損」,今年上半年阿特斯的淨利潤就不只是8個多億了。
阿特斯2025年中報P58
前不久,市場中傳聞,阿特斯將放棄國內光伏招標,原因是不賺錢。這樣也好,國內市場中少了一個參與者,競爭的烈度自然就會下降一些。這一輪反內卷,一個明確的要求,就是企業不得低於成本價銷售。這不正是阿特斯在做的嗎?只不過阿特斯在境內少做生意仍有去處,而大多數企業卻是沒得選。
所以,當下賺錢的光伏產能,可能只有兩類,一類是美國產能,一類就是非美國產能——這是阿特斯與未來的橫店東磁之間的本質區別。
難道美國光伏市場的紅利會一直持續下去嗎?當然不會。但只要美國本土的光伏製造產能沒有起來,由此帶來的貿易壁壘消失以前,這種紅利就會始終存在。
02
第二曲線,現在已是主角
從上表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阿特斯最近兩年的組件出貨量沒有太大變化,組件的收入變化幅度,遠低於同期光伏組件價格跌幅。
據集邦諮詢數據顯示,2023年6月時光伏組件價格在1.35元/W,今年6月只有0.6元。阿特斯提到,今年上半年公司在北美市場的市佔率,環比提升了4%,同比出貨量增長了15%。
但是,光靠組件顯然不太可能翻身。從半年報看,儲能纔是阿特斯實現「絕地反擊」的關鍵。
截至期末,阿特斯的儲能在手合同訂單金額高達30億美元,覆蓋北美、南美、歐洲、澳洲等多個重點市場。儲能業務不僅帶來了規模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毛利率持續高於光伏組件,成為利潤的主要貢獻來源。阿特斯也沒有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只要賺錢的市場,就深入佈局,未必一定是北美市場。
公司在半年報中的管理層討論部分表示:
「公司的業績韌性主要源於高質量光伏業務的戰略取捨與儲能第二增長曲線的強勢突破。
在光伏領域,公司堅持利潤優先原則,主動優化出貨節奏以應對行業波動。上半年組件出貨量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通過高毛利市場佈局,光伏業務毛利率保持健康狀態。公司主動限產保價,響應並執行「反內卷」政策,預計第三季度組件出貨量調整為5.0-5.3GW,全年組件出貨量預計達25-27GW,繼續通過技術領先與全球化渠道等優勢鞏固市場份額。
儲能業務作為第二增長曲線,在報告期內展現出強勁動能。受益於前期積累的訂單儲備與產能釋放,二季度儲能交付量達2.2GWh,環比增長超140%。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儲能系統已簽署合同的在手訂單金額達30億美元,為后續業績增長提供堅實支撐。
公司預計三季度儲能出貨量2.1-2.3GWh,全年儲能出貨量將達7-9GWh,儲能業務毛利率持續領跑
行業,成為利潤增長的核心引擎。」
今年上半年,阿特斯的儲能業務有哪些客户呢?
在北美市場,阿特斯與StrataClean Energy旗下的WhiteTank EnergyStorage 簽訂了電池儲能系統供應協及為期20年的長期服務協議(LTSA),為其100兆瓦/576兆瓦時(直流)的「WhiteTank」 儲能項目提供電池儲能系統(BESS)。
在南美市場,阿特斯與智利Colbún公司簽署協議,將為智利阿塔卡馬大區的「迭戈·德阿爾馬格羅南(DiegodeAlmagroSur)」項目提供228兆瓦/912兆瓦時(MW/MWh)的電池儲能系統(BESS)。
在澳洲市場,阿特斯與哥本哈根基礎設施基金通過其旗艦基 金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V簽訂合同,為南澳大利亞薩默菲爾德項目(Summerfield)提供240兆瓦/960兆瓦時的儲能系統,該項目於2025年開工建設,建成后將成為南澳規模最大的儲能項目之一。
此外,在歐洲市場,阿特斯與哥本哈根基礎設施合作伙伴公司簽署合同,分別為位於南拉納克郡的1吉瓦時(直流)科本2(Coalburn2)項目和位於法夫的1吉瓦時(直流)德維拉(Devilla)項目提供支持。
03
年初與瞿博士的一場對話
趕碳號攝於2025年初
今年初,趕碳號對阿特斯董事瞿曉鏵董事長進行過一個多小時的專訪,從經營到管理,從研發到全球化,等等,總之聊了很多。
實際上,趕碳號自創立之初,就對阿特斯這家公司保持着極大的興趣——這是一家非常特別的公司,全球化能力極強,從不循規蹈矩。
阿特斯最大的不一樣在於,當全行業都在高歌猛進的時候,阿特斯反而特別穩,但當全行業都不怎麼賺錢的時候,阿特斯穿越周期的韌性反而能顯現出來。
這種表象的底層,其實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體現為全球化的能力,體現為組織和團隊的領導力、專業度、職業化程度上,更體現在戰略能力、決斷力上。
十多年前,看過一部叫作《致匠心》的短片。李宗盛在里面說了一句話,影響深遠:「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做企業,亦如此。
所以,時間是檢驗一件事情、一家企業的最好方法。在未來,在合適的時間和契機,趕碳號將整理這場對話的全文和視頻,來分享給大家,並以此紀念我們這段正在穿越的光伏嚴冬。今天,只截取其中關於全球化的一段。
趕碳號:
當下的地緣政治已經不像過去那樣迂迴,而是直來直去。隨着美國本土光伏製造產能起來,中國企業將會越來越承壓。你認為從東南亞轉移到中東或者其他地方,對於光伏輸美存在挑戰或者風險嗎?如果存在的話,有沒有規避的可能性?
瞿曉鏵:
阿特斯現在沒有轉去中東。我覺得轉入中東或者是轉到一些現在還沒有被定點打擊的一些國家地區,也是一個出路和方向。
我們選擇的是直接在美國建廠,作為戰略的主方向,當然也有補充方向,比如説我們東南亞的工廠,也是個補充方向。
阿特斯做出這樣的選,其實是有很大難度的。我自己有時候晚上睡不着覺,每天晚上想的,也就是這個事情。因為在美國建廠,成本要高很多,建設成本通常要比在中國建一個同樣的工廠,土建、機電成本要高五六倍,設備成本也要高出三四倍。
當然,美國的勞工成本也高,同時在美國甚至整個北美也不太容易找到充足的製造業工人,這些都是挑戰——需要在當地重建一個製造業的文化,以及製造業的生態。
這是我那段時間整夜失眠的原因。但是,我們最終做了這樣的戰略選擇,就要把它做好,不能半途而廢。
趕碳號:
我聽説這次美國大選之后,您第一時間就去美國了。美國兩黨任何一黨,對我們的態度其實是差不多的,但是帶來的影響的烈度可能會有所不一樣。比方説,對於IRA的補貼也好,對於未來是究竟使用頁岩油、頁岩氣來替代能源和加大出口,來減緩清潔能源進程也好,在這方面的風險咱們是怎麼來判斷怎麼來評估的?
瞿曉鏵:
我到美國正好是美國大選后的第二周,正好我們在美國要開一次董事會,所以我就過去了。當時我告訴我們美股上市公司的所有董事,從現在美國大選以后的情況來看,首先我覺得,氣候變遷,不會再是美國光伏或者是新能源往后幾年的主旋律了——你們不能靠它當驅動力。
什麼是驅動力呢?就是純粹的電力需求,能源需求。所以我們在美國生產,我們就要把光伏當成跟油氣、核電一樣,在同一個市場中競爭,這樣一種能源形式。
我們必須要做到發揮新能源的一個優勢,那就是建設速度要快。
同時,新能源的發電成本已經達到可以和其他傳統能源競爭的階段,我們必須充分發揮我們在電化學儲能上已經建立的優勢,要成為美國能源市場中有競爭力的一家企業。
我覺得特朗普對氣候變遷這個話題肯定是不感冒的,但是他看起來並不反對新能源,只不過他覺得新能源跟油氣是一樣的,他就是把它看作能源形式。
我覺得光加儲以后可以在特定的一些應用場景下,做到和傳統能源同場競爭,有時候還能比傳統能源做得好一點,這纔是我們在美國往后幾年做光伏做新能源的工作主題和方向。
編審及統稿:偵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