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30次舉牌、6400億新增入市 保險資金在買什麼?

2025-08-21 19:07

  8月21日,A股總成交額再度突破2萬億元,這已經是連續7個交易日超2萬億元關口。

  當日,上證指數摸高至3787.98點,創10年新高。同時,A股總市值邁上一個新臺階,突破100萬億元大關。

  指數的上漲以及交易大放量背后,是各路資金的跑步入市。其中,作為長期資金的代表,保險資金高歌猛進,僅在今年上半年新增入市資金超6400億元,遠超去年全年的新增體量,創歷史新高。

  同時,從36萬億元保險資金的配置比例上看,股票投資余額達3.07萬億元,佔比8.47%,創下2022年以來的新高。

  更為吸引市場關注的,是今年以來保險資金進行的舉牌潮。據統計,年內保險資金舉牌已達30次,僅次於2015年的62次。

  那麼,是什麼吸引了保險資金入市?保險資金又在買什麼?

  經濟觀察報記者蒐集公開數據整理

淨流入超6400億

  保險資金入市的數據為A股行情回暖提供了「真金白銀」的支撐。

  2025年8月15日,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信息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36.23萬億元,同比增長17.39%。其中,人身險公司的股票投資規模達2.87萬億元,較年初增加6052億元;財險公司的股票投資規模達1955億元,較年初增加354億元。

  這組數據意味着僅在上半年,就有超6400億元新增保險資金進入股市。其中,一季度淨流入3900億元,二季度又淨流入2500億元。

  今年4月7日,受關税戰影響,上證指數暴跌7.34%,此后行情一路震盪上行,也就是説,保險資金的加倉正好趕上了這一波上漲行情。

  而拉長時間看,這一波增量遠超保險資金在過去幾年的加倉規模。

  2019年3月,上證指數在下探至2440.91點后開啟一輪反彈,並在2021年2月站上3700點,此后處於震盪盤整,其間保險資金加大了股票投資規模,其中2020年新增加3842億元,2021年新增加6226億元。

  2022年,隨着上證指數震盪下行,保險資金在股市進行了減持,當年股票投資余額減少了6098億元。此后,保險資金保持謹慎操作,在2023年僅新增股票投資523億元。

  2024年,A股在「9·24」政策禮包刺激下,上演強勢反彈。這一年,保險資金一改此前謹慎態度,大舉加倉,股票投資新增規模達4855億元。

  同時,保險資金在市場上的表現也活躍了起來,舉牌潮開始出現,2024年舉牌次數達20次。根據監管規定,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股票,是指保險公司持有或者與其關聯方及一致行動人共同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5%,以及之后每增持達到5%時,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在3日內通知該上市公司並予以公告的行為。

搶籌優質資產

  保險資金的舉牌潮在2025年愈演愈烈。

長江證券研報顯示,自2025年年初以來,已經有30筆保險資金投資觸發舉牌,涉及20余家上市公司。

  進入8月以來,保險資金舉牌再度進入密集階段,兩周內舉牌次數高達6次,舉牌偏向於港股,舉牌標的也從買銀行板塊擴展至消費、保險板塊。

  在30次舉牌中,銀行板塊出現12次,公用事業行業出現4次,非銀金融、交通運輸行業出現3次舉牌,環保行業出現2次,醫藥生物、傳媒、煤炭、鋼鐵行業各出現1次。

  在對銀行的舉牌中,港股銀行備受青睞。例如,招商銀行H股、郵儲銀行H股被多次增持,觸達舉牌線。在舉牌的保險資金中,中國平安是出手最為「闊綽」的一家,平安人壽多次舉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農業銀行,甚至持有工商銀行H股流通股過半股份。除此之外,瑞眾人壽還舉牌了中信銀行H股,弘康人壽則三度舉牌鄭州銀行H股。

  在銀行股走高后,保險資金又將目光瞄準同業。8月上旬,中國平安在港股市場先后舉牌中國太保中國人壽

  一位保險資管公司投資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在低利率的背景下,銀行股高股息、類固收的優勢凸顯,結合其分紅穩定、經營穩健、股價波動率低的特性,符合穩健投資需求。而保險資金熱衷於銀行股H股可能有三重考慮:首先是股息率優勢,相較於A股,H股銀行股的股息率(4%—5%)更高,對於追求穩定現金流的保險資金來説,吸引力更大;其次是A、H銀行股的溢價,除招商銀行外,四大行A股相對H股均有溢價,資金成本更低;最后,保險公司連續持有H股12個月,獲得的股息紅利可免企業所得税,税收優勢也加大了H股投資的吸引力。

  同時,保險資金的投資偏好從其重倉股中也可窺見一斑。

  Wind統計數據顯示,在已經披露2025年中報的上市公司中,保險資金重倉的股票有220余隻。在報告期內新增買入的股票有70只,此前持股並進行增持的有58只,行業多集中在醫藥生物、化工、電氣設備、電信服務、有色金屬、交通運輸等行業。例如,信泰人壽大舉增持了華菱鋼鐵逼近舉牌線,中國人壽增持了中國電信贛粵高速中國移動英維克恩華藥業等公司,瑞眾人壽增持了西部礦業蘇試試驗螢石網絡等公司,利安人壽增持常熟銀行,長城人壽增持了贛粵高速等。

為何加碼股市投資

  一位財富管理公司高管表示:「與公募基金、外資、私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相比,保險資金是上半年入市體量最大的機構投資者,更是市場上漲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

  在這位高管看來,這與保險資金的資金特性有很大關係;此外,在鼓勵保險資金入市方面,系列政策的發佈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在一位壽險從業人士看來,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保險行業的負債成本剛性特徵明顯,若投資收益難以覆蓋預定利率,則容易出現利差損。近兩年,保險行業的預定利率經過了兩輪調整,最新壽險預定利率已經降至2%,但由於保險產品繳費期更長,其負債端久期高於銀行(長期定存為5年),因此當前仍有大量預定利率為3.0%和3.5%的保險產品續期保費流入,使險企負債成本處於高位,這也對保險投資端提出了要求。

  另一方面,在長端利率下行的環境下,傳統債券資產的投資回報率同步下行,保險行業需要通過權益資產來滿足配置要求。「現在有點像2007年的情況,保險資金想做個定存,房地產行業平淡,資金沒有好的去處,銀行等股息率較高的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類固收’資產的角色,緩解了險企面臨的‘資產荒’壓力。」上述壽險從業人士表示。

  此前,瑞士再保險壽險與健康險再保險首席執行官沐睿柏(Paul Murray)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為應對利差損風險,壽險公司持續下調壽險保證利率,並積極推廣分紅型產品;與此同時,中國監管機構放寬了投資限制,允許壽險公司作為長期投資者配置權益類資產以縮短久期錯配。中國資產與負債存在久期錯配問題,壽險負債的平均久期超過12年,而資產的平均久期約為6年,導致資產與負債存在近6年的久期錯配。

  上述壽險從業人士表示,傳統險主要配置固收類資產,而分紅險產品配置高股息標的傾向性更高。

  另一方面,近兩年,保險行業處於會計準則切換期。在新的會計準則下,更多權益類資產被記入「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FVTPL)」,所以權益市場波動會直接傳導影響險企淨利潤的穩定性。出於熨平報表波動的考量,不少保險公司會選擇增加FVOCI類資產。FVOCI類資產是指,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權益投資觸及舉牌之后,該類資產可能以長期股權投資或FVOCI計入表內。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相對穩定,投資收益率貼近被投企業ROE(淨資產收益率),有助於貢獻長期穩定收益。

  在政策層面,監管部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為保險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創造了更為寬松和有利的環境。

  2023年,金融監管總局優化了償二代監管標準,調降了部分權益投資的風險因子,其中滬深300指數成分股由0.35調降至0.3,科創板股票由0.45調降至0.4。風險因子調降后,險企資本消耗更少,償付能力壓力減輕,其增配權益資產的空間也被打開。

  2025年1月,中央金融辦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提出,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於投資A股。

  2025年4月,金融監管總局發佈《關於調整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將部分檔位償付能力充足率對應的權益類資產比例上調5%,上限最高提至不超過50%,進一步拓寬了權益投資空間。

  截至今年上半年,保險行業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以及長期股權投資余額合計佔比為20.64%,仍具備較大配置空間。

  在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教授朱儁生看來,從資產配置角度看,保險資金需要長期、穩定的回報來匹配負債。過去兩年債券收益率下行,固定收益類資產難以滿足收益要求,因此保險資金增加了權益類投資的比重,符合資產負債管理邏輯。市場本身的估值修復與風險偏好提升,也是保險資金入市的重要原因。

  大規模增持股票也不意味着沒有風險,朱儁生表示,短期內若市場波動加大,可能帶來賬面波動風險。此外,舉牌類投資通常鎖定期長、流動性差,需要匹配更高的資本管理能力。因此,對於保險資金而言,提升投資能力、加強風險控制非常重要。

經濟觀察報記者蒐集公開數據整理

經濟觀察報記者蒐集公開數據整理

  (作者 姜鑫)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