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華解讀】經濟穩健運行LPR如期持穩 改革6年持續釋放效能

2025-08-20 20:32

轉自: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北京8月20日電(記者 翟卓)伴隨8月份報價出爐,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已滿6個年頭。

期間改革步伐持續推進,政策效能不斷釋放。不僅定價「錨」由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轉為7天期逆回購利率,利率傳導機制進一步捋順打通,兩期限LPR也均下行超過130個基點,帶動實際貸款利率降幅遠超自身降幅。

業內人士建議,未來要繼續改革完善LPR,如通過更新擴大報價行範圍提升報價質量,或強化存貸款利率協調聯動以穩定銀行息差,多措並舉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行。

——經濟持續穩健運行 LPR連續三月持穩

8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佈,1年期LPR為3.0%,5年期以上LPR為3.5%,均為自5月下行10個基點以來的連續第三次不變。

從直接原因看,一是自6月以來,作為LPR定價「錨」的7天期逆回購利率始終穩定,意味着LPR的定價基礎沒有改變;二是隨着銀行持續向實體經濟減費讓利,息差收窄壓力加大,缺乏主動下調加點動力,由此報價持續持穩符合預期。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新數據,截至二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淨息差為1.42%,較一季度末下降0.01個百分點。雖然降幅有所收窄,但續創新低。

從根本上看,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LPR報價連續三個月保持不動,主要源於上半年宏觀經濟穩中偏強,短期內通過引導LPR下行來強化逆周期調節的必要性不高,當前處於政策觀察期。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也提到,當前企業和個人貸款利率都處於低位,繼續降低LPR已非當務之急。而且隨着市場利率不斷降低,降息的邊際效應也在減弱,並非是穩增長、促消費的關鍵因素。

7月份,新發放的企業及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分別僅約3.2%、3.1%。「可以説,‘融資貴’已經不是當前的主要問題。未來推動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可能主要得從降低抵押擔保費、中介服務費等非利息成本着手。」董希淼説。

記者也瞭解到,央行已於去年9月啟動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試點工作,組織銀行與企業填寫「貸款明白紙」,逐項列明企業獲貸所需的利息和非利息成本,有效降低了政策與企業體感「温差」,促進中小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下行。

往后看,董希淼預計,隨着內外部環境改變,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仍有加大實施力度的空間。從內部看,如果政策利率和存款利率繼續降低,銀行資金成本持續下行,LPR仍有下降的可能。從外部看,若美聯儲9月再次降息,也將為我國貨幣政策調整創造相對寬松的空間。由此,預計年內LPR還有約10個基點的下行空間。

——6年改革成效顯著 貸款利率顯著下行

隨着8月報價出爐,LPR改革已滿6年,政策成效十分明顯,不僅引導貸款利率顯著下降,利率傳導機制也更加順暢。

回顧2019年8月,央行發佈第15號公告,宣佈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決定改革完善LPR形成機制。

此次改革體現了六「新」特點,即新的報價原則、新的形成方式、新的期限品種、新的報價行、新的報價頻率、新的運用要求。

以新的形成方式為例,改革明確,LPR將按照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加點方式形成,帶動報價市場化和靈活性明顯提升。隨后LPR下調與MLF「降息」緊密聯動,截至2024年6月,改革以來1年期MLF利率共下調7次、累降80BP,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則分別下行10次、9次,累降90BP、100BP。

而在2024年7月,LPR再次迎來重要改革關口。當月MLF利率雖「按兵不動」,但LPR隨7天期逆回購利率調降而快速同幅下行。由此,LPR轉向更多參考央行短期政策利率,MLF利率的政策色彩淡化,由短及長的利率傳導關係逐步理順。

「隨着LPR改革持續推進,利率傳導機制逐步完善,逐漸打通了政策利率-LPR-市場利率的市場化傳導路徑,利率走廊已然形成,貨幣政策效率明顯提升。」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員王運金説。

同時,改革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大幅下降。相較改革之前,1年期及5年期以上LPR分別累降131BP、135BP。而據受訪的銀行業人士測算,截至今年6月,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已較2019年末下降205個基點。其中,企業貸款利率3.22%,比2019年末下降139個基點,個人住房貸款利率3.06%,比2020年末下降256個基點。

此外,LPR還成為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定價的參考基準。「目前絕大部分貸款已參考LPR定價,打破了貸款利率隱性下限,使貸款利率更能反映市場供求狀況。而且以LPR為基準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體系也建立並得到完善,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水平上升,管理成本整體下降。」有業內人士如是説。

——專家建言提升報價質量 持續改革完善LPR

聚焦下階段貨幣政策的主要思路,央行在《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到,持續改革完善LPR,着重提高LPR報價質量,更真實反映貸款市場利率水平,督促金融機構堅持風險定價原則,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行。

首先在提高報價質量方面,王運金建議,可考慮將民營銀行、外資行等納入到LPR報價行範圍之內,從而更好地反映市場整體利率水平;同時動態調整報價行範圍,對連續偏離市場利率、報價質量差的銀行實施退出機制。

事實上,改革進程也確在持續完善。繼2019年改革初期,央行將報價行由10家擴大至18家以增強代表性后,又先后於2020年1月及2024年1月對報價行進行調整,其中首次是替換了兩家銀行,第二次則是新增2家銀行,將報價行擴容至20家。

其次在利率傳導機制方面,前述銀行業人士建議,持續完善以政策利率為核心、利率走廊機制作用有效發揮、目標利率圍繞政策利率運行的中央銀行利率調控機制,進一步疏通「市場利率+央行引導→LPR→貸款利率」和「LPR +國債收益率→存款利率」的利率傳導機制。

第三在利率市場化方面,業內人士建議,繼續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促進金融機構提升自主定價能力,增強存款利率與市場利率變動的敏感性,更好與貸款利率變動相匹配。

王運金也提到,可將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由「加點」進一步改為「與LPR掛鉤的浮動區間」,增強存款利率與貸款利率的協調聯動定價功能,穩定銀行淨息差。同時探索增加LPR在科創、綠色、普惠等領域的結構性支持功能,對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相關貸款給予LPR的減點優惠支持等。

編輯:幸驪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