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股科技股大跌,英偉達跌超3%,黃金漲破3340美元

2025-08-20 23:23

8月20日美股繼續調整!

截至22:27,美股三大股指全線下挫,道指跌0.23%,標普500指數跌0.84%,芯片股普跌拖累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向下跌破21000點,日內下跌1.51%。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跌0.37%。

美股科技股下跌,萬得美國科技七巨頭指數跌2%,英偉達、特斯拉跌幅超3%,亞馬遜、谷歌、臉書跌超2%。

8月19日英偉達收跌3.5%,市值蒸發超1550億美元。20日晚,英偉達延續跌勢,截至發稿跌超3.54%。

美股加密貨幣股普遍轉跌,其中:

  • Circle(CRCL)跌 4.2%;
  • Coinbase(COIN)跌 3.2%;
  • Strategy(MSTR)跌2.8%;
  • SharpLink Gaming (SBET) 跌 0.1%;
  • Bitmine Immersion (BMNR) 跌 1.6%;
  • CEA Industries (BNC) 跌 7.8%;
  • ETHZilla(原 180 Life Sciences)大跌 14%。

其他資產中,現貨黃金漲0.8%至3342美元/盎司,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下行超1個基點至4.3%附近,美元指數轉跌,國際油價走高,美油漲1.15%至62.45美元/桶,布油漲1%至66.5美元/桶。

9月降息50個基點難再現

消息面上,美聯儲即將在美東時間周三14:00(北京時間周四02:00)發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7月份貨幣政策會議的紀要文件,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即將在8月22日出席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並講話。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將於周五在傑克遜霍爾發表講話,交易員關注他是否會釋放關於9月降息的明確信號。

今年9月降息50個基點或難重演。渣打中國財富方案部首席投資策略師王昕傑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在去年的傑克遜霍爾央行年會上,鮑威爾闡述了放寬貨幣政策的理由,但在看到下一輪就業和通脹數據之前,他並未承諾降息。鮑威爾今年可能釋放類似訊息,期待更明確訊號的投資者可能會失望。在沒有更確鑿的就業和通脹訊息之前,鮑威爾可能並不會確認或者推翻市場預期的降息,會偏向保持謹慎立場。

美股暗藏風險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8月12日,美國勞工部發布的消費者價格指數顯示,美國7月份通脹壓力維持6月份以來的上升勢頭

7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7%,與6月份漲幅持平。但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后,7月份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3.1%,高於6月的2.9%,遠高於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制定的2%目標;環比漲幅為0.3%,高於6月份的0.2%。

關税的影響在7月份的CPI數據中沒有6月那麼明顯,隨着美國關鍵CPI數據相對平穩落地,市場對美聯儲降息的預期升溫。

面對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華爾街對美股的未來也分歧重重。

目前市場上的樂觀情緒相對更多。花旗將標普500指數的年終目標點位從之前的6300點調高至6600點,瑞銀則將目標點位從5500點調高至6100點。此前,匯豐、高盛和美國銀行等機構也上調了標普500指數的目標點位。

瑞銀全球財富管理全球股票主管Ulrike Hoffmann-Burchardi表示,現在的基本情況是,美國的有效關税税率將穩定在15%左右,雖然這會拖累經濟增長並推高通脹,但不足以破壞美國經濟或股市的反彈。

美國銀行8月基金經理調查顯示,隨着美股財報季迄今為止業績強勁,同時對全球經濟的信心改善促使投資者重返股市,做多美國大型科技股再次成為最受歡迎的交易。其中45%的基金經理表示,當前最擁擠的交易是「做多七巨頭」——微軟、英偉達、Meta、亞馬遜、特斯拉、谷歌和蘋果。

自年初以來,標普500指數已經累計上漲了接近10%,少數幾隻大型科技股貢獻了其中大部分漲幅。

橡樹資本管理公司聯合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認為,雖然科技七巨頭平均的市盈率約為33倍,高於市場均值,但在考慮到它們各自的卓越產品、高市佔率、高邊際利潤與強大的護城河后,這一估值完全合理。標普500指數其余493家公司的平均市盈率達22倍,遠高於歷史均值的15倍左右,「正是這些公司推高了整體指數的估值,使其處於令人擔憂的高位」。

作為空頭代表,投行Stifel警告稱,華爾街創紀錄的漲勢即將面臨現實考驗。季度GDP數據和最近的消費者支出數據表明,美國經濟在2025年上半年已經開始降温,未來幾個月經濟放緩幅度會更大,出現「温和滯脹」。標普500指數到年底最多將下跌14%,到年底收於5500點。投資者可以通過轉向更具防禦性、價值導向的股票來尋找機會。

展望未來,美股仍面臨諸多風險,摩根士丹利財富管理首席投資官Lisa Shalett警告稱,我們在數據中看到了更多混合信號,許多投資者可能忽視了勞動力市場降温、企業盈利喜憂參半以及物價壓力不斷上升帶來的風險。

出品:21財經客户端 21世紀經濟報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