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1 13:21
英特爾最近好消息真是不斷,先是新任CEO陳立武得到特朗普認可,辭職危機解除。而后,美國政府計劃將109億補貼資金轉為股份,成為英特爾最大股東,並不尋求投票權,英特爾變身「美芯國際」。
除美國政府外,軟銀也計劃投資20億美元,以23元每股價格買入英特爾約2%的股份。
軟銀創始人孫正義稱:「半導體是每個工業的基石。這一戰略投資反映出,我們相信先進半導體制造業及其供應將在美國進一步擴張,而英特爾扮演關鍵的角色。」
在多重利好帶動下,英特爾股價一度回到一年來高點,但可惜,英特爾衝高回落,並在昨日大跌7%,給未來蒙上一層陰影: $英特爾(INTC)$
站在當前時點,英特爾的基本面已然發生鉅變:半導體行業領軍人物陳立武出任CEO、美國政府攜無限子彈入股、芯片領域重量級玩家軟銀站臺支持,有了這些鉅變,英特爾能否王者歸來?
新任CEO陳立武的能力毋庸置疑,擁有華裔背景,要知道,當前半導體行業,幾大巨頭的CEO,都是華裔領軍,如英偉達黃仁勛,AMD蘇姿豐,博通陳福陽,臺積電張忠謀。而且,陳立武投資了諸多半導體巨頭,如中芯國際、中微公司、聯發科等,還成功拯救了半導體EDA軟件巨頭鏗騰電子。 $鏗騰電子(CDNS)$
因此,陳立武當前對英特爾的重大改革,如裁員、暫停晶圓廠建設,大力改革文化,讓英特爾更貼近客户,瞭解客户需求,這些都是極其正確的策略。
美國政府入股,雖説是把之前本來可以免費得到的補貼給換成了股份,但至少,有了政府背景,一則可以在未來提供無限子彈支撐晶圓廠建設,類似國內半導體大基金對中芯國際的入股;二則,英特爾變身美芯國際,國內地位再上一個臺階,有利於獲取英偉達、AMD等美資芯片設計巨頭訂單。
總的來説,美國政府不尋求投票權,對英特爾日常經營管理不會帶來不利影響。
軟銀雖然入股金額不大,持股比例不高,但作為芯片架構巨頭ARM的控股股東,以及與openai、博通聯合成立的星際之門項目,總投資額可是高達5000億美元。
有了軟銀當股東,總歸不是壞事。
但是,無論是陳立武,還是美國政府,抑或是軟銀,他們都無法改變行業格局。
在CPU領域,英特爾現在有AMD這個難纏的對手。與英特爾不同,AMD專注於芯片設計,將生產製造完全外包給臺積電,可以利用當下世界最先進的芯片製造工藝。
英特爾雖然也可以把最先進的CPU交給臺積電生產,但終究會跟旗下的製造業務產生衝突,導致業務外包過程扭扭捏捏。
除了AMD,英特爾現在還有了高通這個對手搶食。不同於英特爾和AMD的CPU採用X86架構,高通另闢蹊徑,採用的是ARM架構。
ARM架構相比X86,更適應AI時代的CPU,其性能強勁,功耗更低,且相對開放,而X86,幾乎就是AMD和英特爾的代名詞,在未來AI時代競爭中,X86架構將面臨ARM架構激烈的競爭。
在數據中心市場,英特爾有英偉達這個巨無霸,GPU上追趕已然不可能。
在芯片製造領域,英特爾有臺積電這個恐怖對手,先進製程追趕幾乎不可能。
芯片製造的難度,並不亞於芯片設計,尤其是先進製程,除了對資金要求極高外,如一座3納米晶圓廠投資額在數百億美元。在生產領域也有極高的門檻,如臺積電員工紀律嚴謹,保障人員24小時代工,而美國芯片製造工人相對懶散,很難在製造領域與臺積電競爭,頂多像格羅方德一樣,在不那麼先進的領域,如7納米、14納米領域獲得相對優勢。
細數半導體行業發展歷史,一個清晰的脈絡呈現在眼前。行業發展初期,芯片製造難度並不高,對資金的要求也不高,芯片設計企業,往往把製造也包攬了,也即著名的IDM模式。
三星、英特爾等早期半導體巨頭皆採用此模式。
但隨着芯片技術的發展,各環節的難度持續提升,對資金需求量也大幅增長,由此衍生了分包協作。
像光刻機,阿斯麥獨家壟斷,應用材料這個半導體設備巨頭,也只是聚焦在刻蝕設備,從未敢嘗試與阿斯麥為敵。
芯片檢測設備,日本的愛德萬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
芯片製造,臺積電獨創代工模式,生產工藝從初期靠飛利浦扶持,到逐漸追趕三星、英特爾,並在2018年完成反超,至此,最先進的製程,幾乎被臺積電壟斷,三星在芯片良率上完全無法匹敵。
着重提下三星,三星原本也是半導體巨頭,但和英特爾一樣,同樣是IDM模式,既設計芯片,如三星手機芯片,又自己生產,與蘋果等客户為敵。
作為大客户,假設你是蘋果CEO,會樂意將芯片生產外包給自己的競爭對手嗎?
如果別無選擇,三星或許能活的很滋潤,但可惜,有臺積電這個只代工的對手存在。
專注,讓臺積電實現反超,成就了當前萬億美元市值,遠高於三星電子和英特爾。
但凡三星和英特爾專注一個領域,當前的市值也不止千億美元,像曾經瀕臨破產的AMD,如今市值也高達2680億,是英特爾的2.6倍。
可惜,無論是英特爾上一任CEO基辛格,還是現在的陳立武,似乎都不會放棄芯片製造,甚至還會加碼。
有了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想要放棄生產,恐怕更加不現實。
如果依然保持IDM模式不變,即使陳立武的改革策略完全正確,最終也不過是減少與對手之間的差距,至於反超,概率不大。
專注是這個世界上成功的法寶,尤其是在半導體如此高技術的領域,什麼都想要,最終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陳立武是否有魄力會剝離製造業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