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1 16:18
這場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不僅重塑了全球醫藥產業格局,更揭示了中國經濟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的核心邏輯——以創新為引擎、以開放為路徑,在全球價值鏈重構中搶佔制高點。
徐蔚冰
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葯領域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矚目的成績單:43款新葯獲批上市,同比增長59%;對外授權交易金額達484.84億美元,超過2024年全年總額;恆瑞醫藥、信達生物等企業通過「技術授權」「新公司合作」等模式,將自主研發的抗癌藥、免疫療法推向全球市場。
中國創新葯的爆發,是政策紅利與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近年來,國家通過一系列改革為創新葯「松綁」:藥品審評審批時間大幅縮短,過去需要數年的新葯上市流程,如今最快一年內即可完成;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向創新葯傾斜,讓患者更快用上救命藥;商業保險與基本醫保形成互補,共同構建多層次支付體系,減輕患者負擔。2024年,國務院發佈的《全鏈條支持創新葯發展實施方案》更是從研發、審評、支付到商業化全鏈條強化保障,直接激發了企業的創新活力。
市場需求的爆發同樣關鍵。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健康意識的提升,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患者對更有效、更安全藥物的需求,倒逼企業從「仿製」轉向「創新」。2025年,A股醫藥生物板塊研發投入同比增長32%,恆瑞醫藥單藥研發投入突破20億元,創歷史新高。這種「政策引導+市場需求」的雙輪驅動,為中國創新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中國創新葯的國際化路徑,是一場從「技術引進」到「全球定價權」的突圍戰。已從早期的原料藥出口、仿製藥跟隨,升級為以核心技術為支撐的全球價值重構。2025年,三大模式成為主流。技術授權(License-out):恆瑞醫藥與葛蘭素史克(GSK)達成125億美元合作,將自主研發的抗癌藥推向歐美市場。這筆交易不僅創造了中國醫藥行業對外授權的新紀錄,更標誌着國際巨頭對中國研發能力的認可。新公司合作(NewCo):恆瑞醫藥將減肥藥產品組合的海外權益授權給海外資本,通過「技術+股權」綁定,既降低短期風險,又鎖定長期收益。這種模式讓本土企業能借助海外資源盤活技術儲備,2024年相關交易金額突破80億美元。自主出海:百濟神州的抗癌藥、和黃醫藥的抗腫瘤藥等已在美國、歐盟獲批,其中部分產品在美國的定價較國內高3倍。這表明中國創新葯正從「性價比」競爭轉向「全球定價權」爭奪,2025年一季度,某抗癌藥全球銷售額達12.3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佔比65%,成為首個在美銷售額超10億美元的中國原研藥。
儘管成績斐然,中國創新葯仍面臨三大挑戰:一是原創能力不足。當前真正原創的藥物佔比仍較低,部分領域存在「扎堆研發」現象。二是國際化經驗欠缺。歐美市場對藥品質量、專利保護要求極高,本土企業海外銷售團隊建設滯后,臨牀試驗成本較國內高30%,且患者招募周期更長。三是支付體系待完善。商業保險覆蓋創新葯的比例不足15%,患者自費比例仍較高。
如何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破局之道在於「三個強化」。一是強化原創研發。國家通過專項基金支持企業開展原創靶點研究,鼓勵「從0到1」的突破。二是強化全球佈局。復宏漢霖的抗癌藥在近40個國家和地區獲批,通過「全球一體化」模式,將印度市場生產成本降低25%,同時利用歐盟認證打開高端市場。2025年,該藥海外銷售額佔比達35%,成為首個在歐美市場盈利的中國生物藥。三是強化支付改革。國家醫保局探索「按療效付費」機制,鼓勵商業保險擴容。例如,上海市試點將細胞治療藥物納入特需醫療,患者自付比例降至30%,讓更多患者用得起創新葯。
展望未來,全球醫藥創新的「中國座標」正在顯現。2025年,中國創新葯產業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讓新葯研發周期大幅縮短,過去需要數年的流程如今可能僅需一年半;代謝疾病、細胞治療等領域潛力凸顯,某款減肥藥在全球市場預計2030年規模達1000億美元,中國企業的雙靶點藥物減重效果超越國際同類產品。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中國藥企正從「技術跟隨者」轉向「規則制定者」。某企業的雙抗藥物被納入美國權威治療指南,成為肺癌二線治療的首選方案之一;另一款抗癌藥的臨牀試驗數據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這些突破標誌着中國標準開始影響全球臨牀實踐。
正如恆瑞醫藥總裁馮佶所言:「中國創新葯的終極目標,是讓全球患者用上中國方案。」這場突圍戰,不僅是醫藥產業的升級,更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縮影——以創新為矛、以開放為盾,在全球價值鏈重構中刻下「中國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