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0 23:12
8月19日,小米集團發佈第二季度財報,交出一份營收與利潤雙增長的答卷。
財報顯示,小米集團當季總營收1159.56億元,同比增長30.5%;經調整淨利潤108.31億元,同比大增75.4%,連續兩個季度突破百億大關。
在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疲軟的背景下,小米通過智能手機高端化突圍、智能大家電爆發式增長以及汽車業務規模化交付,展現出極強的韌性。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手機業務面臨ASP(平均售價)下滑壓力,汽車業務尚未擺脫虧損,這場「人車家全生態」戰略的長期戰役纔剛剛開始。
手機業務高端化與出海博弈,劍指「2億俱樂部」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大盤低迷,IDC數據顯示,二季度全球手機出貨量同比僅增長1%,中國市場更是同比下降4%。在此背景下,小米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2.2百萬台,同比增長0.6%。根據Canalys數據,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前三,市場份額為14.7%。
這為小米帶來了巨大的信心。盧偉冰透露,小米的短期目標是銷量進入「2億俱樂部」。
具體到財報來看,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455億元,環比下降10%。主要原因是境外市場低價機型佔比提升,導致智能手機ASP從一季度的1210.6元降至1073.2元,降幅達11.3%。
不過,小米國內市場高端化策略初見成效。國內市場,小米通過高端化戰略搶佔份額。二季度,其售價4000元以上高端機型銷量佔比達27.6%,同比提升5.5個百分點;在4000-5000元價位段市佔率24.7%,穩居第一。這背后既有新零售門店擴張的支撐,也受益於小米汽車的品牌勢能外溢。
而在海外市場,小米則根據不同區域特點和發展階段採取差異化策略。在東南亞、歐洲等成熟市場優化產品結構,在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擴大規模。財報顯示,小米在東南亞以18.9%的市佔率登頂,歐洲市場以23.4%的份額超越蘋果,重回第二。
儘管全球手機市場增長停滯,盧偉冰仍強調:「小米的增長空間遠未到天花板。」其「2億俱樂部」目標若能實現,將與蘋果、三星形成三足鼎立格局。但挑戰不容忽視。低價機型佔比上升導致ASP下滑,而高端市場則面臨蘋果、三星的壓制。
人車家生態家電扛住價格戰,汽車逼近盈利臨界點
小米的生態協同效應在二季度進一步顯現。
小米的「第二增長曲線」表現強勁。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激增66.2%,其中空調出貨量超540萬台,增速超60%;冰箱、洗衣機分別增長25%和45%,在行業價格戰中實現量價齊升。
智能大家電的逆勢增長成為亮點。在行業價格戰白熱化背景下,小米空調ASP逆勢提升10%,量價齊升策略奏效。奧維雲網數據顯示,小米是線上空調市場前十品牌中唯一實現量價雙增長的企業。
盧偉冰表示,「在科技家電領域,我們有清晰的策略:第一,擁有更領先的技術、更嚴苛的質量標準、更有質感的設計和更優質的服務;第二,堅持爆品策略,保持高效商業效率以維持性價比;第三,不參與家電行業的價格內卷,而是通過技術深耕和用户洞察,提供對用户有價值的產品。」
更亮眼的是智能電動汽車及AI創新業務。財報顯示,智能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收入達213億元,同比飆升234%。其中核心汽車業務收入達206億元,同比增長230.3%。汽車交付量增長至8.13萬輛,創歷史新高。截至7月,小米汽車累計交付突破30萬輛,7月單月交付量首次站上3萬輛臺階。
智能電動汽車的ASP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每輛228644元上升10.9%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每輛人民幣253662元,主要是由於交付ASP較高的SU7 Ultra所致。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分部毛利率為26.4%。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分部經營虧損為3億元。
盧偉冰預計,隨着產能爬坡和供應鏈優化,下半年有望實現單季盈利。但現實壓力依然巨大:自2022年啟動汽車業務以來,累計投入超300億元,當前仍處「燒錢」期,距離全面盈利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小結生態協同成護城河 盈利結構待重構
小米2025年Q2財報,既是「手機×AIoT」戰略的階段性勝利,也是新業務爬坡期的真實寫照。手機業務通過高端化與出海維持基本盤,大家電以技術驅動打破價格戰桎梏,汽車業務則從「規模優先」轉向「盈利優先」。然而,如何平衡生態擴張與盈利質量,仍是小米必須回答的命題。
整體來看,盧偉冰認為,小米「人車家」生態已形成閉環,協同效應增強,帶動所有品類持續高速增長。從用户角度,小米手機全球月活用户超7.3億,IoT設備連接數接近10億,生態規模和連接活力都很強。
談及全年預期,他表示,小米有信心完成年初預測的約30%收入同比增長目標。「在手機規模和高端用户提升的帶動下,互聯網業務穩健增長,毛利率維持高位;智能汽車隨着交付量提升,也將實現不錯增長。因此,我們對2025年整體完成全年預算目標充滿信心。」
隨着汽車交付量攀升、手機高端化深化,小米能否在存量市場中開闢新增長極,或許答案就在下一個季度的交付數據中。
(家電網® H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