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0 17:36
(來源:中國金融信息中心)
CFIC導讀
◆六年來,臨港新片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6%、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8.4%、形成首創性典型創新案例166個、累計引進落户人才超14.1萬人。
從上海東南一隅的沿海灘塗,到活力十足的改革開放新高地,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迎來揭牌成立六周年。六年來,臨港新片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6%、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8.4%、形成首創性典型創新案例166個、累計引進落户人才超14.1萬人……上海臨港始終以全速奔跑之姿,全力落實黨中央交給上海的重大戰略任務。
制度創新興起「來數加工」
數據工程師緊盯屏幕,框選視頻中車輛、道路、行人等信息,然后進行標註,這是記者在位於臨港新片區的臨科智華公司內看到的一幕工作場景。
據介紹,這些視頻數據來自國外,通過工程師標註、整理后為相關企業進行智能駕駛業務開發提供數據支撐。
「來數加工」,這是臨港新片區近期興起的一項新興產業。與大家所熟知的國際貿易中「來料加工」不同,「來數加工」是指把來自海外的原始數據,經過加工處理后,轉化為可用的數據產品。
「做海外數據處理,需要合法合規,做到數據跨境流動而不入境。」上海臨科智華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數據總監李科説。
依託數據跨境流通試點的制度優勢,今年上半年,臨港新片區已有20多家企業開展了「來數加工」業務。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數據處四級調研員王亮説,當前全球國際數據加工產業需求激增,臨港正搶抓機遇,夯實數字化能力成熟、人力成本合理、算力與通信基礎設施全球領先等優勢,力爭建設成為國際數據互聯互通與開展數字貿易的首選之地。
聚焦數據跨境流動、離岸金融等領域,臨港新片區正在進行更大力度的壓力測試。前不久,長江聯合金融租賃有限公司在臨港新片區滴水湖金融灣投資設立鑫智造(上海)設備租賃有限公司,這成為長江金租在獲得項目公司設立資質后落地的首家項目公司。
7月中旬,臨港新片區發佈「金融租賃項目公司擴大業務範圍試點」新政。此次試點將原金租項目公司租賃標的物範圍放寬至新能源、動力電池、智能製造、工業母機等四種設備,且業務主體放寬至全國範圍內金租在臨港設立的SPV(特殊目的公司)。
「臨港新片區不斷發揮敢闖敢試、先行先試的示範引領作用,為上海乃至全國積累可複製推廣的經驗。」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制度處副處長林鶴表示。
產業動能澎湃打造新增長極
今年上半年,尚界整車生產和電池配套項目落户臨港新片區,尚界品牌搭載華為的智慧出行解決方案,定位中高端智能電動汽車,首款車型將於今年秋季上市。
此前,上汽集團與華為簽訂深度合作協議,聯合推出全新品牌「SAIC尚界」,這是繼問界、智界、享界、尊界之后,鴻蒙智行家族的第五「界」。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臨港新片區的主導產業之一,此次尚界項目落地將推動產業規模進一步提升。
「尚界項目落地將推動臨港新片區新能源汽車產業從特斯拉、上汽智己兩極向多極發展,推動產業規模邁上3000億元臺階。」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科處副處長李向聰説。
打造先進產業集羣,是臨港新片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基。近一年來,臨港新片區重點產業亮點頻現:
——在集成電路產業領域,推動長電車規級封測、舜宇光波導等項目投產,引入盛合晶微、先導科技等龍頭企業,上半年產值同比增長23.8%。
——民用航空產業方面,引進大飛機配套企業60余家,上半年航空航天產值同比增長52.9%。
——在高端裝備產業方面,推進國家電投聯合特斯拉建設2吉瓦時(Gwh)儲能獨立電站,帶動上下游企業產能提升,謀劃鈉電等新型儲能技術,全年儲能產值預計達300億元。
優化環境吸引人才紮根
行走在臨港新片區,人氣越來越足是最突出的感受之一。在海昌公園來一場與海洋的邂逅,在天文館仰望星空,在朵雲書院低頭看書、抬頭看湖,一系列「網紅」IP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這里打卡……
和人氣相比,臨港新片區人才工作更為亮眼。韓世豪是上海中科衞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光學測量系統設計師。博士畢業后,韓世豪回國工作,並選擇在臨港新片區紮根。
「通過臨港新片區國際人才服務港,我領取到了一系列優惠補貼,下一步我會考慮在臨港購房安家。」韓世豪説。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黨羣工作部副部長楊武表示,通過區域特殊落户政策賦予重點單位人才認定權等一系列政策,2024年臨港新片區人才引進、落户超4.3萬人,增長36.4%。
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環境,臨港新片區還發布系列政策體系,為創業人才提供拎包入駐辦公空間、1000套過渡性免費住房、3000套人才公寓,打造創新創業低成本空間和全周期服務。
聚焦重點功能、加快人才引育,臨港新片區正全面推進現代化新城建設——鼓勵各類開發主體進行載體改造升級,打造形態多元、體系完備、生活便利的低成本科創空間;完善文化體育、醫療服務、教育培訓等城市功能,打造青年交互空間,建設特色化青年集聚社區。
臨港新片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臨港新片區始終堅持面向全球,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改革開放使命,更好為國家試製度、補短板、探新路,更好服務國家改革發展大局,奮力走在全國改革開放前列。
本文來源:8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永前 楊有宗
六載臨港:開放之門,世界之港
臨港速度
2019—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6%
2019—2024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8.4%
2019—202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5.7%
2019—2024年,限額以上商品銷售總額年均增長25.3%
2019—2024年,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2.5%
2019—2024年,規上軟件信息服務業營收年均增長38.3%
東海潮湧,滴水成湖;六載春秋,灘塗化宏圖。
2025年8月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簡稱「臨港新片區」)揭牌六周年。六年來,臨港新片區從一紙藍圖崛起為制度創新的高地、產業集聚的熱土。一座「年輕的城、年輕人的城」巍然立於東海之畔。
據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披露,六年來,臨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6%,新增近10萬家市場經營主體,累計達到15.6萬家。六年來,臨港新片區涌現出一批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舉措,形成首創性典型創新案例166個,其中全國首創性案例79個。臨港新片區境內外上市企業數從2020年的9家增至2024年的17家。
金融與產業同頻共振。六年來,700余家金融機構和投資類企業在臨港新片區落子成局,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年均增速20%。跨境金融、科技金融、離岸金融加速成勢,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國際資產交易平臺、國際油氣交易平臺等國家級金融基礎設施次第落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再添「臨港極」。
離岸貿易、跨境金融持續刷新「臨港速度」,拓寬城市「厚度」。在「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加持下,數據、制度與產業場景深度耦合,全球供應鏈於此換擋、提速、再遠航。
人氣與海風共舞。六年來,臨港新片區累計引進、落户人才14.1萬人(次),年均增長80%。目前,臨港新片區實有人口增至59萬——年輕的夢想在滴水湖畔紮根,正長成面向太平洋的浩瀚森林。
潮立東方,臨港新片區正以開放之門,迎接下一個澎湃六年。
離岸貿易崛起 企業「走出去」新支點
當上海證券報記者走進位於臨港新片區雲鵑北路18弄C1棟的臨港新片區「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辦事大廳,一面上海雲炬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送來的錦旗赫然在目。
臨港新片區「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首席國際發展官高琳茜對記者表示,目前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已承接區內3億美元以下的ODI備案審批事權,並不斷優化備案辦理流程,大大提高了辦理效率。制度創新加專業出海服務助力,臨港新片區吸引了不少企業來開展離岸貿易。
上海香遠芯興企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香遠芯興」)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上半年,香遠芯興在臨港新片區設立了離岸貿易專營子公司,成為臨港新片區首批離岸貿易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企業之一。此前,香遠芯興已經在臨港佈局了產教融合、跨境貿易和軟件服務主體,這是企業在臨港設立的第四家公司。
一家企業為何要在同一區域接連佈局四家公司?香遠芯興集團聯合創始人兼執行總裁蔡正東給記者算了內外兩筆經濟賬:對內,集成電路產業集羣優勢明顯,上下樓就是上下游;對外,資金流轉更自由便利,離岸貿易實現「秒付」。
「過去跨境結算要等兩三天,資金被卡在賬上,不僅現金流緊張,還可能因為價格波動錯失交易良機;如今依託臨港政策優勢,可以實時完成結算,同步對接香港地區及歐洲、新加坡等市場。公司預計上半年海外業務規模同比增長超過30%。」蔡正東説。
今年6月,央行宣佈在臨港新片區開展離岸貿易金融服務改革綜合試點,以「離岸專營子公司+免審單結算」為核心突破,試行銀行在履行「三反」義務基礎上,免於辦理「事前」真實性審覈,直接憑試點企業指令收付,有效解決了離岸貿易的結算效率問題。同時,依託自由貿易賬户的功能特性,通過有效落實「二線管住」,實現離岸貿易「一線」資金劃轉自由便利。
「該政策試點以來,已經有多家企業申請試點,既有外資企業,也有民營和國有企業。業務品種既涵蓋晶圓半導體,也包括傳統制造業、有色金屬大宗貿易等,與臨港產業契合度高。部分試點企業已順利通過‘免審單’模式,憑指令高效完成了離岸貿易資金收付,截至7月底,累計規模約為人民幣6.3億元。」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金融貿易處處長殷軍對記者説。
據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披露,2024年全年,臨港新片區離岸貿易規模約為247.8億美元,同比增長87.5%,佔全市比重高達46.1%;進入2025年,增長勢頭依舊不減,第一季度離岸貿易規模約為81.53億美元,同比增長56.67%。
殷軍對記者表示,目前,臨港已集聚了超百家開展離岸貿易的企業。除傳統大宗貿易企業外,芯片離岸貿易企業和基於製造業全球佈局的企業規模也逐步壯大。隨着全球生產格局的深度調整,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形成了「本土總部+全球生產」的模式。
未來,臨港新片區將加大力度持續吸引在境外擁有生產加工基地的製造業企業,依託臨港離岸貿易平臺,打造「全球接單,境外加工,臨港結算」模式,進一步釋放離岸貿易的增長潛力,推動其規模實現新的跨越。「隨着更多試點企業和銀行的加入,臨港作為統籌在岸與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將進一步吸引全球要素資源集聚,形成更具活力和競爭力的離岸貿易金融生態,這也將直接助力上海不斷提升在全球貿易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殷軍説。
制度創新支撐 金融與產業同頻
滴水湖畔,新落成的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電子屏實時顯示着最新的保費數據。中心一樓二樓是對標倫敦「勞合社」打造的交易大廳,三樓駐紮着漢諾威再保險、安盛環球再保險、太平再保險(中國)等再保險行業巨頭,隨時準備為世界的風浪「定價」。
「這里堪稱中國的勞合社,已集聚一批專業再保險機構,包括金融基礎設施1家,專業再保公司5家、直保公司再保運營中心17家、經紀公司4家,境外交易席位6家,共同構建了‘分入+分出+經紀’的完整再保險業態。」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金融貿易處再保險專員陳蒙介紹説。
臨港新片區國際再保險功能區建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今年1月至7月,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場內交易保費規模已達39.26億元,登記保費超過842億元,預計今年登記金額和交易金額都有望躍上新臺階,實現新突破。
金融與產業正同頻共振,相互賦能。以國產大飛機「走出去」為例,陳蒙説,臨港新片區組織相關再保險機構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風險聚合體,創新解決境內有效承保能力不足的問題,實現了出口飛機境內承保份額翻一番,達到60%;同時,境內承保價格下降超1/3,還帶動國際承保價格下降約1/3。「這種模式既增強了對中國海外利益的保障能力,也為臨港再保險機構開拓了新的業務增長點,實現產業協同發展。」陳蒙説。
2024年10月,交銀金租通過設立在臨港新片區的項目公司(SPV),以算力中心設備為租賃物,成功開展跨境租賃業務,為註冊於新加坡的算力運營企業提供專業化配套融資服務,開創了金融租賃服務算力產業國際化發展的全新範式。
在稅制創新方面,臨港新片區在2024年4月率先試點離岸貿易印花税優惠政策。該政策自2024年4月起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實施以來,一年間累計減免印花税1.82億元,惠及377家企業,覆蓋能源、電子、醫藥設備等關鍵產業。
走向系統集成 共塑臨港未來
臨港新片區的天際線仍在向上生長——城市新地標「榮耀之環」沐光而立,熠熠生輝,玻璃幕牆映出滴水湖的粼粼波光。目前榮耀之環及環下中軸廣場正在加快工程收尾工作,預計2026年可向公眾開放。
業內專家認為,臨港的下一個突破口,是從單點試驗走向系統集成,打造更加完備的「離岸貿易+跨境金融+數字底座」新生態。
上海財經大學滴水湖高級金融學院常任副教授、跨境金融項目主任李江遠對記者表示,對於臨港正在探索的「非管道式」金融市場開放(跨境債券通、股權通、衍生品通),建議優先選擇國債、政策性金融債、交易活躍的ETF等流動性強、風險敞口可控的品種,先面向機構投資者做可兑換壓力測試。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展到部分標準化衍生品,並配套「限速撮合,臨時限倉」等熔斷機制,既給市場彈性,也為監管方留足觀察窗口。
與此同時,FT賬户已升級至本外幣合一,但若要讓離岸人民幣資金「願意來,留得住」,税收優惠只是第一步。李江遠建議,進一步在會計、法律、託管、清結算四個維度與國際規則接軌:會計上與IFRS深度對齊,法律上明確跨境資產處置的預期性,託管上引入國際公認機構,清結算上實現與國際標準互聯,讓離岸人民幣在本地就有多樣化投資渠道。
針對跨境數據,專家認為這是臨港未來的關鍵支撐點。李江遠建議,可將LEI、數字身份(eID)、電子提單、電子倉單等統一成「跨境貿易金融數字底座」,並通過修訂電子簽名法、明確電子單證法律效力,為跨境金融業務的數字化全鏈條奠定法律基礎。
上海財經大學滴水湖高級金融學院常任助理教授王雪對記者表示,未來一年最值得突破的「單點」是跨境貿易真實性驗證能力。她建議整合海關、航運、港口等多維權威數據,結合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搭建低成本、高效率的真實性覈驗體系,以此提升銀行風控精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形成更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改變已經開始。在跨境數據和金融制度方面,臨港新片區率先推動數據安全便捷流動,實施「負面清單+操作指引」模式,印發再保險、國際航運和生物醫藥等領域操作指引,並准許高濟健康、匯豐金科、科戈波特等外資企業開展增值電信業務。
在推動醫療領域開放方面,臨港新片區推動跨境醫療創新發展,發佈相關實施方案,以典型案例引路,梳理跨境醫療服務運行機制,推動「醫」「藥」「資」「患」「險」「數據」六大要素協同便捷流動,積極探索更多「醫療+」創新服務,持續聚集國際醫療服務資源,推動跨境醫療創新發展。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制度創新和風險防範處副處長林鶴對記者表示,臨港新片區將立足國家自貿試驗區對外開放全局,更好發揮臨港新片區試製度、測壓力、探新路的「試驗田」作用,成為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新的動力和引擎。
本文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宋薇萍 嚴曦夢
微信編輯:朱家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