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1 11:22
財聯社8月21日訊(記者 盧阿峰 張良德)中國創新葯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價值切換——從過去「靶點跟風、估值虛高」的概念炒作期,逐步進入「數據説話、臨牀兑現」的務實發展階段。
在近日的2025西普會(第十八屆健康產業生態論壇)的2025 Healthcare BD China峰會上,復宏漢霖(02696.HK)、科濟藥業-B(02171.HK)、復星醫藥(600196.SH)、科興生物等企業領袖的分享,以及中康控股(02361.HK)披露的交易數據共同指向:創新葯BD(商務合作)已成為篩選優質資產、優化資源配置的核心抓手,而創新葯國際化則告別盲目出海,形成「本土築基、分層突破」的清晰路徑。
從「哄擡熱點」到「價值錨定」
曾幾何時,創新葯BD領域不乏「熱點靶點拍賣式爭搶」的場景,部分企業以「未來里程碑付款」包裝管線,將未驗證的數字疊加成「天文數字估值」,但實際落地的「首付款」佔比極低。
復宏漢霖董事長張文傑在演講中直言,「以前行業討論BD時,總把未來不可能的、潛在的數字加在一起,創造出虛高的概念,但這些東西水分太多」。但如今,行業風向已徹底扭轉——BD不再是單純的「項目買賣」,而是考驗企業「提前捕捉價值、精準評估數據」的核心能力。
中康科技BD事業部總經理戴有文在西普會現場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BD交易數據,直觀印證了BD的價值轉向:今年至今全行業創新葯交易總交易額達570億美金,這一數字已接近2024年全年的640億美金;更關鍵的是,體現交易「即時含金量」的「首付款」累計達33.2億美金,遠超2024年同期水平。
戴有文強調,「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創新資產輸出地,這是政策、資本與回國企業家共同帶來的成果」。其中,三生製藥與輝瑞在2024年5月20日達成的PD-1雙抗合作,以12.5億美金首付款、70億元人民幣總交易額成為「現象級案例」,單筆首付款就佔據總首付款的40%。這種「真金白銀」的交易,徹底取代了過去的「概念炒作」。
張文傑對「高水平BD」的定義,更道出了當前行業的核心邏輯:「真正的高水平BD不是別人看到火熱靶點時,你用更高價格去拍賣哄擡物價,而是在機會未成為熱點前,你能通過數據評估捕捉到它」。
這一邏輯在康哲藥業的BD實踐中得到呈現。康哲藥業首席投資官姜非提到,康哲在引進蘆可替尼時,並未追逐當時已獲批的「特應性皮炎」熱門適應症,而是提前兩年聚焦「白癜風」這一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白癜風在全人羣中發病率約1%,對應1400萬患者,我們計劃通過地產化將成本降低,再推動醫保準入,用‘價格換量’兼顧商業化價值與患者可及性」。這種「以臨牀價值為錨點」的BD選擇,不僅避開了同質化陷阱,更讓合作從「一次性授權」升級為「全鏈條價值共創」。
科濟藥業創始人李宗海表示,企業在選擇CAR-T管線合作時,優先評估「臨牀數據可驗證、成本控制路徑清晰」的項目,「我們不會盲目追逐新靶點,而是看數據是否能證明療效,以及能否通過通用型技術降低成本——比如我們首款通用型CAR-T的臨牀數據顯示60%應答率,這就是我們BD合作的核心底氣」。
從交易結構的細分數據看,BD的「頭部效應」與「質量導向」也愈發明顯。
戴有文披露,2024年上半年75筆出海交易中,16家企業的單交易金額超10億美金,佔據總交易額的80%;首付款方面,14家企業的首付款超過5000萬美元,佔總首付款的89%。這種「頭部集中」的趨勢,恰恰説明BD正從「廣撒網」轉向「精挑選」,企業對「數據質量」的評估能力,直接決定了BD的成敗。
張文傑還特別強調,「內部研發與外部BD本質是同質的——內部研發需要在每個決策節點評估數據,外部BD引進產品時,同樣要判斷對方數據的可靠性,兩者的核心能力都是‘數據判斷力’」。
從「盲目出海」到「本土築基」
中國創新葯國際化曾走過「重交易、輕落地」的彎路——數年前,部分企業在未扎穩國內市場的情況下,倉促推進海外佈局,最終因「臨牀數據不被認可、商業化能力不足」陷入困境。
但在2025 Healthcare BD China峰會的圓桌對話中,行業已形成明確共識:國際化的底氣源於本土市場的成功驗證,需遵循「先本土、后海外,先新興、后成熟」的分層路徑,在務實中打開全球空間,而企業的實踐案例與行業數據,更讓這一路徑的可行性得到印證。
「中國佔全球近1/4人口,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若不立足本土市場,出海就是無源之水。」凱基信誠董事長俞康信在圓桌對話中的這句話,道出了國際化的核心前提。
科濟藥業的實踐頗具代表性,李宗海提到,科濟的CAR-T出海計劃並非「優先推進」,而是「先做好國內商業化」——其血液瘤CAR-T去年僅154份訂單,今年上半年已增至110余份。「如果國內商業化做不好,海外自主推廣就是空談——只有在本土證明了產品的臨牀價值,比如我們實體瘤CAR-T能解決大癌症適應症的需求,才能在海外合作中掌握主動權」。
從行業數據看,本土市場的「價值驗證」能力,已成為國際化的核心支撐。戴有文提到,2024年上半年國內創新葯交易同樣呈現復甦態勢:境內合作59筆,接近2023年全年110筆的一半,預計全年將超去年;更關鍵的是,境內交易首付款從2023年的不足1億美金,增至2024年上半年的5億美金,「這説明中國企業對本土市場的信心正在回升,大家願意真金白銀投入境內項目」。
復星醫藥海外運營部總經理彭璽提到,復星醫藥的國際化經歷了「仿製藥出海-License-out交易-創新葯商業化閉環」三個階段:2017年復星通過收購印度企業,以仿製藥打開美國市場,積累海外合規與供應鏈經驗;近兩年則聚焦「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葯」,在沙特等「一帶一路」國家成立合資公司試點,將中藥改良藥、細胞治療等產品推向當地市場。
彭璽表示:「我們在沙特的試點,首先關注中國生產工廠的海外審計差距,以及當地的藥物經濟學訴求——比如中東市場對‘高性價比創新葯’需求旺盛,我們結合復星原有的仿製藥資源,將創新葯與仿製藥組合推廣,既滿足當地患者需求,又降低商業化風險」。這種「從仿到創、從易到難」的路徑,避免了「空中閣樓式」的國際化。
在具體落地中,國際化的「分層突破」策略愈發清晰,不同市場的差異化佈局,讓企業能更高效地打開全球空間。對於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企業多以「成熟產品+成本優勢」打開缺口。
科興生物拓展中心高級總監何社輝提到,科興生物將白蛋白紫杉醇推向歐盟時,提前兩年籌備供應鏈。「我們目前實現‘生產一批、發貨一批、放行一批’的高效節奏」,何社輝表示這種「以成熟產品試水、積累本地化經驗」的模式,為中后期創新葯出海提供了可複製的範本。
而對於歐美等成熟市場,「合作借力」成為中小Biotech的主流選擇。張文傑以輝瑞與BioNTech的合作為例,「2020年時,BioNTech的mRNA技術未被驗證,幾乎沒人知道mRNA疫苗的概念,但輝瑞通過合作提供臨牀與商業化支持,成為創新葯歷史上短時間獲利最大的BD交易」。這一案例證明,中小Biotech獨立開拓歐美市場難度極高,需依託跨國藥企的臨牀資源、渠道與支付能力。
荃信生物首席商務官吳生龍則從Biotech的角度,補充了成熟市場的佈局邏輯:「中后期創新葯出海非常難,如果你不是全球同步開展臨牀,海外需要重新做試驗,本質上就是落后資產——我們的策略是,早期差異化創新葯賣給全球頭部基金,由他們對接跨國藥企,而中后期產品則聚焦國內合作,不盲目衝擊歐美市場。這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選擇,恰恰體現了當前國際化的務實性。」
從西普會的行業領袖行業對話與數據披露中不難看出,中國創新葯正告別「野蠻生長」,進入「精耕細作」的新階段。正如科濟藥業創始人李宗海所言:「中國創新葯的創造力無需懷疑,過去10年我們用勤奮完成了量變積累,現在正邁向質變——只要聚焦臨牀價值、穩步推進合作,就能在全球市場佔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