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1 17:26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 李金萍 孫昀
8月,深圳創新「四姐妹」(華為、比亞迪、騰訊和中國平安)均有好事。
IDC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華為以18.1%的份額再次登頂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榜首。同在幾天前,騰訊發佈了二季度財報,其營收同比增加15%,企鵝島也投入使用。比亞迪的業績快報也很亮眼,其前七月銷售超240萬輛,增長約27%,海外銷售超過40萬輛。中國平安股價也一路上揚,萬德(wind)數據顯示,其H股股價已創自2021年7月以來的4年新高、A股估值持續修復。在近期發佈的2025年度《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四姐妹」的排名亦全部上升。中國平安以超萬億元的營收領銜,位列全球47位;隨后是華為83位、比亞迪91位、騰訊116位。
「好事」背后,另一組數據也很亮眼,華為日均研發投入已接近5億元,騰訊二季度研發增長17%,比亞迪截止7月末擁有新能源技術中國專利授權7992項,即將破8000。中國平安基於多模態大模型,打造AI金融智能服務平臺,將「風控審批時效縮短至3分鍾」、「預警投資風險,累計減損超21億元」,斬獲中國數字金融產業應用優秀案例。
數據背后,是一種已在發生的轉變:中國企業正在全球創新競賽中改變跟跑者的傳統角色,它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技術追趕,而是開闢多條技術路線,參與甚至主導全球範圍的平行競賽,並建立起了新的「平行競爭」格局。
如今,全球創新格局眼下正在經歷根本性重構。
過去,中國科技企業主要採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徑,扮演的一直是追趕者的角色。這種模式在特定發展階段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明顯侷限性——總是落后半拍,永遠在專利牆外尋找突破口。
以通信技術為例,3G時代中國企業還在為專利費焦頭爛額,4G時代勉強跟上節奏,直到5G時代華為攜Polar碼實現首次標準突圍。這種代際跨越揭示了一個殘酷規律:技術追趕者往往需要支付10-15年的技術債利息。
然而,近年來深圳創新「四姐妹」的表現則顯示,中國科技產業正在經歷從「追趕」到「平行競賽」的歷史性轉折。它們不再滿足於跟隨西方技術路線,而是開始探索自己的創新發展路徑,開闢並行的技術路線——目標相同,路徑各異。
在智能汽車領域,比亞迪憑藉電動車垂直整合能力,實現了較特斯拉低15%的單車平均成本。2024年全球銷量達427萬輛,遠超特斯拉。這種優勢並非源於簡單模仿,而是通過構建獨特的供應鏈管理和整合體系實現的。
騰訊發佈的混元3Dv2.5以及首個美術級3D生成大模型,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此外,騰訊還開源了混元3Dv2.1和3D世界生成模型1.0,這些舉措進一步推動了混元3D系列模型的普及。根據統計,混元3D系列模型的社區下載量已累計超過230萬,越來越多的遊戲開發者、3D打印企業及專業設計師開始採用混元3D模型來生成數字資產。
中國平安作為領先的金融機構,也展示出了科技企業的「B面」,在全球金融業創新中一騎絕塵。2024年,平安研發費用達180億元,擁有2.1萬名科技開發人員及3000名科學家。平安在金融科技、醫療科技兩大行業的全球專利榜單中位列雙榜首,專利申請量分別達8582個、4176個,超越傳統醫療巨頭西門子、飛利浦。中國平安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數據庫、醫療數據庫之一,上半年發佈全場景、全周期、全生態的AI醫療產品矩陣,AI醫生精準診斷覆蓋疾病超1萬種,診療準確率達93%。
深圳創新「四姐妹」能夠實現從追趕到平行競賽的轉變,背后是創新方法論的深刻演變。
大規模研發投入是基礎支撐。2024年,華為研發投入達1797億元,約佔全年收入的20.8%;比亞迪研發投入金額達542億元;騰訊研發投入達706.9億元,2025年Q2單季研發投入更是高達202.5億元。
龐大的內需市場提供了試錯和迭代的空間。騰訊混元通過持續迭代與全面開源,形成了「創新—擴散—再突破」的良性循環。混元多模態理解模型在LMArena Vision位列國內榜首;混元3D模型以領先行業的幾何精度、紋理真實度、指令與3D 對齊能力,根據Hugging Face 排名第一。2025年一季度,中國平安個人客户數近2.45億,數據庫日均數據處理量超10億條,沉澱海量數據訓練大模型,積累超3.2萬億高質量文本語料,31萬小時帶標註的語音語料,超75億圖片語料。
「產業+科技」的複合型創新生態是關鍵差異點。這四家企業均已形成複合型創新生態,在人工智能發展上均呈現技術、專業、場景、生態四維協同的特點。目前深圳創新「四姐妹」都已推出自己的大模型,華為盤古大模型、騰訊混元大模型位居國內通用大模型前列;中國平安、比亞迪則更強調通用+自研垂域大模型體系與自身業務場景的深度融合。
當然,深圳的地理基因也深深烙印在「四姐妹」的發展軌跡中,塑造了深圳企業敢闖敢試、向外開拓的胸懷。深圳「四姐妹」的崛起,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5年來「敢為天下先」 精神在科技領域的延續。
中國科技企業的平行競賽對全球創新格局具有深遠意義。
首先,它打破了單一技術路線的壟斷。在AI、新能源、通信甚至金融、醫療等領域,世界不再只有一種技術發展路徑,多種路線並行發展成為新常態。
同時,它促進了全球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全球創新資源不只可以選擇美國、歐洲、日本,也同樣也可以投向深圳、北京、上海等國內城市。中國科技企業的實踐表明,后來者並非只能跟隨,完全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技術路線實現超越。
但平行競賽之路並非坦途。深圳創新「四姐妹」面臨多重挑戰。
全球經濟仍有巨大的不確定性。在全球國家間技術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科技企業的發展可能受到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同時,新技術尤其是AI技術的發展也充滿挑戰,創新投入與實際業績之間可能存在轉化差距。
此外,人才競爭也日益激烈。全球高科技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對企業的人才戰略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這些挑戰,深圳創新「四姐妹」需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優化創新生態,培養和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同時加強國際合作。
從跟跑到並跑,甚至在某些領域開始領跑。
深圳創新「四姐妹」的成功實踐表明,平行競賽正在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新常態。多條技術路線並存、多種創新模式競相發展,正成為全球科技進步的顯著特徵。這種平行競賽不僅有利於中國科技產業,也將為全球科技進步提供更多元的選擇和更豐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