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1 11:42
最近幾天,朋友老張(化名)給我吐槽了他暑期去貴陽旅遊住酒店的事。原以為是老生常談的吐槽酒店價格,沒想到惹他生氣的竟是酒店電梯。
老張稱,他到達酒店地下車庫時,發現電梯口排長隊,爲了儘快休息,他只能爬樓梯到一樓大堂辦理入住。
本就焦躁,沒想到電梯廳的位置又「背刺」他一次——眼前的走廊彷彿沒有盡頭,需要從大堂轉三個彎才能走到電梯口。
好不容易走到電梯口,發現還是排長隊,最后爬樓梯爬到房間所在樓層,老張徹底破防了。
在酒店業競爭激烈的今天,當客房設施、餐飲服務日趨同質化,電梯體驗這個常被忽視的環節,正在成為客人評價酒店的關鍵因素。
糟糕的電梯體驗就如同一位「隱形殺手」,在不知不覺中瓦解酒店的核心競爭力。
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你拖着疲憊的身體抵達酒店,期待快速進入房間休息,卻在電梯廳遭遇了漫長的等待。或者更糟——被困在狹小的空間里,求助無門。
這種經歷足以讓客人對一家酒店的好感蕩然無存。
據小紅書網友爆料,今年5月,入住温州華僑飯店339店時,高樓層的電梯伴隨着詭異聲音,在半夜自動開關門,且兩部電梯僅有一部能使用。在深夜遭遇如此場景,住户的恐懼感可想而知。
圖源:小紅書(下同)
類似因為電梯體驗差影響酒店入住率和品牌形象的例子還有很多。
許多酒店在設計階段就埋下了電梯問題的種子,最常見的是電梯數量與酒店規模不匹配。
尤其是中高端及以上檔次酒店,更容易陷入電梯數量不夠的困境。此類酒店相較於經濟型,擁有的客房數量更多,客流量基數更大,當面對早晚高峰期時,就容易出現電梯廳門前排長隊且轎廂滿載的現象。
例如前文中提到的老張,其暑期在貴陽入住某中高端酒店時,發現該酒店200間客房,配備了2部電梯,且電梯空間不算大,高峰期十分擁擠。
而更復雜的情況出現在商住混合建築中。前不久據媒體報道,洛陽老城區一棟27層的商住兩用樓,1-12層為酒店,13-27層為居民住宅區。
該棟樓東西區一共四部電梯,變成了酒店客人和業主共用。業主每天面對陌生人進出,深感不安;客人上樓入住時,也對高峰擁擠煩躁不已。
除此之外,電梯「混用」也是影響入住體驗的一個因素。
此外,近年來酒店「近距離開店」現象迭起,多酒店共用同一組電梯現象頻發。一棟大樓內有多個酒店品牌入駐,電梯分配和調度系統不清晰,導致客人在迷宮般的電梯廳里困惑不已,等待時間成倍增加。
還有維護管理嚴重缺位等問題。硬件設施完善,維護保養的缺失也會讓電梯系統陷入癱瘓,從而造成電梯乘坐體驗差。
但是,當消費者被複雜繁瑣的電梯搞崩潰時,酒店人更需要清醒認識到:這些「隱形殺手」正在同時絞殺酒店利潤與品牌價值。
為什麼酒店電梯亂象層出不窮?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去考慮,即酒店設計、投入成本與運營管理的失衡。
首先,從酒店設計來看,形式大於功能,是酒店電梯走廊的深層病因。
設計初期時,設計師或爲了追求酒店外觀的獨特造型,或爲了滿足苛刻的容積率要求,無意中犧牲掉了電梯位置的合理性。本該作為核心考慮因素的電梯,被迫「駐紮」在了樓棟邊緣或深處,客人進入客房的動線必然會被拉長,體驗感自然會變差。
其次,從投入成本上來看,酒店試圖投入最少的購置成本,用最少的電梯配比,去達到短期的利潤最大化。
據業內人士介紹,一部國產電梯購置成本費大概在20-50萬元之間,一部進口電梯大概在40-90萬元之間,且一般電梯佔據的位置算得上是「寸土寸金」。
高端酒店電梯成本更高,有資深電梯從業人士此前分析過國內某萬豪酒店的電梯採購案例,45部電梯共花費8600多萬元,平均每臺電梯花費190多萬元。
據介紹,該萬豪酒店採用的是高速電梯,具體價格為:4米/秒的價格大約在310-350萬/台,6米每秒的價格在450-500萬/台,而8米/秒電梯價格在900-1000萬/台左右。
一臺酒店高速電梯的售價大約是普通住宅電梯的30-50台。
因此,很多業主在酒店建造前期時往往會極力壓縮投入成本。「夠用就行」的思維模式主導了其投入成本的配比,面對配置成本高的電梯,自然會更精打細算些。
但這也為日后的高峰擁堵埋下了伏筆,省下的初期投入,后期可能要以百倍的客户流失代價來償還。
從酒店運營管理上看,部分酒店在實際運營中面對短板的處理方式過於被動,也沒能及時彌補硬件設施的先天不足:
缺少智能系統參與。 比如未有效利用現代電梯羣控系統優化派梯邏輯,減少無效停靠和等待時間。
未設置高峰預案。 對大型團隊入住/退房、會議活動散場、寒暑期等可預見的極端高峰,缺乏特定人員引導、電梯運行模式調整(如設置高峰專梯)等應急預案。
信息溝通不暢。客人無法及時獲知電梯等待時長或擁堵情況,缺乏替代方案,如清晰引導客人使用樓梯下樓或情緒安撫措施。
隨着酒店物業越建越高,「一樓多用」現象日益增多,電梯的規劃、運營管理將變得更加重要。那些解決了「電梯痛點」的酒店,不僅能提升客户滿意度和口碑,還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獨特的競爭優勢。
對於現有酒店,更新改造是提升電梯體驗的有效途徑。早在2012年,大連星海假日酒店就採用了創新方案:引入雙子電梯。大連星海假日酒店高28層,有403間客房,原配備3部客梯,但旅遊旺季時經常出現電梯口排長隊,電梯轎廂滿載的現象。
受建築構造等限制,增設傳統電梯幾乎不可能。但其創新改造安裝2部雙子電梯,加上1部傳統電梯,實現了3井道同時運行5個轎廂,有效解決了酒店的電梯困局。
圖源:大連星海假日酒店
據電梯智能化服務商旺龍智能介紹,重慶環球金融中心此前在69層酒店大堂配置的兩臺電梯,就無法實現常規羣控功能。兩梯之間距離遠操作繁瑣不説,雙梯響應還會導致高達70層的無效空跑,造成約300米垂直行程的能源損耗。
這不僅導致項目電費高企,更因機械損耗加劇導致電梯故障增多,存在安全風險。
但其經過智能化改造后,可以實現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獨立運行的多個電梯羣組的智能羣控調度。另外,系統智能調度一臺合理電梯響應,避免重複響應造成空跑,大幅降低電梯能耗和機械損耗,延長電梯使用壽命,預計每年可節省費用超10萬元。
比如長沙世嘉國際華城「明確分區與專用通道」的舉措也值得借鑑。通過酒店和物業雙方協調決定將四臺電梯「兩兩分開」,酒店客人使用兩臺,業主和租户使用另外兩臺。
當然,再先進的系統也離不開專業維護。酒店還應建立嚴格的電梯維護制度,包括日常檢查、定期保養和即時響應機制,提前做好「未雨綢繆」。
電梯不只是簡單的運輸工具,而是酒店體驗的關鍵觸點。客人在電梯里的每一分鍾,都直接影響着對酒店的整體印象。
如果一家酒店標榜自己的高端定位卻無法提供順暢、安全的電梯體驗時,那這種落差大概率將損耗客户心中的品牌形象。
當客人帶着行李站在電梯廳的那一刻,他們通往客房的最后一段旅程,決定了酒店體驗的最終高度。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酒管財經」,作者:林築,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