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星鏈」故障連發,對中國衞星互聯網有何啟示?

2025-08-21 18:04

轉自:中國科學報

今年7月以來,由馬斯克創立並運營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旗下衞星互聯網服務「星鏈」(Starlink)接連發生軟件故障、服務中斷等大規模網絡故障,暴露了其在高速擴張過程中的技術與運營短板。作為全球最大的低軌衞星互聯網服務商,星鏈覆蓋140個國家、擁有600萬用户,其故障不僅影響民生服務,更對軍事通信和商業合作造成衝擊,折射出巨型星座發展中的「成長陣痛」。

近期,我國在20天內密集發射5批低軌道組網衞星,中國版「星鏈」建設也漸入高潮。衞星互聯網太空組網有哪些風險?應該如何做好保障、確保安全可用?本文就巨型低軌道星座的安全話題,探討相關問題與應對之策。

?

星鏈故障追因:核心網軟件問題「重複發作」

7月24日,星鏈因核心網絡軟件服務故障,導致美國、歐洲、烏克蘭等全球6.1萬用户斷網2.5小時,烏克蘭前線軍事通信全面癱瘓(下簡稱「7月故障」)。星鏈官方承認系「內部關鍵軟件故障」,馬斯克致歉並承諾修復。時隔兩周后,8月19日,全球服務中斷信息聚合平臺Downdetector記錄到數千份中斷報告,影響範圍包括美國達拉斯、舊金山及南美、澳大利亞等地(下簡稱「8月故障」)。此次故障恰逢T-Mobile推出「星鏈直連手機」服務次日,嚴重衝擊了新業務的市場信任。

星鏈採用「衞星—地面站—核心網」三級架構,7月故障根源在於「針對地面計算集羣的軟件升級程序」,因流量重分配過載引發全網癱瘓。這一事件暴露了其核心網軟件動態調度能力的不足——低軌衞星過頂時間僅3~5分鍾,需實時切換數千顆衞星,軟件模塊的耦合性缺陷極易引發連鎖反應。

儘管星鏈未官方確認8月故障與7月故障的關聯性,但從表象看,兩次故障均發生在業務高峰期(7月烏克蘭戰事緊張、8月T-Mobile新服務上線),凸顯核心網對突發流量的容錯設計存在缺陷。7月故障后,星鏈承諾進行「根因分析並修復」,但8月故障的重複發生,説明其軟件架構未實現實質性解耦(如仍依賴單一核心服務模塊)。

綜上可以認為,8月故障是7月核心網軟件問題的「重複發作」,暴露了星鏈在巨型星座調度中的軟件架構缺陷。這提示我們,星鏈需從「航天快速迭代」模式轉向「通信級可靠性設計」,才能真正提供電信級服務水平。

如何讓中國版「星鏈」更安全?

中國版「星鏈」的網絡也採用與星鏈一樣的「衞星—地面站—核心網」三級架構,可通俗理解為一個三層協作的「太空信號系統」:天上的衞星是「移動信號塔」(天基基站+傳輸節點),既能發信號又能接力傳數據;地面上的地面站是「超級中轉站」(超級基站+智能網關),負責把衞星信號接到地面;核心網則是整個系統的「大腦中樞」,負責「誰能上網」「數據往哪傳」這些關鍵環節。

馬斯克星鏈接連出現故障,許多人將質疑的目光投向天上,認為太陽活動活躍導致星鏈上的衞星軌道穩定性受到衝擊,進而影響到了通信服務的連續性。其實,考慮到星鏈上的衞星數量多,就算少數幾個「罷工」,一般也不影響整體使用;而且衞星「罷工」墜落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屬於可預測的硬件生命周期問題,可以提前預判,故而衞星正常隕落不會給通信造成大麻煩。

因此,「星鏈」的安全性,關鍵還是要看核心網和地面站這兩部分。

衞星互聯網示意圖。圖片由AI生成 衞星互聯網示意圖。圖片由AI生成

(一)核心網的安全祕訣:「多備份、能自愈」

先説説「大腦中樞」,核心網怎麼保安全?一般來講,核心網的安全祕訣是「多備份、能自愈」。就像給大腦裝了「備用零件」,出問題要能立刻補上。

其一做法是,多地備份「分大腦」。核心網不是一個孤零零的「大腦」,而是拆成了3~5個「分大腦」(區域節點)分管不同地區。它們之間可以用加密專線連起來,實時同步大家的上網信息。哪怕其中一個「分大腦」出故障,毗鄰的馬上接手,就不至於全網癱瘓。而且,「分大腦」下面還有「小大腦」(邊緣核心節點),管着更小的區域。「小大腦」出故障,「分大腦」也能直接頂上,減少問題擴散。

另一手段是,關鍵設備「一主一備」。核心網里分管用户登錄、數據路線的關鍵設備,都要一主一備,兩套設備實時同步信息。主用的設備「宕機」,備用設備在100毫秒內就能接過來,用户根本感覺不到。此外,負責存儲用户信息的數據庫也要「多處備份」,就算一個地方的數據丟了,其他地方的備份能立刻補上,保證登錄、認證等不受影響。

另外,核心網還要做到「智能規劃路線,數據丟了能重傳」。作為系統的大腦中樞,核心網會和衞星系統聯動,能夠提前預知衞星什麼時候飛過、從哪里飛過,進而為設備規劃最好的信號路線。要是某個「分大腦」太忙,可以自動把部分任務分給空閒節點,避免擁塞。同時,萬一數據在傳輸中丟了或者被篡改,核心網也要抓住衞星飛過的短暫時間,讓衞星重傳一次,保證數據完整。

(二)地面站安全要靠「三多」

再看地面「超級中轉站」,怎麼預防故障發生?

地面站是信號從太空到地面的「第一道關口」,它的安全靠「多站點、多設備、多線路」。一句話,設備、線站「多」了,就不怕單點出問題。

具體而言,有3條原則。一是,一個區域建多個站,避開災害區。同一個地區可建2~3個地面站,分散在不同地方——比如一個在海邊、一個在山里,這樣可避免地震或颱風等極端情況到來時全軍覆沒。另外,重要的「主中轉站」要在不同大區域備份,小範圍的「中轉站」可以一個主用一個備用,主用發生故障,備用設備30秒內就能接過來。

二是,設備出現問題,備用的要立刻頂上。地面站的天線、信號處理器這些關鍵設備,都要有「備胎」。比如主天線設備故障了,備用天線很快就能自動啟動;信號處理器也要「多備一個」,一個發生故障,其他的要能立刻接過來,就像雲計算一樣靈活。電源更是要正常電網、不間斷電源(UPS)、柴油發電機「三層保險」,就算停電,也能撐至少72小時設備不停機。

三是,多條數據線,斷一條換一條。地面站連到核心網的數據線,至少接兩條不同運營商的光纖。一條斷了,10秒內就要能切換到另一條;兩條都斷了,也還能靠微波、衞星傳送信號,保證「路」永遠通。

此外,系統也要實時「盯着」地面站狀態,哪個站太忙或者出現故障,就自動讓衞星把信號轉到附近的站,不會讓衞星飛過的時候「沒人接信號」。

總的來説,地面站靠「多地多設備備份」守住信號入口,核心網靠「多區域多備用」穩住全局調度,兩者配合就像給整個網絡裝上了「雙保險」——前端關口斷不了,后端大腦垮不了,共同織成一張「末梢抗斷、中樞抗毀」的安全網,讓大家用起中國版「星鏈」來更踏實。

從星鏈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隨着通信事業的飛速發展,我國網絡的人口覆蓋率已超過98%,但網絡對國土面積的覆蓋率據估不超過40%,仍有大量的山地、草原、高原、戈壁、沙漠沒有網絡覆蓋。從1G模擬通信、2G數字通信、3G多媒體通信、4G寬帶多媒體通信到5G擁有的高寬帶、低時延、海量鏈接,留給6G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無所不在的覆蓋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筆者認為就是「衞星互聯網」。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衞星互聯網被納入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範疇。

而馬斯克的SpaceX 用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火箭發射可以像汽車加油那樣重複使用,衞星製造也可以用流水線作業,衞星的價格可以降到數十萬美元量級,衞星發射可以一箭數十顆星排隊上天……所有一切能夠將衞星拉下「神壇」,真正為普通大眾服務的理想,都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回過頭來看此番SpaceX星鏈系統故障,給我們的啓發不少。馬斯克的航天實踐,堪稱對傳統思維的顛覆性突破。他以第一性原理為綱,將互聯網快速迭代邏輯注入航天領域,通過可重複使用火箭、巨型低軌星座星鏈等開創性探索,成功構建商業閉環,其成就值得稱道。但面向6G天地一體化無線泛在網絡,要提供電信級服務品質,星鏈在可靠性、穩定性等方面仍需補齊短板。

我國作為「追趕者」,既要深入汲取星鏈快速迭代、商業閉環的成功經驗,也要針對性規避其在網絡安全、服務連續性等方面的教訓,秉持成本與可靠性平衡原則,打造中國版「星鏈」,為我國下一代空天地網絡及「一帶一路」空天信息之路築牢根基。

(作者謝鷹系互聯網協會特聘專家、宇航學會衞星應用專委會委員、中訊郵電諮詢設計院有限公司首席衞星專家,本報記者趙廣立編輯整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