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默沙東、輝瑞、諾和諾德,宣佈減員計劃

2025-08-21 19:28

在美國特朗普政府不確定的政策影響下,今年全球製藥行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低迷,關税及藥品價格下調等因素導致企業成本壓力上升。在近期公佈的第二季度財報中,多家制藥企業宣佈削減成本,並將採取減員計劃。

今年至今,總市值近5萬億美元規模的標普500醫療保健板塊指數下跌約5%,同期標普500指數漲幅超過7%,美國市場醫療股資金淨流出規模也超過其他任何行業。

醫療板塊資本市場遇冷

根據倫敦證券交易所數據流(LSEG Datastream)的最新數據,基於對未來一年盈利預測,醫療保健行業市盈率已從一年前的近20倍降至約16倍。默沙東及百時美施貴寶(BMS)的預期市盈率分別僅為8.7倍和7.4倍,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兩家公司今年以來股價累計跌幅都接近20%。

在最新季度的財報中,儘管大部分製藥企業都上調了年度利潤預期,但由於關税及藥品價格談判等不確定性因素導致的成本上升風險依然存在。在這一背景下,包括默沙東、輝瑞、諾和諾德在內的製藥巨頭都表示將進一步採取行動削減成本。

默沙東已經宣佈了一項成本削減和減員計劃,預計在2027年前,每年節省30億美元開支。公司表示,基於目前關税的水平,相應成本增加預計達到2億美元。而每年30億美元的成本節省計劃中包括來自行政、銷售和研發支出的17億美元開支節省,默沙東還計劃調整全球生產網絡。

默沙東CEO羅布·戴維斯(Rob Davis)表示,公司正在重新分配資金和資源,從增速較慢的市場轉移到增速較快的市場。財報顯示,默沙東的HPV疫苗需求正在中國等關鍵市場面臨放緩。

輝瑞公司也表示,已經啟動了一項重大的成本削減計劃。輝瑞表示,到2025年底將實現約45億美元的淨開支節省,預計到2027年底將實現72億美元的淨開支節省。

在本月初的財報發佈會上,輝瑞CEO阿爾伯特·布爾拉(Albert Bourla)表示,公司正在與美國政府官員就製藥商降低美國藥品價格的要求進行積極討論。特朗普此前要求製藥公司降低美國支付的處方藥價格。

此外,輝瑞還在積極應對美國對進口藥徵收關税所帶來的影響。公司表示,在美國擁有的10個工廠將會提供足夠的產能以減輕關税的潛在影響。

輝瑞曾在新冠疫情中憑藉與德國製藥公司BioNTech合作開發的mRNA疫苗獲益,但如今,該公司的市值已經不到疫情巔峰時期的一半。過去一年輝瑞股價下跌超過16%。

同樣在新冠疫情中受益的美國疫苗巨頭Moderna也正在應對削減成本的挑戰。該公司上周宣佈,將裁員10%。到今年年底前,Moderna的員工人數規模計劃將削減至約5000人。去年年底,該公司的員工規模近6000人。

今年以來,Moderna的財務危機正在惡化,公司過去一年股價下跌超過75%,市值已由新冠疫情巔峰時期的近2000億美元暴跌至目前的約110億美元。今年5月,Moderna表示,到2027年,將把年度運營支出削減約15億美元。

在今年早些時候波士頓的一場生物技術峰會上,Moderna公司CEO斯蒂芬·班塞爾(Stefan Bancel)指出了對目前政策的擔憂,他認為政策不確定性風險正在加劇。

丹麥製藥巨頭諾和諾德在本周公佈財報時,也宣佈了削減開支的計劃。該公司表示,將終止8個在研項目。諾和諾德前CEO周賦德(Lars Fruergaard Jorgensen)在卸任前一天對媒體表示,該公司「可能無法避免裁員」。他説道:「當你需要調整一家公司時,有些領域必須減少人員,有些領域則必須縮小規模。」

今年以來,諾和諾德股價已經下跌超過三分之二,僅過去一周,市值就蒸發超千億美元。為提振市場信心,該公司近日任命了新CEO,並表示將積極調整戰略,以確保成本效益。

尋找未來的增長點

針對企業削減開支的做法,機構Aptus Capital Management投資組合經理大衞·瓦格納(David Wagner)表示,雖然通過削減成本等措施,能夠提振企業短期的業績,但如果公司因未來缺乏增長的動力而被迫採取削減開支的方式,那麼仍然難以消除投資人對於公司長期增長的擔憂。

為此,企業正在積極推動管線在研藥品的臨牀和上市進程。諾和諾德表示,將繼續加大投入以驅動未來的增長。在現有在研藥管線中,公司高管提到了口服司美格魯肽正在進行的后期臨牀試驗,並有望於今年年底前獲得美國藥監部門批准上市。該藥物還在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進行臨牀三期研究,預計將於今年第四季度公佈數據。

Moderna也表示,正在開發一款針對黑色素瘤的腫瘤疫苗,並已進入三期臨牀試驗,但該疫苗至少要等到2027年或更晚纔有望上市,這意味着在此之前,Moderna很大程度上仍依賴於其他疫苗產品的銷售。

與此同時,製藥巨頭還在面臨未來兩年的專利到期挑戰。數據顯示,未來兩三年內,全球跨國藥企將有大量的重磅藥品專利保護到期,巨大的空白急需研發管線填補。據統計,在全球年銷售超50億美元的藥品中,2030年前專利到期或臨近到期的產品銷售額接近2000億美元。

今年至今,多家企業已經宣佈了百億規模的藥品引進授權交易。上個月,默沙東宣佈將以約100億美元收購英國生物製藥公司Verona,以期填補專利即將到期的重磅腫瘤療法帕博利珠單抗(Keytruda,K藥)的空白。默沙東CEO戴維斯表示,公司仍在考慮10億美元至150億美元規模的收購。

今年6月,BioNTech將一款由中國企業收購而來的藥品以超百億美元的高價轉售給BMS,這是一種全球企業都在搶先研發的PD-L1/VEGF雙抗腫瘤藥,有望取代目前默沙東的「K藥」,成為下一代腫瘤藥的銷售主力。輝瑞也在今年早些時候與中國三生製藥達成一項在研癌症療法許可協議,潛在交易規模約60億美元。

不過,近一年半來,醫藥市場大手筆的收購相比過去幾年要少得多。2023年是生物醫藥大規模交易的頂峰之年,當年輝瑞斥資430億美元收購腫瘤藥公司Seagen,安進斥資280億美元收購自免藥製造商Horizon Therapeutics。但此后的18個月,醫藥市場表現平靜,鮮有超過百億美元規模的收購。

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手筆的收購數量顯著減少,與投資人對收購的資本回報持更為謹慎的態度有關。高達百億美元的收購,要靠一個重磅藥的銷售很快收回投資成本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在這一背景下,製藥公司越來越多地開始傾向於押注中小規模的收購,以期獲得更高額的回報,這就讓來自中國創新葯的投資價值顯現。

安永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公司與美國和歐洲合作伙伴之間達成的許可交易價值高達350億美元。歐洲風投公司Forbion Capital稱,全球製藥公司都被來自中國資產的高質量所吸引。

奧本海默醫療投資也表示,相較於西方的資產而言,這些大型製藥公司為引入中國藥品境外開發和銷售藥品權所支付的代價仍較低。但該機構稱,目前尚無法評判中國藥品最終上市的成功率是否會更高。

來源:第一財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