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1 18:01
《投資者網》蔡俊
又一次,同仁堂醫養(下稱「公司」)衝擊港股IPO。
這是公司一年內的第三次闖關上市,作為同仁堂的子公司,其主營中醫醫療機構。回顧發展歷史,2022年到2024年有一條資本暗線,牽出同仁堂體系要拿下第四家上市公司的決心。
然而,無論擴張還是經營的過程中,高槓杆影子始終伴隨公司,或影響估值和上市進程。同時,同仁堂體系內部也發生一系列調整。內外因素疊加影響下,公司三次闖關結果值得關注。
一條資本暗線
同仁堂醫養真正做起中醫館,其實並不長。
2015年,公司正式成立,初始為同仁堂的投資平臺,2019年才增加醫院管理業務。真正的轉折發生在2022年,公司及同仁堂系基金以2.84億元收購三溪堂保健院和三溪堂國藥館的控股權。其中,三溪堂保健院為浙江最大的單體中醫館之一。
資料顯示,截至收購前的2022年5月,兩家標的淨資產5102萬元。以此計算,三溪堂的整體估值4.38億元,公司併購溢價率超860%。交易完成后,公司商譽從2021年的2610萬元大幅增加至2022年的1.87億元。
需要指出,三溪堂原實控人朱智彪、潘松琴夫婦仍持有標的部分股權,也為后續公司融資埋下伏筆。2018年,宜華健康曾有意收購兩人持有的三溪堂資產,但最終在原協議關鍵問題上未能達成一致終止。被收購前夕,兩家標的向兩人派發紅利,合計超2億元。
高溢價收入囊中后,公司成功扭虧為盈。2023年,公司淨利潤由2022年的-923.3萬元增長至4263.4萬元,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6.56%至11.53億元。報告期內,公司出售石家莊同仁堂中醫醫院,兩家收購標的佔營收比例超30%。
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別為11.76億元、5405.8萬元,各自同比增長1.99%、26.8%。報告期內,公司最大一筆的融資啟動。
據悉,公司、同仁堂系基金、朱智彪及潘松琴等簽訂增資協議,合計3.66億元認購5720.85萬元註冊資本,增資后總股本3.57億元,對應整體估值23億元。
其中,同仁堂養老產業基金以粹和藥、三溪堂等資產的股權入資,對應貨幣價值1.13億元;同仁堂醫療產業基金以三溪堂保健院、三溪堂國藥館等資產的股權入資,對應貨幣價值6067.22萬元;朱智彪和潘松琴均以三溪堂股權出資,對應貨幣價值8849萬元。
這起融資的底層邏輯,主要為公司IPO做鋪路。一方面,公司通過關聯方被注入資產后,長三角的醫療機構數量增至11家,規模和估值也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同仁堂系基金以股權出資取代部分現金支付,本質是通過股權置換實現估值套利。
説到底,2022年到2024年同仁堂及公司有一條資本暗線,圍繞「併購—估值提升—上市」的運作,最終將公司推至IPO臺前。
三度闖關的兩大訴求
被同仁堂扶持起的同仁堂醫養,急切要上市。
2024年6月,公司首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但因招股書有效期屆滿失效。同年12月,公司再次遞表,但因同樣問題無疾而終。計入本輪申請,公司是名副其實「三度闖關」。
一年三闖港交所,公司對資本化的渴求顯山露水。根據三版招股書,公司募資的核心訴求有兩個:償還銀行貸款+收購擴張。
第一個債務優化訴求,三版的招股書均有涉及,具體是當初收購資產后,公司將標的股權質押給商業銀行拿到貸款。截至2024年,公司未償還貸款余額超1億元,資產負債率超40%,現金及等價物余額2.97億元。報告期內,公司還以9100萬元收購上海承志堂的控股權。
顯然,公司通過「收購—質押—收購」的循環構建起一個高槓杆的運營模式。這種操作下,公司業績實現明顯增長,但風險也顯而易見。截至2024年,公司商譽2.63億元,佔淨資產的37%。
第二個擴張訴求,公司計劃收購5家營利性醫療機構,目標為中醫專科醫院或具備中醫服務能力的綜合醫院。同時,公司將按輕資產模式合資新建5家醫療機構,如在上海試點「中醫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一體化門店,重點銷售安宮牛黃丸等產品。
不止如此,第三版招股書的募資計劃與此前兩版不同,明確提出將建設中醫藥數字化與AI 技術研發、與同仁堂集團其他板塊的協同創新。具體計劃的項目,包括互聯網醫院升級、供應鏈數字化、健康管理平臺、品牌授權深化等。
能看出三次衝擊港交所后,公司在向市場傳遞一個信號:藉助同仁堂系力量,未來將從單純的規模擴張轉向生態打造。這種信號的背后,本質或是要重構自身的估值邏輯。
暌違十多年的拆分運作
兩次衝擊港交所失敗,市場對同仁堂醫養有多個看法。其一,認為公司高槓杆經營有較大風險。其二,認為公司估值與同行存在差距。
2023年以來,中醫連鎖機構固生堂收購多家門診部、醫院。成功上市港交所后,該企業的市值從不到70億港元逐漸上升至近100億港元。一方面,固生堂與公司有相同之處,即通過併購做大規模,同樣面臨高商譽風險。但另一方面,固生堂的收購以自有資金為主,並主動擁抱AI開發新產品,或抬升了自身估值。
與之相比,公司前兩次IPO時給市場的印象還停留在「做大做強」。然而,不計入收購資產,公司的自有單店盈利一直是難以突破的點。第三版招股書中,公司強化技術投入與同仁堂體系的資源整合,可能是以同行為藍本貼近資本的估值想象。
這些變化的背后,是同仁堂體系對暌違十多年再度拆分上市成功的渴求。2000年和2013年,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國藥登陸港交所,目前市值約70億港元和80億港元,母公司同仁堂的市值約500億元左右,同仁堂體系合計市值超60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公司股東,同仁堂系基金的股權穿透后,還有中原高速、太陽紙業、中冀投資等企業。這些基金成立於2017年到2019年,與公司主營業務從投資轉向醫療管理契合。
實際上,同仁堂體系內部也在歷經重大變革。2024年至今,多個高層有重大調整,涉及到同仁堂和同仁堂科技的總經理、副總經理等崗位。今年8月,同仁堂原董事長邸淑兵辭職,董事會選舉張朝華接替職務。
因此,公司三度衝擊港交所上市,疊加了內部的業務擴張、債務化解、估值預期,以及外部的母公司資本運作。能否成功,牽涉到的範圍甚廣。(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