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電波里的海上生命線:從泰坦尼克號説起(附圖片)

2025-08-21 07:02

  泉州市「海陸聯動 泉力護橋」應急綜合演練現場。

  1912年4月,號稱「永不沉沒」的巨輪泰坦尼克號在首航中撞上冰山,船裂成兩半后沉入大西洋,致使千余名乘客與船員葬身海底。在這場災難中,無線電報務員指尖的莫爾斯電碼,連接生死一線,為人類水上無線電通信史刻下了轉折性的印記。

  冰海沉船

  被忽視的無線電警報

  1912年4月14日深夜,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室里,25歲的首席報務員傑克·菲利普斯正忙於處理乘客積壓的私人電報。當天,他陸續收到至少6艘船隻的冰山警告:卡羅尼亞號報告「有冰山」,波羅的海號提到「冰山和大量浮冰」,甚至距離僅30公里的加州人號明確警示「三座大冰山」。但菲利普斯因設備故障和乘客電報積壓,僅將部分信息轉達給船長,最終錯過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撞擊冰山后,菲利普斯和副手哈羅德·布里德緊急發送求救信號,但當時使用的是過時的「CQD」代碼,直到沉船前1小時才切換為國際通用的「SOS」。此時,加州人號的報務員已關閉電臺入睡,而遠處的卡帕西亞號報務員在關機前最后一次守聽時,恰好捕捉到「SOS」信號,最終救起700余人。

  這場災難暴露了三大致命缺陷:無線電設備僅服務乘客而非安全預警、操作員不受船長指揮、全球通信標準混亂。正如英國貿易委員會調查報告指出:「如果冰山警告被及時重視,如果求救信號統一且持續值守,悲劇本可避免。」

  從無序到規範

  泰坦尼克號催生的通信革命

  泰坦尼克號沉沒一年多后,13國於1914年1月簽署《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規定了救生艇數量、無線電值守等基礎要求。早在1908年,「SOS」正式成為全球統一求救信號,1914年是其推廣強化的節點,各國代碼混亂的局面得到緩解。

  技術層面,水上無線電通信經歷了三次重大升級:

  模擬時代(1912—1992年):中波(MF)和甚高頻(VHF)電臺成為主流。1915年美國工程師發明單邊帶(SSB)技術,1933年后被遠洋船舶廣泛採用,信號抗干擾能力大幅提升。1929年交通部整合資源成立「上海無線電總檯」,中波(MF)覆蓋範圍約為400海里,用中英文播發航行警告。

  數字時代(1992—2010年):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GMDSS)投入使用,整合衞星通信(如海事衞星INMARSAT)、數字選擇性呼叫(DSC)和自動識別系統(AIS)。船舶遇險時,EPIRB(應急示位標)可自動向衞星發送含GPS座標的警報,定位精度達50米。

  智能時代(2010年至今):AI算法實時分析海量AIS數據,輔助預警碰撞風險。中國海事局建立的「智慧海事」平臺,可通過AIS識別異常軌跡(如禁漁期捕撈、危險貨物運輸違規),實時追蹤船舶動態。

  現代救援

  無線電編織的生命網絡

  「當時船上的VHF無線電里傳來急促的求救聲,我們立刻聯繫上了求救船隻。對方説他們的船頭貨油艙爆炸了,情況非常危急。」秦皇島海昌船務有限公司船長劉通對2024年7月黃海海域一艘韓國油船突發爆炸的緊急情況仍記憶猶新。當時,7海里外的中國貨船「喬治娜希望號」通過VHF 16頻道(國際遇險專用頻率)接收到求救信號。秦皇島海昌船務有限公司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船員憑藉日常演練積累的經驗,在能見度不足500米的濃霧中,通過雷達和電子海圖鎖定目標,僅用1小時18分鍾將14名外籍船員全部救起。此次救援中,VHF的即時性和船員的專業素養成為關鍵,印證了「海上110」的不可替代性。

  2024年10月,在福建寧德霞浦四礵列島附近水域,一艘貨船遇險沉沒,船上406MHz EPIRB(緊急無線電示位標)自動觸發,衞星系統在3分鍾內定位並將警報發送至福建海事局。該局協調海巡艇、救助直升機和20余艘過往船舶展開立體搜救。通過漂流軌跡預測和AIS信號追蹤,5名船員在10小時內全部獲救,其中最后一名倖存者在落水12小時后被精準定位。這一案例展示了GMDSS多系統協同的高效性:EPIRB快速報警、衞星精準定位、AIS動態追蹤,形成閉環救援鏈條。

  2025年6月,「海陸聯動 泉力護橋」福建泉州海上船舶碰撞橋樑事故應急綜合演練在泉州灣跨海大橋水域舉行。泉州市無線電管理局的兩輛應急監測車分赴大橋和石湖港碼頭定點監測;技術人員攜設備登上海事執法船深入灣內水域移動監測,形成「陸域定點+海上移動」立體化網絡。他們緊盯屏幕,實時監測關鍵頻段,排查異常信號,保障救援流程銜接。演練檢驗了無線電管理機構在複雜場景下的應急響應速度,彰顯了規範的頻譜管理與先進通信技術同是守護生命的堅實屏障,在海上安全考驗中至關重要。

  瞻望未來

  無線電與海洋的深度共生

  如今,無人機可以中繼信號,讓電波繞過海島;5G與衞星結合,能讓救援人員看到船上的實時畫面……水上無線電已從單一通信工具進化為智能安全網絡。規範頻譜使用,清除干擾隱患,協調跨部門用頻……無線電管理機構的守護更是讓每一段電波都能精準抵達,為海上通信築牢「安全堤壩」。

  回望泰坦尼克號的悲劇,我們更能理解無線電通信的價值:它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人類對生命敬畏的具象化。從菲利普斯在冰冷海水中敲擊的最后一串「SOS」,到現代EPIRB自動發射的數字信號,變的是技術形態,不變的是守護海上生命的永恆使命。技術創新與科學管理的雙重護航,讓人類在與海洋的相處中多了一份從容與底氣。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