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1 17:32
(來源:上觀新聞)
8月20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佈了今年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名單。記者梳理發現,在兩張分別長達639人、660人的名單中,有兩位85后科學家現身。
同時,在工程院今年首次特設的「民企通道」機制下,民企候選人大幅增加,近20位上榜。
工程院民企候選人大幅增加
據初步統計,今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上,來自民營企業的候選人多達近20位。據中國工程院相關人士透露,這一人數較往年有大幅增加。
這一現象與今年中國工程院明確提出「將8個名額主要用於支持民營科技領軍企業候選人」緊密相關。
記者梳理發現,近20位民企院士候選人中,包括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胡國平、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比亞迪首席科學家廉玉波、以嶺藥業賈振華、華大科技首席研究員徐訊等。
自我國實行院士制度以來,院士羣體主要來自高校、科研機構和國企。2019年,阿里雲負責人王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則讓「民企院士」走進公眾視野。
近年來,兩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中,出現了來自寧德時代、華為、比亞迪、百度等企業的科技人員。不過,迄今成功當選的「民企院士」總共不超過10位。
中科院最年輕候選人39歲
在今年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上,兩位1985年出生的學者引人關注,他們是今年最年輕的院士候選人。
一位是浙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劉一峰教授,另一位則是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殳凹教授。
在歷年兩院院士選舉中,40歲以前當選院士的實屬鳳毛麟角。
例如,1962年出生的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家賀福初於2001年當選院士時只有39歲,打破了院士40歲的「天花板」。
200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中就出現了兩位38歲的「最年輕院士」,均為1985年出生,分別是時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盧柯和時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
2005年,1965年5月出生的有機化學家麻生明在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時,剛跨過40歲。
事實上,40歲以下的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也時有出現。例如,2017年,時任清華大學教授、39歲的顏寧,成為當年最年輕候選人之一。2023年,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國防科技創新研究院的常超,也以39歲成為當年最年輕候選人,他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領域涉及太赫茲生物學和高功率微波等離子體。
適應新規則,首次強調「靜默期」
今年,中國科學院在發佈有效候選人名單的同時,還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強調202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紀律的通知》,首次強調了「嚴格遵守‘靜默期’要求」。
該要求指出:從成為有效候選人至院士增選結果公佈前,除因履行職務職責參加工作單位內部、工作單位上級主管部門、境外會議活動外,不組織、不參加有同行出席的其他各類會議和評審活動,包括但不限於學術會議、學術報告、項目評審、戰略規劃、諮詢評議等。
據瞭解,這與2023年院士增選規則的改變有關。以往院士增選的兩輪推選分別由各學部和全體院士投票完成票完成,自2023年起第一輪初選環節變為外部同行專家盲評。為此,兩院都建立了外部專家數據庫,長江學者、傑青等更廣泛的學術專家羣體被納入其中。「嚴格遵守‘靜默期’要求」即是爲了防止增選過程中出現不正之風。
原標題:《近20位民企院士候選人上榜,大幅增加,來自比亞迪、寧德時代等領軍企業》
欄目主編:任荃
來源:作者:文匯報 許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