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1 17:12
(來源:電池工業網)
本網訊 隨着新能源汽車進入「淘汰賽」階段,資源整合逐漸成為破局的勝負手,奇瑞也在電池領域頻頻力。
就在不久前,安徽宿州市與奇瑞集團合作建設鋰離子電池碭山生產基地項目簽約儀式在安徽蕪湖市奇瑞集團舉行。項目規劃年產20GWh鋰離子電池,總投資超百億元,佔地面積約1000畝,覆蓋電芯、模組、PACK全鏈條生產。
至此,奇瑞旗下得壹電池的第三座電池生產基地,正式落地安徽。
01三大項目相繼落地
「吉利不會退出燃油車市場。」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閲堅定的表示。就當下來看10萬~15萬元燃油車市場仍是奇瑞的基本盤,因此這家車企投身電池研發與製造的時間並不長,在電池領域的表現也略顯低調。
目前,奇瑞電池業務有兩大主體——得壹電池和奇達動力。其中,得壹電池側重於電芯研發與製造,奇達動力更側重於Pack和系統,上述剛剛簽約的碭山生產基地項目便以得壹電池為主體進行建設。
長期以來,得壹電池一直被視為奇瑞旗下動力電池產業化藍圖的重要載體,在奇瑞披露的項目動態中出鏡率極高。
過去兩年,得壹電池已在安徽落地了銅陵和蕪湖兩個電池項目基地。
銅陵項目於2022年簽約,總投資100.04億元,建設集動力電池電芯、模組、PACK和電池系統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於一體的20GWh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蕪湖項目總投資80.1億元,建設電池總部及研發、中試基地,新建中試線、測試中心、儲能研究院及臨時過渡性Pack產線。
得壹電池的宣傳片中提到,計劃到2028年形成150GWh的電池產能。這也意味着車企自建電池開始起量,一批動力電池「新勢力」正在崛起。
近年來,在「車企打工論」的影響下,自研電池的風潮席捲整個汽車行業。國內外主流汽車廠商紛紛宣佈自研、自建電池產能。
不過,這一計劃的難度比想象中要大的多。
一方面,企業要對電芯的設計、供應生產、使用及維護、回收等全環節進行管理,涉及內容十分複雜;另一方面,自研電池若不能形成產能規模則難以產生效益,但動輒數十億乃至上百億的投資令車企壓力頗大。
即便困難重重,正在發力新能源的奇瑞依舊選擇踏入這個賽道,其背后的原因便是新能源時代的成本困局。
利潤上,在汽車行業整體利潤下滑的大趨勢下,去年鋰離子電池製造行業利潤出現了48.5%的增長。特別是近兩年,碳酸鋰市場在供應寬松和需求不足的雙重影響下,價格持續走低,供應鏈成本下降為鋰電池企業製造了更大的利潤空間,話語權得到進一步提升。
例如寧德時代,作為頭部電池企業其毛利率更長期維持在20%以上,2024年日均淨利潤甚至高達1.4億元。
產能上,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政策的推動下,我國鋰離子電池產業規模開始迅猛增長。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鋰離子電池總產量為1170GWh,其中動力型鋰電池產量為826GWh。由此來看,哪怕到2028年,150GWh產能依舊十分可觀。
若這部分產能得到充分利用,奇瑞則可以降低對寧德時代、多氟多等外部供應商依賴,減少電芯採購成本。若能夠是大批量外供,甚至可以實現盈利。
據瞭解,2024年奇瑞新能源汽車銷量為58.36萬輛,同比增長232.7%;今年前7個月,奇瑞新能源汽車銷量為42.47萬輛,同比增長87.7%,新能源潛在增量空間較大。
此時加碼動力電池行業,值得一搏。
02 固態電池即將量產
近年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與電子產品性能與安全性要求逐漸提高。業內預計,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需求將達500GWh,市場規模超3000億元。可以説,固態電池已經成了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
踏進動力電池賽道后,能量密度更高、充電速度更快、更不易起火的固態電池,自然而然的成爲了車企發力的新對象。
就在2024年10月,奇瑞正式公佈鯤鵬電池品牌,函蓋「方形磷酸鐵鋰系列、方形三元系列、大圓柱三元系列」三大品類,支持6C快充和超3000次循環壽命,用多截面吸能設計實現1秒定向泄壓。奇瑞同時宣稱,將於2026年全固態電池上車。
消息稱,該固態電池基於800V高壓平臺研發打造,正在開發能量密度400Wh/kg的全固態電池,預計到2025年能量密度將提升至600Wh/kg,幾乎是三元鋰電池的兩倍。目前,奇瑞固態電池研究院已經有約50人,計劃年底擴張至近百的規模,顯然,奇瑞正為實現量產提前做準備。
只是經過多年醖釀,固態電池這一巨大的市場中,早已擠滿了各路玩家,車企、電池企業甚至跨界企業層出不窮,隱有紅海競爭之勢。
吉利汽車:剛剛完成電池業務大規模整合的吉利汽車早在2023年就啟動固態電池實驗室建設,2024年年中宣佈電芯能量密度達到400Wh/kg。吉利汽車研究院院長李傳海曾預測,全固態電池技術將於2028年趨於成熟並實現整車搭載。
長安汽車:其在固態電池技術研發上取得了顯著成果,今年年初還展示了 「金鍾罩」 全固態電池的原型樣件。根據規劃,長安汽車計劃在在2025年底實現全固態電池功能樣車的首發;固態電池2026年將完成裝車驗證,能量密度目標達400Wh/kg;2027年推進全固態電池逐步量產,安全性較傳統液態電池提升70%。
比亞迪:其早在2013年就開始啟動全固態電池的研發,主要做一些材料的探索;2016年啟動了一些技術的可行性的驗證;2023年開始啟動產業化可行性驗證;2024年,比亞迪已經成功下線(中試)60ah全固態電池。
比亞迪鋰電池有限公司CTO孫華軍透露,比亞迪將在2027年左右啟動全固態電池批量示範裝車應用,2030年后實現大規模上車。
需要注意的是,固態電池的商業化很複雜,要考慮到成本和供應鏈成熟度等因素。2026年能否成為固態電池裝車元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