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恆大留給中國民企的啓示錄

2025-08-21 16:00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原標題:恆大留給中國民企的啓示錄 來源:財經作者陳琦

在中國商業史上,「恆大」這家企業註定會成為一個極 具爭議性的經典案例。它的命運走向,引發公眾對「一個時代、一個行業、一家企業、一種經營模式」的廣泛思考。

一個時代是指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二十多年來的地產黃金時代風光不再;一個行業是指與中國社會與經濟深度捆綁的房地產行業拐點已至,即將卸下所承擔的歷史使命;一家企業是指曾經將掌門人推向中國首富的寶座,看似「大而不倒」卻迎來可悲可嘆終 極宿命的地產龍頭;一種經營模式是指高周轉、高槓杆的豪賭能支撐起多久的虛假繁榮。

如果更換歷史座標,恆大如今衰退的致命因素,恰恰是曾經助推其登頂中國房企霸主頭把交椅的關鍵所在。為何以前適用的生存發展策略放在今天失效了,因為房價不可能永遠上漲,長期埋藏在企業內部的巨大資金隱患,終究有一天會突然集中爆發,惡性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愈演愈烈,這種力量會徹底摧毀一個商業帝國。

辯證評價恆大的功與過

恆大是中國最 大的房地產開發商之一,與碧桂園、萬科並稱為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三巨頭」。2017年,恆大銷售額突破5000億元,成為全球銷售規模最 大的房企之一。其高周轉、高槓杆的商業模式被許多中小房企模仿,被視為行業發展的風向標。

恆大通過大規模開發住宅和商業地產,滿足了中國快速城市化帶來的住房需求,加速了中國城市化進程。恆大集團及其產業鏈直接或間接提供了數百萬個就業崗位。截至2017年,恆大員工總數超過13萬人,若包括建築工人、供應商和銷售代理等,其帶動的就業規模更為龐大。

恆大通過銀行貸款、信託融資、美元債等多種方式融資,與128家銀行和121家非銀金融機構有債務關係。其債務規模在2021年達到2.4萬億元,相當於中國GDP的2%。恆大的穩健與否直接影響到中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尤其是中小銀行和信託機構的資產質量。

恆大2009年在香港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4000億港元,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焦點。其股票和債券吸引了大量國際投資者,恆大美元債曾是中資房企海外融資的標杆之一。恆大的市場表現也影響着投資者對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信心。

除了房地產,恆大還涉足足球(廣州恆大足球俱樂部)、新能源汽車(恆大汽車)、文旅(恆大童世界)、健康(恆大健康)等多個領域。這些業務雖然最終拖累了恆大的現金流,但在擴張初期,它們被視為恆大「多元化戰略」的成功案例,甚至帶動了相關行業的投資熱潮。

2021年后,恆大的資金鍊問題逐漸暴露,債務違約引發連鎖反應,供應商欠款、理財產品暴雷、項目停工等一系列問題集中爆發。既有其自身經營模式的缺陷,也有外部環境的變化和監管政策的收緊。總結下來是「激進擴張、盲目多元化、政策收緊、財務造假、管理失控」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崩塌也成為中國房地產行業轉型的標誌性事件。

恆大曾經的繁榮建立在脆弱的財務基礎之上——過度依賴預售資金、短債長投、多元化盲目擴張,恆大實際上構建了一個依靠持續融資維持的「龐氏結構」。

企業槓桿邊界的教訓極為深刻,恆大模式本質上是通過不斷借新還舊維持擴張,將企業命運寄託於房價永遠上漲和市場流動性永不枯竭的假設上。這種「高槓杆+高周轉」模式在行業上行期放大收益,但在下行周期風險呈幾何級數放大。境外債務違約后,市場信心崩潰,進一步加劇流動性危機。

宇宙房企退市意義非凡

近日,歷經4年風波,曾經的「宇宙房企」迎來了資本市場終章。8月12日晚,中國恆大公告,公司收到聯交所發出的信函,聯交所的上市委員會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1)條已決定取消公司的上市地位。真正的退市動因是公司未能在規定期限內履行復牌指引,包括公佈財務業績、解決審計保留意見、披露重大事項等。

中國恆大(03333.HK)從香港聯交所正式退市的鍾聲,標誌着這家曾經叱吒風雲的房地產巨頭以一種頗具戲劇性的方式告別了資本市場舞臺。這不僅是一家企業的謝幕,更是中國房地產行業激進擴張時代的一個深刻註腳。

恆大退市並非突發事件,而是其長期財務困境、債務危機與市場信任崩塌的必然結果。當一家市值曾高達數千億港元的上市公司,最終以股價定格在不足一港元、總市值僅剩約217億港元(且多為賬面數字)的慘淡姿態離場時,其傳遞的市場信號遠比表面上的退市程序更為深遠。

恆大退市並不意味着其債務問題的終結,反而使問題解決路徑更加複雜。作為境外上市公司,恆大的退市主要影響其股權融資渠道和公眾股東權益,但對境內外的債權人羣體(包括銀行貸款、信託產品、境內外債券持有人等)而言,追償之路依然漫長而艱難。目前恆大境內外債務總額估計超過3000億美元,而其資產處置進展緩慢,核心問題是優質資產(如土地儲備)價值隨市場下行大幅縮水,且多數項目因資金鍊斷裂已成「爛尾樓」。

對於中小股東而言,退市意味着其投資基本歸零。儘管恆大在停牌前股價已反映絕大部分下跌風險,但許多投資者(包括通過港股通持有恆大的內地投資者)仍面臨實質性損失。香港證監會和聯交所的投資者賠償基金對這類情況覆蓋有限,除非能證明恆大存在虛假陳述等欺詐行為。更值得關注的是,恆大退市后將成為「非上市公司」,其信息披露要求大幅降低,債權人追償將更加依賴破產重整等法律程序,中小債權人的談判地位進一步弱化。

恆大的退市不僅是一家企業的失敗,也反映出資本市場對違規行為的容忍度降低。2024年,中國證監會對恆大地產財務造假開出41.75億元罰單,並對許家印實施終身市場禁入。香港法院的清盤令和港交所的退市決定,則標誌着市場規則的嚴格執行。恆大的案例將作為監管強化和市場出清的標誌性事件納入到商業歷史教科書中。

歷史如何講述「恆大故事」

2021年,恆大流動性危機的爆發,以及隨后披露的2.39萬億元負債和8000億元虧損,使其成為全球負債最高的房企之一。歷史可能會將恆大的故事視為金融泡沫的典型案例,警示過度依賴債務驅動的增長模式。

恆大的故事尚未完全結束,其清盤和債務處理仍將持續多年。但它的退市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句號,標誌着中國房地產「黃金時代」的終結。未來,歷史可能會將其與美國的雷曼兄弟、日本的泡沫經濟房企相提並論,作為金融風險、監管漏洞和市場狂熱的經典案例,供后人研究和警醒。

對於資本市場而言,恆大案例將作為經典風險教育素材長期存在——它提醒所有參與者:市值的膨脹與縮水可能同樣迅速,投資決策必須建立在基本面分析而非市場情緒之上;對於企業經營者,它驗證了「出來混迟早要還」的商業鐵律——任何依靠財務技巧而非價值創造的繁榮終將是曇花一現。

未來房地產企業必須重建穩健的財務紀律,將淨負債率、現金短債比等指標置於規模擴張之前。短期內債務重組后仍需銷售回暖支撐現金流。長期則是行業分化加劇,具備數字化能力、產品創新、財務穩健性的房企將佔據優勢,中小房企可能被整合或退出。

恆大曾涉及數百萬業主、近萬家上下游企業和數百萬人就業,其崩塌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遠超一家企業的範疇。爛尾樓問題、供應商欠款和理財投資者損失,都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歷史可能會將恆大的故事與房地產行業的整體轉型聯繫起來,認為它標誌着「野蠻生長」時代的終結,以及行業從規模競爭轉向精細化運營的轉折點。

許家印從河南農村出身到中國首富,再到被採取強制措施,其個人經歷極 具戲劇性。他的成功曾被視為中國民營經濟的典範,而他的失敗則引發對企業治理、風險控制和企業家責任的深刻反思。未來,歷史可能會將許家印的故事作為「成也槓桿,敗也槓桿」的典型案例,探討企業家如何在擴張與穩健之間尋找平衡。

恆大的興衰與中國經濟過去20多年的增長模式密切相關。它受益於城鎮化紅利和寬松信貸環境,但也因政策收緊和行業調整而迅速衰落。未來,歷史可能會將恆大的故事視為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節點,反映房地產行業在國民經濟中角色的變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