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艾伯維的「第二春」

2025-08-21 18:59

(來源:藥劑Talks)

「自免一哥」艾伯維劍指「CNS王座」!

在艾伯維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現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Robert A. Michael表示:「我們期待明年成為業內最大的神經科學(CNS)公司!

這並非一時興起。儘管去年曾因精神分裂症藥物Emraclidine臨牀研究失敗,導致市值一夜蒸發400億美元,但艾伯維在CNS領域的步伐不僅沒有放緩,反而更加堅定。

挫折反而激發了更大的野心?艾伯維究竟看到了CNS市場怎樣的機遇?其雄心勃勃的CNS版圖如何繪製?面對強生、BMS、輝瑞等MNC巨頭,艾伯維又有哪些雷霆手段?

這場「登頂之戰」,註定充滿看點。

01

為何劍指「CNS王座」?

艾伯維劍指「CNS王座」,並非一時興起,而是蓄謀已久。

早在2019年,艾伯維就豪擲630億美元收購艾爾建(Allergan),拿下多款神經科學產品:偏頭痛藥物BOTOX和Ubrelvy、抗抑郁藥物Vraylar(卡利拉嗪)等。

這一大手筆收購,是艾伯維對CNS疾病治療趨勢的精準押注,看中CNS領域藴藏巨大的未滿足醫療需求和商業潛力,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頭痛、帕金森病等具有龐大的患者羣體,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儘管CNS藥物研發風險高、失敗率高,但由於重磅藥稀缺、成功回報巨大,成為MNC巨頭競相角逐的戰場。

於是乎,艾伯維一直重金押注CNS領域,包括2021年豪擲300億美元收購Neurocrine Biosciences、2023年斥資87億美元收購Cerevel Therapeutics、2024年斥資14億美元現金收購Aliada等。

艾伯維之所以持續加碼CNS領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神經科學業務表現亮眼。

2022年至2024年,神經科學業務實現收入分別為65.28億美元、77.17億美元、89.99億美元,同比增長10.1%、18.2%、16.6%,是艾伯維這幾年唯一能持續實現正增長且增速表現穩健的板塊。而且,神經科學業務已躍升爲艾伯維的第二大營收支柱,僅次於自免業務。

2024年,神經科學業務貢獻了艾伯維16%的收入,得益於Botox、Vraylar、Ubrelvy、Qulipta等產品銷售保持穩定增長,其中前兩款產品銷售額均超過32億美元,Ubrelvy銷售額也達到10.06億美元,這三款主力軍產品均是從艾爾建收購而來。

如今,回顧這一決策,艾伯維的「蓄謀」不僅體現在對CNS市場潛力的認可,更在於其對自身戰略定位的清晰規劃。

圖片來源:中信建投證券研報 圖片來源:中信建投證券研報

艾伯維重押CNS領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公司整體收入增速不穩定:2022-2024年,總營收同比增長分別為3.3%、-6.4%、3.7%,主要是因為佔總營收半壁江山的自免業務表現起伏所致。

自免板塊是艾伯維的第一大收入來源,但因核心產品Humira(修美樂)遭遇專利懸崖,導致在2023年出現營收同比下滑9.6%,直接拖累公司整體業績。直到2024年,得益於Skyrizi(利生奇珠單抗)和Rinvoq(烏帕替尼)的強勁銷售表現(合計貢獻收入176.89億美元),自免業務才重回正增長。

但一花獨放不是春,僅僅依靠自免業務還不足以讓艾伯維實現快速增長,必須打造更多重要增長極。顯然,神經科學業務是未來增長的關鍵引擎,艾伯維有望藉此迎來「第二春」。

02

「第二增長極」劍指百億

在製藥行業,「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策略並不明智。艾伯維通過深度佈局CNS領域實現業務多元化,不僅是應對當前業績波動的良策,更是防範未來風險的長期戰略。

2025年上半年,神經科學業務實現收入49.65億美元,同比增長20.3%,不僅是艾伯維第二大營收支柱(佔比提升至17.26%),而且同比增速仍是所有板塊中最高的,照此趨勢,今年有望成為艾伯維第二個營收突破100億美元的板塊。

從產品銷售表現看,兩大主力軍產品Botox、Vraylar均保持穩健增長,分別實現收入17.94億美元(+14.9%)、16.65億美元(+13.5%);兩款偏頭痛藥物Ubrelvy、Qulipta表現更為亮眼,實現收入分別為5.78億美元(+33.3%)、4.6億美元(+63.6%),全年有望雙雙突破10億美元大關。

值得一提的是,Vraylar是一款多功能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目前已斬獲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多個適應症,艾伯維預測其銷售峰值可能達到40億美元。

不過,帕金森病領域出現了分化:已上市超過20年的老產品Duodopa(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凝膠)延續下滑態勢,同比下滑15.2%至1.93億美元,而2024年獲批上市的Vyalev正在快速放量,實現收入1.61億美元,大有Duodopa接班者之勢。

帕金森病複方療法Vyalev是左旋多巴和卡比多巴的前體藥物,採用24小時連續輸注方式給藥,不僅便利性更大,而且避免了因口服療法半衰期短而導致的併發症。分析師預測,Vyalev的峰值銷售額有望超過20億美元。

圖片來源:中信建投證券研報 圖片來源:中信建投證券研報

嚐到甜頭的艾伯維,必然會乘勝追擊,不給對手任何反超的機會。

為此,艾伯維開啟了「買買買」模式,近年來重金收購了Neurocrine Biosciences、Cerevel Therapeutics、Aliada等藥企,拿下了諸多CNS管線。

例如,Neurocrine除了擁有已上市產品Ingrezza(Valbenazine)、Crinecerfont(70年首款治療CAH藥物),還打造了抗抑郁藥物NBI-845、精神分裂藥物NBI-1117568、M1激動劑NBI-1117567、M4激動劑NBI-1117569、M1/M4雙重激動劑NBI-1117570等多個管線。

Cerevel擁有在研管線包括帕金森病藥物Tavapadon、治療重度抑郁症的CVL-354、用於治療難治性癲癇和恐慌症的Darigabat等。其中,Tavapadon是目前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的首個在研每日一次多巴胺D1/D5受體部分激動劑,此前已在關鍵Ⅲ期試驗中達到主要終點,預計2025年向美國FDA提交上市申請。

這一連串收購絕非孤立事件,而是艾伯維精心編織CNS生態網、加速構建統治力的關鍵一步。

畢竟,CNS王座的爭奪從來不是獨角戲,BMS、強生、輝瑞等MNC巨頭同樣重金佈局。艾伯維的登頂之路,註定要與這些巨頭正面交鋒。

03

MNC巨頭「神仙打架」

CNS領域開啟了製藥巨頭龍爭虎鬥的時代,激烈的對決正在上演。

近年來,MNC巨頭紛紛重金押注CNS領域:輝瑞在2022年以116億美元收購Biohaven、百時美施貴寶(BMS)在2023年斥資140億美元收購Karuna、強生在2025年豪擲146億美元收購Intra-Cellular Therapies,不斷刷新併購交易紀錄。

強生是CNS領域的頭部玩家之一,擁有兩款「重磅炸彈藥物」:年銷售額超40億美元的抗精神病藥物Invega Trinza/Trevicta(帕利哌酮緩釋)、2024年成為「十億美元分子」的抗抑郁症新葯Spravato(艾司氯胺酮鼻噴霧劑)。而且,強生還通過收購Intra-Cellular拿下了銷售峰值有望達50億美元的Caplyta(lumateperone,盧美哌隆),實力不容小覷。

強生還有不少「后手棋」,自研的兩款AD新型Tau蛋白療法已推進至II期臨牀;Intra-Cellular也帶來了不小助力,擁有管線包括針對廣泛適應症的ITI-1284、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的lenrispodun(ITI-214)、用於治療阿片類藥物使用障礙和疼痛的ITI-333,以及ITI-1549(一種用於治療情緒障礙和焦慮症的非致幻神經塑性劑)。其中,ITI-1284正在開展針對廣泛性焦慮症、阿爾茨海默病(AD)相關精神病及激越症狀的II期臨牀。

如此豐富的管線佈局,預示着強生將在多個CNS細分領域與艾伯維展開正面交鋒。

Intra-Cellular的研發管線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另外,輝瑞收購Biohaven而獲得的偏頭痛藥物瑞美吉泮(Nurtec ODT/Vydura),也有着不錯的表現,銷售額從2021年的4.63億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12.63億美元,在口服CGRP類藥物市場中佔有率約達49%。

值得一提的是,瑞美吉泮是全球第二款口服CGRP藥物,與艾伯維收購艾爾建所獲得的全球首個口服CGRP藥物Ubrelvy形成直接競爭關係。憑藉全球首款可以預防和治療偏頭痛的優勢,瑞美吉泮上市后快速放量,成為美國處方量排名第一的CGRP靶向藥物,輝瑞預計其銷售峰值超過60億美元。

BMS通過收購Karuna而獲得的KarXT(Cobenfy),是60年來首個新作用機制的抗精神分裂症藥物,2025年上半年實現收入6200萬美元,正在開展治療AD精神病/雙相障礙III期研究。據Evaluate Pharma預測,到2030年,KarXT銷售額將達到31億美元。

艾伯維要面對的競爭對手還有禮來,后者擁有一款靶向N3pG的新一代Aβ單抗Donanemab(Kisunla,多奈單抗),已獲FDA批准治療早期AD患者。據Evaluate Pharma預測,Donanemab年銷售額峰值可達100億美元。

此前,艾伯維佈局了一款靶向3pE-Aβ的ABBV-916,但因單藥治療AD的臨牀研究失敗,轉向聯合療法方案。之后,艾伯維又通過收購Aliada拿下潛在BIC的AD療法ALIA-1758,利用TfR跨BBB轉運3pE-Aβ抗體,以降解和消除β澱粉樣蛋白斑塊,正在開展Ⅰ期臨牀。

04

結語

艾伯維劍指「CNS王座」的野心,本質是一場以併購為核心的生態構建之戰,更是其神經科學業務從「補充」躍升爲「支柱」的戰略升級。

毫無疑問,CNS領域已經成為全球製藥巨頭博弈的新戰場,這一趨勢背后是行業需求與藥企自身優勢的雙重驅動。

無論艾伯維明年能否成功登頂「CNS一哥」,這一豪言壯志已向業界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並可能重塑未來數年的行業格局。

參考資料:

1.各家公司的財報、公告、官微

2.《艾伯維放出豪言:明年將成為業內最大的CNS公司!》,藥時代,2025年08月02日

3.《700億美元併購風暴,製藥巨頭狂砸CNS賽道的背后》,醫藥魔方,2025年07月11日

4.中信建投證券研報

$ABBV(ABBV) $JNJ(JNJ) $PFE(PFE)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