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1 13:55
長江網記者高喜明 通訊員周波 柯陸珺慧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4000年前,黃石先民用銅斧鑿巖開礦大興爐冶,為中國青銅文明作出了突出貢獻。100多年前,黃石誕生了華中地區最早的鐵路、水泥廠、電廠、煤礦,為祖國的工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建市75年來,黃石不斷「點石成金」。如今,這里蜕變成先進製造基地,從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長征」系列火箭,「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再到「天宮」「北斗」升空,關鍵部件用鋼都由黃石提供;全球每3部智能手機就有1部用到黃石產的電路板,每100臺新下線汽車就有15台用到黃石產的電路板。
8月17日至19日,「黃石,一個點石成金的地方」——黃石建市75周年全國網媒總編輯調研行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9家新聞網媒總編輯走進黃石,調研黃石「點石成金」的奧祕。
這里曾創造多項「中國之最」,如今成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
今年6月14日,國家文物局公佈了10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銅綠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列其中。
銅綠山的開採歷經商、周、春秋戰國、漢、唐及現代。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採冶延續時間最長、開採規模最大、採冶技術水平最高、採冶鏈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古銅礦遺址。
1973年秋,礦工們在銅綠山銅礦露天開採場作業時,無意中發現了一些廢棄爐渣。令人驚奇的是,礦工們緊接着一連挖出了13把大小不一的銅斧,還有銅錛、木槌、木鏟、陶罐等器物。
隨后的考古發掘中,231個豎井與盲井、100多條平巷與斜巷、29座冶銅爐相繼現世8000多米長的古代井巷網絡與40萬噸冶煉爐渣,勾勒出一幅震撼世界的青銅時代工業圖景。
這里創造了多項 「中國之最」 乃至 「世界之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採冶延續時間最長(從商代到宋代)、開採規模最大的古銅礦遺址;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掌握鼓風豎爐鍊銅技術,冶煉的粗銅純度達 93%,爐渣含銅量僅 0.7%,代表着當時全球最高的礦冶水平。它完整保存了從找礦、採礦到冶煉的全鏈條遺蹟,彷彿一部埋在地下的 「青銅工業百科全書」。
「考古發現,古人的採礦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湖北理工學院長江中游礦冶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陳樹祥介紹,古人通過木材支護,解決了礦井的穩定性問題;通過錯落有致佈置的豎井,解決了井下通風問題;通過燃燒低煙的竹片,解決了井下的照明問題;通過平巷連接,解決了礦石運輸問題;通過水槽,解決了排水問題。在這里,古人實現了山上採礦,山中洗礦,山下冶煉。
「銅在古代用來製作兵器、禮器和樂器,也是製作生產工具的材料,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楚國佔領銅綠山,將這里作為工業基地,立即開啟了霸業。可以説,沒有銅綠山就沒有楚文化。」陳樹祥介紹,在盤龍城出土的大批青銅器中,曾選擇9件作為樣本進行了檢測,其中1件銅罍、1件銅鏃數據落入銅綠山鉛同位素分佈區,推測這兩件銅器的鑄造銅料來源於銅綠山。距離大冶數千里之外的寶雞西周弓魚國墓地,不少銅器的銅料來源也指向銅綠山。曾侯乙墓編鍾,鑄造銅料也來自銅綠山。十堰鄖縣、安徽六安楚國墓地出土的很多青銅器,銅料也來自銅綠山。
「古人在採礦和冶煉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當今時代依然需要這種精神,推動科技和文化不斷創新。」在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廣州大洋網總編輯劉海健感慨。
「亞洲第一天坑」轉型,成功「在石頭上種出花」
中圖版2024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材第五章第三節、第26頁,以《生態修復讓廢棄礦山重現生機》為題,展現了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卓越的復墾成果。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被譽為「亞洲第一天坑」,其東西長2400米,南北寬900米,坑口面積達108萬平方米,相當於150個標準足球場,一圈圈一層層採礦留下的工業梯田往下延伸,形如巨大的倒葫蘆型的礦坑。經過千年的開採,形成了一個落差達444米的世界第一高陡邊坡。
「大冶鐵礦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期。」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管理處主任閻紅勇介紹,公元226年,孫權將鐵山當做煉製兵器的原材料基地,在鐵山採礦冶煉;南宋名將岳飛劈山開礦,冶煉兵器,鑄成了「大冶之劍」。1890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大興洋務,選擇這里作為漢陽鐵廠原料基地,成為中國第一家用機器開採的大型露天鐵礦。1908年,盛宣懷合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成立亞洲最早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1958年,毛澤東主席親自到大冶鐵礦視察,大冶鐵礦也是毛澤東唯一視察過的鐵礦山。
「當時通往鐵山的路不好走,毛主席説他就是騎毛驢也要過來看看。他老人家為何對大冶鐵礦念念不忘?因為這是我們新中國的工業糧倉啊。」閻紅勇説。
閻紅勇介紹,這個採坑共剝離岩石36359.9萬噸,若將這些岩石鋪成標準路基,可環繞赤道一圈多;採出的鐵13352.87萬噸,若將這些鐵礦石全部煉軋成鋼軌,可鋪設220多條京九線;生產的礦山銅325682噸,若將這些銅全部製作成電纜,可以從地球牽到月球;生產黃金13239千克,白銀1955.374千克。
「大冶鐵礦有兩大特點,一是‘古為今用’,它以露天開採的方式,從古代三國時期一直沿用至今。二是‘洋為中用’,大冶鐵礦以開放心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機器以及管理經驗。大冶鐵礦冶煉的鐵通過長江,運輸到各個鋼鐵廠生產,形成了一條冶金走廊,成為長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陳樹祥説,大冶鐵礦對國民經濟建設做出過重大貢獻,已成為一個文化記號,根植在大眾心中。
持續多年的開採,使當地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大冶鐵礦5名技術人員用了20多年時間,在廢石堆的縫隙里試種不同的樹苗,終於試種刺槐成功。就這樣,一代代礦山人見縫插綠,先后栽種120多萬株刺槐,形成360多萬平方米的硬巖綠化復墾生態林。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2007年開園以來,國內外遊客絡繹不絕。自2012年起,園區每年舉辦槐花旅遊節,四面八方的遊客前來觀賞「石頭上種樹」的生態奇蹟,如今每年接待遊客80萬人次。
「站在坑邊往下看,既震撼於工業文明的磅礴力量,更驚歎於生態修復的神奇魔力。」江西大江網副總編輯張緒鴻望着腳下深達444米的「亞洲第一天坑」,忍不住舉起手機記錄這一地質奇觀。
調研完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長沙星辰在線常務副總編輯鄭文新深受觸動:「以前覺得生態保護是純投入,沒想到這里做成了‘綠色產業’,這纔是真正的‘點石成金’。」
「黃石人民在石頭上種出花,這種轉型非常成功,值得全國礦山複製。」深圳新聞網編委、深圳市自媒體協會祕書長鄒曾婧説。
工業遺址與文化創意相結合,城市發展迎來新機遇
在大冶特鋼公司漢冶萍廣場上矗立着張之洞、盛宣懷的銅像,和一座巨大的青銅鼎。廣場上,陳列着幾段鐵軌。上面三排鐵軌上,「德國玻昏」和「1891」及英文標識清晰可見。這些鐵軌全部來自德國玻鴻鋼廠,這是漢冶萍公司1891年修建鐵山至石灰窯鐵路時用到的進口鐵軌。最下方的一根鐵軌有「漢陽鐵廠造民國二年五月」等字樣,這是漢冶萍公司自己生產的鐵軌,產自1913年5月,是湖北省內發掘出的生產年代最早的鐵軌。
1908年,盛宣懷成立了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它集勘探、冶煉、銷售於一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用新式機械設備進行大規模生產的、規模最大的鋼鐵煤聯合企業。
1915年10月,漢冶萍公司從美國訂購兩座固定式化鐵爐,爐高27.44米,容積800立方,設計日產量450噸,號稱「亞洲第一高爐」。兩座高爐於1921年建成,至1938年,共產鐵258486噸,代表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技術。
據《漢冶萍公司志》記載,1915年前的一段時間內,該企業的鋼產量幾乎佔中國鋼鐵產量的100%。1948年,漢冶萍公司停產。該公司先后經歷了官辦、官督商辦、商辦三個時期,堪稱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發展的縮影。
漢冶萍公司雖已消逝,但作為其繼承者——大冶特鋼公司,仍然沿着漢冶萍的足跡,不斷開拓進取,為中國航空、航天、軍工國防等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誕生於黃石的華新水泥廠,是中國近代最早開辦的水泥廠之一,創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被譽為「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也曾被毛澤東主席贊為「遠東第一」。憑藉特有的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2013年,華新水泥廠舊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華新水泥廠舊址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2019年,華新水泥廠舊址被認定為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
如今,華新水泥廠舊址通過保護和開發,變成了華新1907文化公園。公園內現存有3台濕法水泥窯、2台四嘴裝包機等生產設施及生產線、運輸線、廠房和管理用房等配套設施。其中1、2 號濕法迴旋窯設備於1946 年從美國進口。3 號窯於1975 年擴建,1977 年正式投產,被命名為「華新窯」,並廣泛應用在中國南方地區大中型水泥廠項目建設中。華新的管理技術隨「華新型窯」傳播各地,並出口國外,先后幫助朝鮮、柬埔寨、越南、阿爾巴尼亞、巴基斯坦等國建設水泥廠,成為中國水泥工業在20世紀的里程碑。
「將工業遺址與文化創意相結合,是一種巧妙的轉型方式。保護了歷史文化遺產,還為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黃岡市融媒體中心副主任朱鴻儒在調研中説道。
錨定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使命,青銅故里插上騰飛翅膀
「鮮有像黃石一樣的城市,擁有如此完整的礦冶工業文明體系,其工業遺產具有唯一性。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就是黃石文化自信的底氣。」時任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在黃石考察時如是説。
千年爐火生生不息,鍛造出黃石「包容、創新、唯實、自強」的城市精神。近年來,黃石錨定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的使命任務,轉型升級煥發新生。
從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長征」系列火箭,「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再到「天宮」「北斗」升空,大冶特鋼均提供了關鍵部件用鋼;「百年老店」華新水泥公司,將廢棄物資源化、無害化和減量化,城市垃圾、工業廢物等成為水泥窯的替代燃料原料,將環保打造成了王牌,把分公司開到了海外;以銅為媒,黃石電子信息產業「無中生有」,由「板」到「屏」再到「端」,規上企業超70家,已成為全國三大PCB產業聚集區之一。全球排名前10的顯示品牌有6家用到黃石生產的電路板,全球每3部智能手機就有1部用到黃石產的電路板,每100臺新下線汽車就有15台用到黃石產的電路板。
大冶有色、華新水泥、東貝機電、融通高科、三豐智能、勁牌公司、振華化學等代表性企業齊發力,「黃石製造」正向「黃石智造」跨越。
2024年,黃石市地區生產總值2305.8億元,增長7.1%,增速全省第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6%,增速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0億元,全省第四,增長12.2%,增速全省第五;完成進出口總額606.6億元,增長26%,總額和增速均居全省第二;黃石經濟發展速度、效益、質量已連續四年全省領先。
今年上半年,黃石市GDP增長6.6%,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0.7億元、增長13.2%,總量和增速分別位居全省第5位、第4位;外貿進出口總額372.3億元、居全省第2位。
「在中國城市發展的宏大敍事中,黃石的故事比較獨特——這座擁有4000多年青銅冶煉史、100多年近代工業史的城市,正經歷着從‘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的華麗轉身。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之一,黃石曾以‘硬核工業’挺起共和國的脊樑;而今天,它又以‘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生態稟賦和‘點石成金’的創新智慧,重塑着剛柔相濟的城市氣質與未來。從‘礦冶之城’到‘雙碳’轉型先鋒,升級為‘綠色智造+文旅融合’的綜合性城市,黃石的綠色轉型對全國200多個資源型城市具有重要借鑑意義。它告訴我們:工業與山水可以共生,歷史與未來能夠對話,而一座城市的真正價值,在於它不斷自我更新的勇氣與智慧。」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中國寧波網總編輯張偉方説,「黃石75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突破自我的奮鬥史,我看到了‘點石成金’的永恆密碼——那就是一代代黃石人不變的初心與創新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