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0 19:13
一邊是號稱史上最猛裁員,一邊卻在重啟離職員工歸巢,高調召回老員工——為什麼?
行業內有一些潛在的數據,例如:一位資深項目經理回巢=省下20萬隱性成本;一位基因治療大拿帶教3個月=效率暴漲40%;5位國際多中心臨牀專家參與=申報提速30天。當BD風向瞬息萬變,CRO們發現:最便宜的高效產能,其實是自己曾經放走的人。
本文嘗試回答三件事:誰在吃回頭草?為什麼是現在?CRO是真的復甦了嗎?
CRO裁員整整持續了3年,超半數企業較兩年前減員。近日CRO企業普瑞盛醫藥宣佈「全球歸巢計劃2.0」,召喚老員工。據介紹:歸巢計劃通過顧問制度、知識共享等靈活模式與老員工展開合作。
這一現象在此前的翰博瑞強身上也曾發生過。歸根結底,醫藥行業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競爭,離職員工作為流失的資產,可以達到最大收益,這也是行業回暖的信號之一。
不僅如此,近日,頭部CRO發佈2025中期業績,交出「史上最強」半年報。
藥明康德2025年上半年營收208億元,同比增長20.6%;淨利潤85.6億元,同比增長101.9%。康龍化成2025年上半年營收63.33~65.01億元,同比增長13%~16%;淨利潤6.24~6.48億元,同比增長34%~39%。博騰製藥2025上半年營收15.5~16.2億元,同比增長15%~20%;淨利潤0~3,000萬元,實現扭虧為盈。
比起2021年前的全民盛宴,或許此次更像是一場局部的復甦。
01
裁員潮下,CRO吃「回頭草」
裁員依舊是主調。
過去三年,創新葯估值泡沫開始破滅,醫藥生物板塊整體承壓下行,CRO不得不開始面對臨牀試驗項目數量減少、議價能力下降等現實問題,整個行業真切地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
數據顯示,2024年行業員工總數約15.58萬人,較2022年峰值減少1.2%,超半數企業較兩年前減員。
其中,藥明康德以近三年累計減員6227人成為行業「縮編」標杆,其員工總數從2022年底的4.4萬人降至2024年6月的3.9萬人,減員規模居行業首位。
這場由行業周期波動引發的「經營困局」正在上演,其中最受影響的當屬中小CRO企業。
首先,CRO行業發展明顯特徵是:項目的議價權開始向藥企傾斜,2018年之后,國內CRO企業數量增長超200%,頭部企業產能的年擴張速度約30%,遠超行業15%的需求增速。
此外,這些曾經是創新葯時代的中小「賣水人生意」,多集中於低門檻服務(如BE試驗、化學合成),缺乏差異化能力。這也難免造成在行業需求收縮時,成為首當其衝被洗牌的對象。
以前在風口隨便一家CRO都能「躺賺」,現在連頭部CRO都不得不面臨各種危機。進入2025年,CRO公司翰博瑞強、方騰醫藥的欠薪、吉凱基因實控人被限高、諾思格與鍾大放的對簿公堂等等風波,在持續發酵。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過去兩年CRO公司幾乎都在做一件事:降本增效。裁員、降薪、關停業務線成了「標配操作」。
頭部CRO計劃用技術槓桿重構競爭力,中小CRO在細分領域尋找生存縫隙。正如從業者所言:「當泡沫洗去,正在篩選出更堅韌的行業倖存者」 。
這一壓力還在持續。
據智慧芽數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新開始招募的臨牀試驗數量不增反降,同比下降5.98%,環比降幅達到17.89%。換言之,在臨牀試驗總量尚處於上升階段的時期,臨牀CRO已經承壓,當新開臨牀試驗數量持續減少,內卷或更加嚴重。
相比於裁員的繼續,此次普瑞盛醫藥召喚老員工回巢的背后,很大程度與其近期進行了數千萬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相關。一邊是融資后市場擴容,一邊是人才的緊缺,人才迴流無疑是最佳方法。
02
BD風向下,CRO復甦能走多遠?
隨着BD的火熱,國內創新葯企的邏輯從自主商業化變成to MNC后,就變成了BD的風往哪吹,錢就流向哪里。創新葯企取得成果之后,復甦傳導至CRO。數據最為直接——湘財證券研究所一組統計數據顯示,年初至今CXO組合漲幅10.6%。
在這個大前提下,CRO企業的業務重心也開始發生變化。
2025年,從交易管線的類型來看,重點依舊集中在ADC領域!同時,自免與代謝疾病交易數量佔比也逐漸攀升。除此以外,細胞與基因治療、核藥等諸多出海后備役,也成為2025年CRO的拓展方向。
相較之下,頭部CRO企業圍繞這些重心展開佈局較早。
2024年,GLP-1減肥藥橫掃全球,擁有代謝疾病NHP資源的鼎泰、藥明TIDES業務火爆。不僅如此,藥明康德通過減持藥明合聯回籠資金,計劃2025年將D&M(工藝研發和生產)資本支出翻倍至70億-80億元 ,用於加速全球6個在建基地:在中國,藥明康德正在持續推進泰興多肽產能建設;在美國,特拉華州Middletown的製劑基地在建;在瑞士,Couvet基地擴大口服制劑產能,以及新加坡研發和生產基地已經動工,一期預計2027年投產。
BD的風吹到自免領域,在這一賽道深耕十余年的澎立生物熱度快速提升。在中樞神經系統(CNS)小分子藥物領域,康龍化成打造的小分子與CGT新業務也隨之增長,其投資參股新加坡合資公司Rxilient Biohub Pte.Ltd,加強其在亞洲市場的佈局。
不過這也能看出,在這一波復甦中針對的是頭部CRO中押對最新BD風向的部門,以及擁有獨家適應症優勢或技術平臺的CRO,其余同質化的CRO依舊吃不飽。
儘管MNC對新管線的需求雖持續存在,但是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4月20日,在2020年已完成的62起license-out交易中,目前有25起已明確終止合作,「退貨率」為40%。而2021年和2022年的「退貨率」當前也已來到20%左右。進入2025年,國產創新葯在BD層面的糾紛就一直不斷。鬧得最激烈的無疑是諾和諾德與亨利醫藥、還有石藥與Elevation Oncology以及諾誠健華與渤健等。再加上一旦ADC、雙抗、自免抗體等熱門資產被MNC「掃完貨」,VC會立即隨之轉換方向。
另一方面,當下地緣政治波動,以及《生物安全法案》懸而未決,這些都會導致MNC更傾向選擇海外CRO,或者通過「拆分訂單」來降低風險。
一定程度上可以説:復甦能走多遠,完全取決於下一波BD熱點何時出現、中國公司能否繼續留在 MNC的「可接受供應商名單」里。
03
出海是共同選擇
當下,中國生物藥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紛紛將 「出海」 作為重要戰略,尋求增量市場。但對於不同類型的CRO企業而言,擴展海外市場是共同目標,實現方法各有不同。
臨牀前環節的CRO服務是中國的產業鏈強項,這種類型的CRO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動力更強、難度也不算太高。不少企業在創立初期主要服務的都是海外客户,在國內創新葯黃金時期纔將業務重心轉回國內。
不過當下不少研發能力較強的CRO企業甚至可以考慮參與biotech賽道,CRO企業Gubr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25年3月,艾伯維宣佈,以3.5億美元預付款、總價22億美元,從丹麥Gubra引進一款治療肥胖的潛在最佳長效胰澱素類似物,正式進軍減肥市場。
從Gubra的商業模式來看,CRO服務和D&P業務相輔相成,前者為后者貢獻穩定的現金流,並提供技術平臺支持;而D&P業務的授權合作,則在帶來收入的同時,進一步證明其研發實力,有利於前者業務擴張。
不過對於傳統CRO而言,難度就要高上不少。
從泰格醫藥2024年的業績表現來看,公司海外戰略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2024年泰格醫藥海外業務收入目前佔到總體40-50%,但公司的全球市佔率也只有1.4%。這背后一個是成本的問題,另一個是在地的決策。病人的招募策略,試驗方案,大大小小的交流、文件對接,這些和本土CRO企業相比都沒有太多優勢。
和biotech企業相比,CRO企業們的出海道路明顯更為漫長:能出海僅僅只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