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1 06:17
(來源:財評社)
出品 | 財評社
文章 | 寶劍
編輯 | 筆談
2025年春,當聯影醫療宣佈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5.42%的消息時,資本市場短暫歡呼。這家曾以"中國醫學影像第一股"姿態登陸科創板的企業,正試圖用季度回暖的數字沖淡2024年全年營收與淨利潤雙降的陰霾。但若穿透財報表象,這家國產高端醫療設備龍頭的真實處境,遠比表面數據複雜得多——創始人薛敏兩年間身家縮水百億,員工持股平臺擬套現17.83億元的公告,正在撕開這家明星企業華麗外衣下的裂痕。
2025年設備更新政策的落地,確實為聯影醫療帶來短暫曙光。1-3月採購數據顯示,全國醫療設備市場同比激增40%,公司一季度營收24.78億元,勉強守住增長紅線。但這份成績單背后,是2024年9.73%的營收降幅與37.21%的淨利腰斬帶來的巨大壓力。CT業務全年30.48億元的營收,較2023年縮水逾四分之一,而福建集採中萬東醫療1.5T MR以200萬元中標的價格,已逼近聯影醫療高端產品線的生存底線。
更值得警惕的是,聯影引以為傲的5.0T MR產品雖在國內市場獨佔鰲頭,但全球磁共振領域GE、西門子、飛利浦三巨頭合計佔據85%的市場份額。當萬東醫療3.0T MR獲批參與集採時,這家曾宣稱"要做中國醫學影像諾基亞"的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高端替代困境。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4.2個百分點至57.6%,研發費用率雖維持13%高位,但銷售費用率同比攀升2.1個百分點,這種"燒錢換市場"的策略,正在侵蝕企業核心競爭力。
面對國內市場的紅海競爭,聯影醫療將出海戰略包裝為破局關鍵。2024年海外收入22.66億元、同比增長35.07%的數字,被董事會視為"第二增長曲線"。但細究其海外佈局,85個國家的市場覆蓋更多依賴高舉高打的營銷策略——以218萬元均價的CT設備切入歐美市場,再帶動全線產品出口。這種"以價換量"的模式,與國內價格戰並無本質區別。更諷刺的是,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生產基地的籌建,反而暴露出公司對關税和地緣政治風險的焦慮。
與此同時,員工持股平臺擬減持1.62%股份、套現17.83億元的公告,讓這場資本遊戲的底牌暴露無遺。作為科創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中唯一虧損上市的企業(2020年),聯影醫療的股權結構本就存在天然缺陷。2023年市值一度突破2000億后,公司股價已腰斬。核心團隊的集體套現,不僅動搖投資者信心,更折射出管理層對長期戰略的動搖——當技術突圍遭遇資本寒冬,究竟是選擇堅守還是轉向短視?
創始人薛敏的個人命運,恰是聯影醫療境遇的縮影。這位曾帶領團隊打破GE壟斷、又在併購風雲中重返創業的技術狂人,其身家從2023年的巔峰時超300億,到2025年縮水至不足200億。表面看是市場波動所致,實則映射出企業發展的深層矛盾:當研發投入持續加碼(累計投入超160億)卻難阻毛利率下滑,當5.0T MR的技術突破未能轉化為規模效益,當海外戰略的邊際效益遞減,創始人的技術信仰正遭遇商業理性的衝擊。
更值得深思的是行業生態的惡化。2023年反腐風暴后,國內醫學影像設備市場年採購量萎縮30%,而2024年集採規則將1.5T MR納入常態化採購。在這樣的背景下,聯影醫療仍堅持"技術為王"的路線,卻忽視了中國醫療設備市場特有的"價格敏感"屬性。數據顯示,國產CT設備均價已從2019年的380萬元降至2024年的180萬元,而聯影CT產品均價218萬元的"溢價",正在成為阻礙市場滲透的致命傷。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聯影醫療面臨的不僅是技術與市場的博弈,更是資本與戰略的較量。員工持股平臺的套現行為,固然可以理解為緩解現金流壓力的權宜之計,但其釋放的負面信號不可小覷。當核心團隊開始"左手倒右手"時,企業創新動能必然受損。而薛敏個人身家的縮水,則暴露出創始人對股權價值管理的失職——在科創板實施註冊制改革的背景下,技術壁壘與估值邏輯的錯位,正在吞噬企業的核心價值。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聯影醫療的困境折射出中國高端醫療器械行業的集體陣痛。當GE醫療以1500億美元市值領跑全球,當西門子醫療憑藉數字化轉型重塑產業格局,中國企業的突圍之路註定充滿荊棘。聯影醫療的案例證明,單純依靠技術突破難以構建真正的護城河,而資本市場的短視行為,更可能將企業推向"創新陷阱"。
聯影醫療的故事,是中國高端製造從"跟跑"到"並跑"的縮影,卻也暴露出創新型企業成長中的深層矛盾。當百億身家縮水與17.83億套現同時發生,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明星企業,正在經歷一場殘酷的價值重估。技術突圍能否掩蓋資本博弈的真相?或許答案就在薛敏的下一個技術賭注里,也藏在員工持股平臺的每一張減持公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