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0 19:12
財聯社8月20日訊(記者 梁柯志)剛剛公佈的監管數據顯示,上半年商業銀行淨息差為1.42%,環比下降1.3bp;更為特殊的是,此次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淨息差環比全線下跌,其中國有大行下跌1.8bp為最。
8月19日,某頭部股份行一級分行對公業務負責人對財聯社表示,最近三年銀行信貸業務「非常難」,競爭已經陷入存量競爭、同質化的狀況,最后只能「卷關係和利率」,長遠來説都是「不健康」的發展模式。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在國內市場過度「內卷」的情況下,今年以來以國有大行為首,帶動部分股份行和地方銀行,加速在跨境國際業務和境外市場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同時加深自身國際化的色彩。
如工商銀行在年初境外機構座談會首次提出,「因地制宜推進五化轉型,結合屬地經營環境和機構特點,努力探索境外經營的第二增長曲線」,除了國際業務外,工商銀行已經將海外當作重要平行市場。
作為工行最大分行、工行廣東省分行近日公佈數據顯示,上半年該分行累計為1380家貿易新業態辦理跨境結算業務近1250億元,同比增長40%。
不僅大行,8月11日,東莞銀行宣佈在香港成立全資子公司東莞銀行(國際),成為首家在香港設立分行及子行的城商行,亦為地方銀行國際化發展的最新嘗試。
此前,上海金融與實驗室主任曾剛對財聯社表示,加強國際業務服務國家戰略和企業出海客觀要求外,中國銀行業規模龐大,經營國際化和資產配置的多元化也都需要大型銀行要強化境外業務,形成第二增長曲線。對大銀行而言,優化境外機構佈局其實是一個非常實際問題。
大行領銜發力國際業務,上半年增量可觀
公開信息顯示,最近一周,包括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等大行舉辦的跨境金融、企業出海等相關推介會持續在各沿海城市舉行。
同時,數據反映上半年大行的國際業務發展可圈可點。
建設銀行最新公佈數據稱,上半年,建設銀行服務外貿客户近11萬戶,國際結算量超過8000億美元,其中跨境人民幣結算量超3萬億元,貿易融資投放超1萬億元。
對於銀行跨境國際業務的高速增長,北京某大型券商銀行業分析師對財聯社分析稱,在低利率趨勢下,國內市場銀行「掙錢效應」受到直接影響,若跟隨和服務出海企業客户,發展國際業務,可在不同的利率市場環境尋求增長點。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與往年相比,年初國有大行和多家股份制銀行更為明確將「服務穩外貿穩外資」、「發展國際業務和國際化」等相關內容作為2025年重點工作。
作為海外資產最大規模的中國銀行,在今年工作會議上表示「要以更實舉措服務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保安全、提質效,加快提升全球佈局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建設銀行將「增強參與國際競爭能力」作為「三個能力」之一,要求豐富綜合金融服務供給,深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RCEP區域,大力保障外貿外資企業融資需求。
上海金融與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經營國際化和資產配置的多元化需要大型銀行要強化境外業務,形成第二增長曲線,優化境外機構佈局其實是一個非常實際問題。
中小銀行順勢「掘金」,未來境外機構更易獲批?
上述銀行業分析師表示,目前中資銀行國際業務格局中國有大行是絕對主力,全球化佈局和能力處於優勢地位;股份行其次,主要依賴香港和澳門的網點支撐,其他地方銀行的國際業務基本在境內服務。
官微顯示,今年以來,多家股份行,還包括海南銀行、鄞州銀行、濰坊市農聯社等地方銀行紛紛加入「戰團」,舉行國際業務專題會議,表示要大力推動貿易融資、匯率避險產品,服務跨境電商和外貿客户。
股份行中,除較早實施國際化佈局的招商銀行之外,1月16日,興業銀行在相關會議也明確表示:「順應出海浪潮,邁出國際化經營更大步伐,構建境內外、線上下、本外幣、離在岸、投商行’五位一體’的國際業務服務體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國際化業務發展保駕護航。」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4年末,興業銀行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已連續兩年突破2萬億。
8月19日,某城商行廣州分行國際業務負責人對財聯社表示,去年以來總行加大對分支行國際結算開户和交易量的考覈指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國際業務的規模。正是製造業客户出現企業出海、應對貿易戰的客户需求,從而產生對跨境結算、融資和匯率避險的業務機會。
該人士承認,城商行在軟硬件的基礎上不如大行,因此服務的客户規模、經營半徑和業務品種受到一定限制,主要做低風險的票證業務,在尋找客户方面也存在一定「難度」。
事實上,國際業務的規模與銀行的境外機構佈局有關。財聯社記者注意到,部分城商行已經開始國際化佈局。
在廈門國際銀行在香港收購集友銀行為子公司之后,時隔八年,東莞銀行近日宣佈在香港成立全資子公司東莞銀行(國際),成為首家同時在香港設立分行及子行的城商行。東莞銀行稱「將依託香港分行、香港子行,加強境內外機構協同聯動,形成集團綜合化服務能力」。
在機構發展上,上述銀行業分析師表示,基於國家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疊加目前企業出海已成規模,金融機構出海也屬於水到渠成的事情。預計在銀行國際業務、境外金融和機構的設置上,監管政策的支持力度會更大。這對銀行而言將是一次機會窗口。
悄然加速的銀行國際化:從傳統國際業務滲透到大零售、大資管
一方面是受到銀行業向外發展的原生動力推動,另一方面是中國企業出海帶來的新的金融服務商機。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數據顯示,僅在2024年上半年,中國上市公司實現海外業務收入3.83萬億元,同比增長12.84%,增長率提升9.93個百分點;海外業務收入佔比10.98%,提升1.39個百分點。過去十年,中國上市公司共設立海外辦事處近3800個,開展海外項目近16萬個,新增海外員工超240萬人。
前述股份行人士認為,國際業務和跨境業務目前在銀行收入結構中並不屬於主力,重點還是服務企業資金結算和匯兌,信貸規模也不大。但是,現在服務這類客户主要是從客户和業務增量的角度來考慮,以及未來在境外屬地發展零售和批發業務的發展空間。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東莞銀行稱,香港子行是該行國際化綜合化戰略重要舉措,未來「香港子行將立足香港本地市場,致力為香港中小企業和市民提供多元化綜合金融服務」。
不僅服務企業客户,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加大零售業務的跨境和國際化。
近日,招商銀行行長王良在公開場合罕有表示,中國財富資管已經邁入了全球化發展的新階段,招行要與資管合作伙伴共同做好客户全球資產配置的「服務者」,充分依託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依託香港「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功能,積極融入全球財富資管市場,服務客户財富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