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1 09:36
來源:阿爾法工場研究院
導語:平安舉牌保險央企H股,既能延續高股息投資邏輯,又能讓監管的關注點不再過於集中於險資持續「吃入」銀行板塊,顯得更為均衡。
「熱鬧」背后
短短一周內,連續兩起舉牌行動,在低迷許久的保險板塊激起了久違的漣漪。
至8月11日,中國平安(601318.SH)與其旗下資產管理公司平安資管,合計買入1.4億股中國太保(2601.HK)H股,持股比例升至5.04%,達到舉牌條件。
四天之后的8月15日,香港交易所最新披露的信息顯示,平安持有中國人壽(2628.HK)H股比例也達到5.04%,觸發舉牌。
市場輿論反應,幾乎是「本能向」的。
大多數投資者認為,以平安的資金體量,動輒數十億的加倉並非難事,觸發「舉牌線」在所難免。乃至部分投資者調侃,「平安資金太多,隨便一買就‘舉牌’了」。
平安是國內最懂保險的公司,它去買同行的股票,自然被解讀為「看好行業」。於是,太保、國壽股價應聲上漲,整個保險板塊迎來一波急行軍。部分分析師更進一步,把這當成行業拐點的信號:既然龍頭都出手,説明行業最壞時刻已過。
另一類猜測,則落在香港子公司業務上。太保資管香港孵化了RWA(Real World Assets,真實世界資產)平臺,試圖通過境外市場連接實物資產和跨境投資。國壽香港資管則在港資管體量上佔優,而平安香港一直被視為相對偏弱。於是,「舉牌是爲了佔位」的解讀之説,也頗為流行。
這些説法聽起來都合情合理,也讓事件更添熱鬧氣氛。
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一層,便無法解釋一些關鍵細節:為什麼兩次舉牌之間間隔僅四天?為什麼比例控制得精確到5.04%?為什麼買的是港股而不是A股?
而真正的邏輯,並不在這些表面化的猜測中。
業內人士指出,平安舉牌的真正原因,或是「資產荒」下的財務投資需求,以及借舉牌釋放姿態信號的策略。
5.04%「玄機」
對於舉牌中國太保H股一事,8月14日,中國平安相關負責人迴應媒體稱:「相關投資屬於財務性投資,是險資權益投資組合的常規操作。」
從投資標的的選擇邏輯看,這一説法確有其合理性。
「資產荒」,是近年來保險資金的關鍵詞。利率下行遇阻,債券投資收益難以支撐;而權益市場的優質標的有限,能同時兼顧安全性與收益率的投資標的更是稀缺。
過去幾年,保險資金的舉牌對象集中在銀行、公用事業和基建企業。然而,隨着持股比例上升,空間逐漸縮小,繼續加倉已不再合適。保險公司本身,尤其是股息率穩定、估值較低的央企保險股,自然成為符合「財務性投資」邏輯的新目標。
會計準則變化,也為此類投資提供了財務上的驅動力。
平安是業內最早大規模使用OCI(其他綜合收益)會計科目的險企之一。通過OCI,高股息股票的分紅能夠被計入利潤,既能滿足監管對穩健投資的要求,又能在財報上展現收益。
年初時,中國太保和中國人壽的股息率大多維持在5%至6%,完全契合險資在「資產荒」下追求穩定收益的配置需求。
據接近平安的人士透露,平安在今年初就已悄然增持太保股份,只是未達到披露線。此次集中買入后,才觸及5%的舉牌門檻。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選擇的並非A股,而是折價幅度更大的H股,也進一步強化了其追求性價比的財務投資考量,而不是戰略性併購或行業整合。
然而,如果僅僅是普通的「財務性投資」和「常規操作」,后續的操作細節則顯得過於精巧甚至刻意。
公告顯示,持股比例被精準控制在5.04%。既不止步於「略低於5%」的模糊區間,也沒有進一步逼近7%、10%的實質性持股權。太保、國壽兩邊持股比例完全一致,形成「一碗水端平」的格局。兩次公告時間緊密相連,間隔僅四天。
這些非「常規操作」範疇的精準控制,讓行業內讀懂了另一層含義:這不僅是「資產荒」下單純的財務投資,更像是一次經過精心設計的「信號」釋放。
與銀行股相關
更深層的背景在於,保險資金過去幾年頻繁舉牌銀行股,持股比例不斷提高。銀行股固然股息率高、風險低,但險資大規模持有,已經令市場、甚至監管側目。
在這樣的環境下,平安舉牌保險央企H股,既能延續高股息投資邏輯,又能讓監管的關注點不再過於集中於銀行板塊,顯得更為均衡。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次「分流」——把部分投資動作轉向行業內部,將給出一個更容易被接受的解釋。
對於平安自身而言,舉牌太保和國壽並不會帶來實質性經營權,也無法改變央企的戰略路徑。但它至少形成了一種「在場」的關係:與央企同行保持互動,在行業信號層面展現支持。
與十年前險資大舉舉牌銀行、地產、基建相比,如今的舉牌邏輯已截然不同。
過去,險資舉牌常常伴隨長期併購或戰略整合的設想;今天,它更多是一種財務投資的出口和行業內的姿態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