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0 21:54
轉自:貝殼財經
消費者防蚊意識的提升,催生驅蚊產品市場規模持續增長。根據機構預測,我國驅蚊殺蟲市場零售額在2024年已達120.06億元。今年的基孔肯雅熱疫情也令驅蚊產品更受關注,進一步刺激了市場需求。多個平臺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及8月初防蚊驅蚊相關產品的銷量、搜索量均出現明顯同比增長。
與此同時,防蚊驅蚊產品形態也在不斷擴容、升級,從傳統的蚊帳、花露水、蚊香到電蚊香液、驅蚊噴霧、防護貼等,從家用到户外、露營等多場景。中國日用雜品工業協會也發出倡議,杜絕驅蚊產品市場「內卷」亂象。
驅蚊殺蟲產品市場預估超百億
每到夏季,防蚊驅蚊已經成為一種剛需,驅蚊產品也從蚊帳、花露水逐漸發展、升級為噴霧、電蚊香液等多種形式,防蚊圈產品的市場規模也隨之擴大。據灼識諮詢及公開數據,我國驅蚊殺蟲市場零售額預估在2024年已經達到120.06億元,2020-2024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為7.28%,而在2017年,我國驅蚊用品的市場規模還在52億元。
單就狹義驅蚊市場來説,據灼識諮詢數據,我國驅蚊市場規模(不包含殺蟲)由2017年的51.81億元增至2022年的74.59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7.56%,預計2027年市場規模可達101.70億元。
就購買渠道而言,線上增速明顯。狹義驅蚊市場中,2022年線上市場規模約為18.27億元,線上滲透率約為24.50%,線上市場規模2017年-2022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2.28%,貢獻了整個市場的主要增量;2022年-2027年的線上預計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5.38%,遠高於線下2.70%的預計複合增長率。
消費者對基孔肯雅熱疫情的關注進一步刺激了驅蚊產品的銷售,多個平臺的防蚊驅蚊產品在今年夏天呈現出明顯增長。來自京東買藥秒送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全國範圍內驅蚊相關產品的訂單量整體呈現增長態勢。其中,驅蚊貼、驅蚊液、風油精等防蚊蟲叮咬相關產品訂單量環比增長60%,8月7-14日驅蚊貼、驅蚊液、風油精等防蚊蟲叮咬相關產品訂單量,環比前一周增長80%。叮噹快藥方面,今年7月全國範圍內驅蚊防蚊產品銷量對比上年同期增長113% ,相關搜索量增長249%;8月1日至7日,全國範圍內驅蚊防蚊產品銷量對比上年同期增長138.2%,相關搜索增長356%。
部分驅蚊產品還走出了國門,2025年1月至6月,我國蚊香出口量約為56267.3噸,同比增長17.3%,出口額約為6115.8萬美元,同比增長15.3%,前五大出口目的地分別是加納、柬埔寨、菲律賓、塞內加爾和莫桑比克。國內出口量排名前五的地區分別是福建、廣東、浙江、雲南和江西。
中國日用雜品工業協會衞生殺蟲用品分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多種因素共同促進了我國驅蚊產品市場規模的持續增長,隨着國內生態環境變好,公園、小區綠化增多,人與自然的和諧產生的生物多樣性,人類的户外活動需求也增多,產生了真實的防蚊驅蚊需求;人們對美好的生活向往,也使消費者對驅蚊產品的要求更加嚴苛,安全、環保成為核心訴求,在防蚊基礎功能上有了更多的需求。「最后,是氣候與環境變化方面,全球變暖導致蚊子活動範圍擴大和活動周期延長」,這位負責人表示,如2025年夏季,中國廣東地區基孔肯雅熱疫情暴發,進一步強化了防蚊的公共衞生需求。
相關企業超2萬家 市場集中度低
百億市場規模也吸引了眾多從業者。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防蚊驅蚊」相關企業超過2.1萬家,其中一半的相關企業成立於1-5年內,成立於1年內的企業數量佔9.67%。從企業年度新增註冊數量趨勢來看,防蚊驅蚊相關企業近年來呈現上下波動趨勢,在2021年達到新增企業註冊高峰,達8500余家。近三年年度新增註冊分別為1800余家、2100余家、2400余家。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註冊相關企業約1100余家。
地域分佈方面,廣東省、山東省和河南省三地相關企業位居前列,三省市企業數量總和佔全國總數的70.26%,分別現存相關企業數量為1.1萬余家、2100余家、1200余家,陝西省和江蘇省緊隨其后。
據行業研報和公開資料,驅蚊用品行業屬於充分競爭行業,國內外企業數量眾多,市場集中度低,行業競爭較為激烈。與此同時,行業內也產生了幾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早在2001年就上市的上海家化,憑藉旗下「六神」品牌系列產品,近年營收規模最高達76.46億元。2021年3月,擁有「超威」殺蟲驅蚊產品的朝雲集團在港交所上市,驅蚊業務在其營收中一直佔有最大比例。主要從事驅蚊類、嬰童護理類、精油類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潤本股份也在2023年10月登陸資本市場。2020年12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的成都彩虹電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彩虹集團」)也是衞生殺蟲行業的頭部企業,2024年,其家用衞生殺蟲用品系列實現營收4.49億元,佔營業收入比例為34.50%。此外,以電熱驅蚊產品起家的欖菊集團,在國內驅蚊市場也佔有一席之地,再加上莊臣、日本安速、Vape等海外品牌的加入,國內驅蚊市場的競爭程度可見一斑。
從國內主流品牌的市場佔比,也能看到驅蚊產品市場的充分競爭程度。潤本招股書顯示,其2022年驅蚊產品在整個驅蚊市場的份額約為5.0%。彼時,國內驅蚊行業企業超過5000家;處於登記有效期的衞生殺蟲劑總數為2874個。另一家企業朝雲集團在2024年財報中披露,NielsenlQ零售市場數據顯示,朝雲集團殺蟲驅蚊產品連續十年(2015年-2024年)在中國同類產品中的綜合市場份額排名第一。2024年,其電熱蚊香液、殺蟲氣霧劑等品類線下市場份額第一。潤本則佔據了線上渠道優勢,灼識諮詢數據顯示,2022年潤本驅蚊產品在整個線上渠道的市場佔有率約為19.9%;2020年至2022年,潤本蚊香液產品連續三年排名天貓第一。另據尼爾森市場研究公司的線下零售渠道數據,六神在花露水線下市場份額為73.3%(2024年1-9月)。魔鏡洞察最新市場報告顯示,在蚊香盤子類市場中,欖菊則以20.33%的市場份額位居榜首。
市場持續細分 電蚊香液規模佔比逾20%
驅蚊需求由來已久,特別是隨着近年來户外出行盛行、用户需求轉變等因素,驅蚊市場也逐漸有了更多的細分賽道。產品形式也從傳統的蚊帳、花露水、蚊香逐漸擴展到電蚊香液、手環、驅蚊貼等。
總體來看,方便攜帶和使用,成為新產品形式的共同賣點,加上消費者對健康、安全驅蚊產品的需求,還催生了針對特殊人羣—母嬰賽道的火熱。根據灼識諮詢發佈的數據,2017年-2022年,嬰童護理品類在線上渠道的複合增長率為25.1%,而在線下渠道的增長率只有3%,快速增長的市場也吸引了更多企業入局,包括紅色小象、袋鼠媽媽等原本聚焦嬰童護理產品的企業,也一度推出了電蚊香液等產品,加入了驅蚊市場的混戰。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佈的研究報告,產品功效訴求集中度高,消費者在選擇驅蚊產品時,更注重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由於市場上的驅蚊產品在功能和效果上差異不大,同質化現象嚴重,導致消費者在選擇時更看重價格和品牌知名度。年輕消費者對驅蚊用品的需求不僅注重產品的功能,還追求個性化和時尚化。新型的驅蚊手環、驅蚊貼等產品因其外觀設計新穎、攜帶方便,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這也讓驅蚊產品的細分市場規模發生了變化。據智研諮詢發佈的數據,電熱蚊香液目前已成為國內驅蚊用品市場中規模最大的細分品類,市場規模在2022年達到了34.93億元。在其他細分品類的競爭下,傳統蚊香的市場規模則從2010年的35.19億元縮水至2022年的18.43億元。另據中研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24-2029年中國驅蚊用品行業市場需求分析及投資盈利預測研究報告》數據,2022年我國驅蚊用品中電熱蚊香液的市場佔比較大,達23.5%,花露水和蚊香市場份額佔比分別為21.4%和12.4%。
驅蚊產品的研發,涉及昆蟲飼養、蚊蟲研究、藥液配比、抗藥性監測研究等多個環節,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形式也是行業升級的重要一環,從現有趨勢來看,驅蚊市場和場景的細分,帶來的升級與創新還在繼續。今年一季度,上海家化推出升級版驅蚊蛋系列產品,在升級核心驅蚊成分的同時,採用專業調香工藝,推出三款不同香型產品;六神還與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達成合作,合作研發新一代驅蚊技術;潤本在2024年投入的研發費用為3507.12萬元,同比增長36.49%;欖菊則在全國各地收購蚊蟲,建立 「蚊蟲觀察室」,並設立昆蟲飼養室,以探尋更為有效的防蚊滅蚊方法。
前述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佈的研究報告也提及,預計未來幾年,安全、綠色温和、户外便攜類的驅蚊產品將成為行業增長的關鍵。電熱蚊香液、驅蚊液等温和、便捷類驅蚊產品正逐步替代傳統型驅蚊產品。
【鏈接】
行業呼籲反對「內卷式」競爭
在我國,驅蚊產品有着明顯的季節消費屬性,夏季、秋初消費需求明顯。今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修正草案(徵求意見稿)》,其中針對第十四條關於經營者的不正當價格行為,修正草案作了一些調整,如將原第(二)項修改爲「在依法降價處理鮮活商品、季節性商品、積壓商品等商品或者有正當理由降價提供服務外,爲了排擠競爭對手或者獨佔市場,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或者強制其他經營者按照其定價規則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今年8月,中國日用雜品工業協會也發出倡議,呼籲衞生殺蟲用品行業從業企業及相關銷售渠道共同踐行自律準則,包括反對惡性競爭,杜絕「內卷」亂象,倡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聚焦產品功能升級、環保配方優化、生產工藝革新等轉型升級領域,以技術創新和差異化服務提升競爭力。避免低水平、重複性的資源浪費型競爭,共同維護行業良性市場生態;規範廣告宣傳用語,禁止誇大功效(如「絕對無毒」「100%滅殺」等不規範表述),或概念炒作誤導消費者等。
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