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0 19:52
最近幾個月,亞太市場表現都很不錯。
除了大A,最亮眼的莫過於剛剛大刀闊斧改革的越南。
截止今日,VN-Index較4月低點反彈近30%,VN30指數自4月低點反彈近60%!
均達到歷史新高。
漲這麼多,未來怎麼看?
短期誰都不好判斷,但中長期還是有些説法的。
指數雖然在漲,但流動性並未顯著改善,上漲的驅動力依然是房地產與銀行板塊。
雖然上漲的「主題」是越南製造崛起,但實際上大量資金還是集中在房地產與證券市場,擠壓制造業資金空間。
上半年,越南房地產貸款余額飆升至3180萬億越盾,同比增長140%。
其中,Techcombank房地產貸款佔比達59%,增速21.5%,是全行平均增速的兩倍。
而相對應的,今年前7個月,越南共有14.4萬家企業破產,同比增加15.1%。
實體經濟的困境,與資產泡沫的反差,何其強烈。
不由讓人想起2022年的那輪暴跌。
2020年4月-2022年1月,越南股市暴漲400%。隨后11個月,隨着外資撤離,越南股指最大跌幅一度超過66%。
……
同樣是貿易戰背景,同樣是「越南製造」崛起主題,同樣是房價畸形上漲推動股市上漲……
此時彼時,何其相似。
當然,並不是説歷史一定會重演。
但未雨綢繆,總是沒錯的。
畢竟那些根本的風險,還在。
時至今日,亞洲仍只有4個發達國家:以色列、新加坡、韓國、日本。
以色列且先不説,其他三個,除了制度改革,很大程度上都是抓住了時代紅利。
近代日本的紅利期是英國與沙俄在亞洲腹地的地緣大博弈。
作為遏制俄羅斯在遠東擴張的打手,雙方簽訂了《英日同盟條約》。在軍事上,英國向日本出售先進武器裝備;在經濟上,英國為日本提供貸款……
在客觀上加速了日本的工業化進程,並直接導致日俄戰爭的爆發。
現代日本的紅利期是朝X戰爭,成為北約的亞太前線。
美國不僅技術轉移毫無保留,還給予接近於0的關税。日本商品賣到歐洲,也是低關税。而歐洲商品賣到日本,卻要繳高關税。
如此多便利,日本市場幾乎可以只進攻、不防守,電子產品和汽車迅速攻略到全球。
韓國的紅利期是越南戰爭。
此戰前,南韓人均國民收入才73美元,全球最窮之一。相比下來,北邊纔是富國。
戰爭開始后,韓國攏共60萬正規軍,先后5次往越南共派遣了31萬人。
此后,美國不但對韓國全面開放市場,進行資金、技術支持,還把越南戰場上大量軍事、基建訂單交給韓國,助其完成原始積累。
新加坡則得益於中日韓的崛起,三者都是貧油國,石油輸入80%要走馬六甲海峽。
獅城佔盡了地利。
越南也有自己的紅利期。
越南版的改革開放,早從1986年就開始了。
但真正開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活躍,卻已經到了2018年后,也就是上一波貿易戰期間。
從那一年起,中國到美國的商品,要麼不讓賣了,要麼就收高額關税。
在此背景下,大量外資奔赴越南開廠,英特爾砸15億美元擴建西貢芯片封裝廠、耐克一半的鞋產自胡志明郊區工廠、三星把半個產業鏈搬到北寧……
「越南奇蹟」似乎即將上演。
2018年,越南是美國第12大進口商。到2019年,就排到了第8。
尤其在三年疫情期間,全球多數國家,包括東盟各國GDP都是負增長,越南卻逆風上揚,連續高升,取得歷史性突破。
至少在當時看來,越南好像即將成為日韓后的第三隻豬,即將飛上天。
但近幾年的現實告訴我們,並沒有那麼簡單。
以2020年的貿易數據為例。
當年,越南出口總額2826億美元,看上去規模很大,但減去2627億美元的進口額,實際才賺了不到200億美元。
往后一直持續到如今的2025年,仍然是類似的情況。
如此少利,意味着本土資本積累非常緩慢,無法進行產業鏈升級,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鎖死在低端製造業。
為什麼會這樣?
最直接的原因,是越南本身並沒有重工業的底子。
日本早在一戰之前,就完成了重工業佈局。所以二戰后,在美國支持下,能迅速死灰復燃。
韓國在朴正熙時代,可以強迫財閥搞重工業,不聽話就去死。在高壓統治下,才完成了重工業化。
但越南歷史上並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80年代,爲了維穩,越南當局允許軍隊經商,允許官員一定程度上的貪污,讓實權派為革新開放保駕護航。
此舉雖然有利於快速推進改革,但很快就成為難以切割的毒瘤。
腐敗只是其中一方面。
更關鍵的是,「先富起來」的這部分得到了太多便利,什麼行業賺錢就可以搞什麼,迅速壟斷了全國電信、港口機場、房地產、銀行業。
這幾大行業,也是越南股市每次上漲的最大驅動力。
比如,越南通訊部隊掌握了全國最大的電信公司,工程部隊成了最大的建築商,土地管理部門直接開發房地產,運輸部隊直接開始搞貿易和物流,還能依靠特權享受免費待遇……
於是,在製造業崛起的背景中,房地產、銀行、電信業和港口收保護費,纔是真正的印鈔機,製造業的貢獻反而較小。
尤其是地產和銀行,堪稱好搭檔:一個重資產,挪用海量資金加槓桿;一個放高利貸,給別人加槓桿。
這就是軍隊經商的最大危害之一。
人家有槍有錢有人,憑什麼吃力不討好去搞重工業?做做代工得了,屁民餓不死就行。
據《全球房產指南》的數據,近五年,越南房價平均漲幅為59%,位居全球第一。
2025年,越南房價繼續飆升。
據One Mount數據,目前河內一手房平均價約8000萬越盾/平米(2.18萬人民幣),環比+5.6%、同比+24%。
胡志明市,二手房均價約6000萬越南盾/平方米(1.7萬人民幣),胡志明市房價收入比達35.5倍,位列全球前十,遠超國際警戒線。
而相對應的,越南人的平均收入,是在2022年下半年纔開始上漲的,至今漲幅不到30%。
至少在2022年以前,普通人沒有在發展中享受到任何紅利,只是自己成爲了紅利本身。
2022年后雖然有些起色,但生存的壓力並沒有變小。
不到300美元的收入,房價卻幾千美元一平……房價畸高的后果是什麼?我們都很清楚。
首先是一旦爆雷,系統性風險難以避免。
2020年4月-2022年1月,越南股市暴漲400%,在外資助推下形成超級牛市。
然而,越南2021年人均月收入1184元人民幣,較2020年反而下降了1%。
隨着張美蘭被逮捕,引發儲户對全國第5大銀行擠兑,沒過多久,越南官方緊急給狂熱的房地產踩了急剎車。
但隨后6個月,隨着1260萬億越南盾資產被拋售,越南股指頃刻狂泄,最大跌幅為66%。
為確保銀行體系安全運行,越南央行不得不將利率提升至6%,用於抑制通脹。
不論對外資還是本土婆羅門,高拋低吸都是常規操作。
上漲時越瘋狂,收割時越狠。
其次,必然對生育造成重大打擊。
越南承接產業鏈最大的優勢,就是健康的人口結構、數量龐大的年輕牛馬。
但現在,它卻成了全球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之一。
據越南衞生部人口局的數據,2022、2023、2024年越南的綜合生育率分別是2.01、1.96、1.91,持續創歷史新低,連續三年低於確保人口穩定所需的2.1。
照這樣的趨勢,越南「未富先老」很可能比成為製造業打大國更快到來。
所以今年6月3日,越南國會才正式批准《人口條例》修正案,廢除實行長達37年的計劃生育政策,轉向刺激人口。
以上,可以説是越南曾經的制度,遺留下的歷史毒瘤。
是軟件問題。
雖然如今正在改善,但並不能在短期內就解決。
而除此之外,想要大力發展製造業,越南的硬件也有待完善。
早在2019年,越南總理就信誓旦旦地説:越南必須成為世界工廠。
很遺憾,電力並不這麼想。
每年夏天,越南電荒的新聞都會多次登上熱搜,北江省、北寧省多個地區輪流停電。
而這些省份,正是外企在越南建廠的集中區域,包括佳能、三星、富士康在內的一萬多家企業,經常都收到當地電力公司通知,要求工廠也輪流停電。
停電,就是停產。
商會曾多次呼籲政府解決電力問題,否則「可靠的全球製造中心」只是空中樓閣。
但是,這不是説解決就能解決的。
2025年上半年,越南發電量1564億千瓦時,僅增長3%。
而根據預測,2025年全年電力需求增幅或達10%-15%,極端情況下可能超過15%。
發電量雖然在上升,但依然難以匹配需求的激增,部分地區供電缺口達26%-30%。
為什麼缺口如此之大?
火電方面,早在2019年4月,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就答應,為越南的超大煤電站項目初步提供11.99億美元貸款。
但拖到現在,也沒有太大進展。
一方面,是環保組織的聲討,要求越南限制煤電產能。
越南爲了融入國際社會,必須改善自身的形象。
在《第八個國家電力發展規劃》,越南方面已經決定在2030年以后不再建設新的煤電項目。
另一方面是越南自己的媒不夠用,從澳洲、印尼進口煤炭發電,雖然是可以。
但是,越南的電價收到政府管控,價格極低。
2023年,越南國家電力公司虧損12萬億越南盾。
這就導致,與其進口煤炭發電,還不如直接找鄰國買。
水電方面,則更難。
越南地形狹長,卻擁有紅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這兩大糧倉,可以説是整個中南半島最富庶的地區,看起來佔盡了地利。
但在工業時代,其缺點也顯現出來。
全國沒有一條完整的河流,只有南端的湄公河三角洲水流量夠大。
但南方發的電,很難供給給北方。
首先,是越南的電網改革,迟迟無法有效推進。
到目前為止,越南南北主干電網的輸送量,仍然只有5000MW左右,明顯不可能滿足工業用電需求。
這就導致,南方不缺電、甚至用不完,但北方卻經常電荒。
更重要的是,下游沒有上游的話語權大。
2020年,老撾與中國大唐集團建了第六座大型水電站。
發來的電干嘛用?當然是賣給越南。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這個意思。
據越南第八版電力規劃、以及2019年與老撾簽署的合作協議,到2025年,越南將從老撾的6家發電廠購買3000兆瓦電力,到2030年購買5000-8000兆瓦。
2023年5月23日,越南與廣西省簽署110千伏深溝至芒街聯網工程購售電協議,時隔七年首次恢復爲越南提供穩定電力供應。
供電不穩,工廠就只能額外掏錢屯柴油、買發電機,自行發電。
最后算下來,最終的成本,可能並不低。
而吸引外資的最大招牌「廉價勞動力」,也越來越名不副實。
……
總而言之,電力的短缺,是越南製造業崛起的最大硬件障礙。
在如今的環境中,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這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
等到問題解決了,誰知道是多少年后了?
正如上文所説,越南正在加速「未富先老」。
等到那時,沒有了足夠的年輕耗材,又怎麼承接產業鏈?
所以現在越南的電力改革就像在走鋼絲,改得太猛,條件不允許;但若不改,等於是慢性自殺。
如果無法根治,那麼這一波的「越南奇蹟」,或許就是前幾年那次短暫狂歡的翻版。
這不是沒有可能的。
很顯然,越南有自己的歷史機遇。
也有把握住機遇的決心,能狠下心來動刀改革。
但不論是歷史遺留的軟件問題、還是自身的硬件限制……似乎都決定了,其想要真正完成工業化的可能性非常之低。
或許,這正是掌握決策權的那羣人,真正想要的。
內部的婆羅門,不會關心產業能否升級,想的是快速撈錢壯大家族和派系。
外部,則只希望你做一個加工廠。
這個世界,不需要再出現一個新的工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