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高壓實鐵鋰、硅碳負極龍頭「擴產」提速

2025-08-21 18:43

下半年來,中國鋰電池材料領域的頭部企業密集發佈了擴產計劃,且信號明確指向了對新一代材料的產能佈局:

此次擴張的焦點並非單純增加產量,而是集中於高壓實磷酸鐵鋰正極與硅碳負極等高端材料。

這表明,在行業普遍存在結構性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優質產能的佈局正在提速。

龍蟠科技於8月20日晚間披露,計劃通過非公開發行募集不超過20億元資金。這筆資金將主要投向位於山東和湖北的兩個高性能磷酸鹽正極材料項目,合計新增年產能達19.5萬噸。

公告特別指出,新建產線將優先滿足第四代超高能量密度磷酸鐵鋰產品的生產需求,旨在強化產品的差異化優勢。

此舉並非個例。在一個月前,川發龍蟒富臨精工宣佈成立合資公司,計劃在四川綿竹新建年產10萬噸的高壓實密度磷酸鐵鋰項目,並配套建設前驅體產線。

更早的6月份,湖南裕能也啟動了48億元募資計劃,以擴大其在超高能量密度、超長循環壽命磷酸鐵鋰等新型產品上的供應能力。

與此同時,鵬博新材位於山西陽泉的10萬噸高壓實磷酸鐵鋰項目已進入設備調試階段,預計將在9月試產,10月實現批量交付,其目標是滿足快速充電電池市場的需求。

GGII指出,經過2023至2024年的建設放緩后,儲能市場的需求增長正驅動磷酸鐵鋰行業開啟新一輪擴產周期,大容量儲能電芯、連同高比能動力電池,一併構成高壓實鐵鋰的兩大需求。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出貨量已達161萬噸,同比增長68%。預計全年出貨量有望達到350萬噸,行業有效產能利用率將超過70%。

其中,高產能利用率主要集中在少數頭部企業。GGII的分析表明,湖南裕能、富臨精工、德方納米等一線廠商的產能利用率均已超過90%,若要繼續增加出貨,擴產成為必然選擇。

與此相對,大量中小企業因產品性能未能達到主流電池廠商的要求,其產能處於閒置狀態。這便是當前業內的結構性矛盾:低端產能過剩,而高端產能則顯現出短缺。

在正極材料加速迭代的同時,負極材料的技術突破也在催生新的產能競賽。

樹脂基碳材料龍頭聖泉集團於8月18日發佈預案,擬發行不超過25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券。其中20億元將用於建設一個「綠色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化項目」,目標是形成年產1萬噸硅碳負極材料與1.5萬噸多孔碳的規模化產能。

多孔碳是製備硅碳負極的核心原料之一,此舉旨在實現關鍵材料的內部協同供應。該公司預計,項目投產后年平均淨利潤可達7.56億元,顯示出對該技術商業化前景的強烈信心。

其他硅碳負極企業的佈局也在加速落地。

宜昌銀硅科技於8月啟動了2000噸硅碳負極產線建設;湖北匠芯的3000噸項目預計9月試產,其樣品已送往寧德時代等頭部電池廠進行驗證;內蒙古硅源新能的全球首個萬噸級硅碳負極項目一期也將在9月進入試產階段。

市場普遍預測,2026至2027年將是硅碳負極在高端電動汽車市場規模應用的轉折點。到2030年,其市場需求量或將超過10萬噸。

總體來看,近期的一系列擴產動作都反映了鋰電產業鏈的一個核心趨勢:

市場競爭的重心正從規模擴張轉向對優質、高技術壁壘產能的掌控。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