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0 17:32
封面新聞記者 付文超
近期,新能源汽車板塊2025上半年 「成績單」 陸續出爐,呈現顯著的「K型分化」特徵。各大車企的半年財報不僅清晰展現了自身的經營業績,更成為洞察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態勢的關鍵窗口。
8月14日,吉利披露的2025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吉利汽車實現營業收入1,503億元,同比增長27%,創歷史新高。上半年,吉利汽車累計銷量達140.9萬輛,同比增長47%。其中新能源銷量72.5萬輛,同比增長126%,驗證了多品牌協同效應的有效性。
今年上半年,鴻蒙智行陣營迎來多位猛將:問界新 M5 Ultra、2025 款問界 M9、問界 M8 增程版、智界 R7 增程新版、享界 S9 增程版、尊界 S800。另有消息稱,鴻蒙智行第五界首車尚界H5將於9月上市。隨着越來越多車企加入鴻蒙生態,產品矩陣不斷豐富,鴻蒙智行有望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據更大份額。
8月19日,據小米集團發佈的二季度業績公告顯示,第二季度小米汽車交付量持續攀升,單季交付81302台,截至7月10日,小米汽車累計交付已超30萬台,7月單月交付首次突破3萬台。小米生態鏈的優勢也逐漸在汽車業務中體現,通過與智能家居等場景的聯動,為用户構建更加全面的智能生活體驗,這將成為小米汽車未來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可以想見,這些數字背后,不僅是頭部企業的 「增量狂歡」,更標誌着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邏輯的深層變革——從 「跑馬圈地搶份額」 到 「精耕細作拼價值」,這場轉型改寫的,遠不止市場格局。
新能源汽車已成我國汽車市場的主導力量
中汽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1至7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雙超820萬輛,市場滲透率進一步提升至45%。《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的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這一目標已提前超額完成。
據瞭解,銷售量躍升背后,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全鏈條的系統性突破。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佈局整車技術創新鏈,以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為「三橫」,構建關鍵零部件技術供給體系。
與此同時,多方合力之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不斷打開新空間,包括政策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跨界融合重構產業生態,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充換電網絡建設、智能路網設施建設等協調推進;深化開放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價值鏈。
「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我國汽車市場的主導力量,標誌着我國電動化轉型升級進入穩步發展階段。」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付炳鋒表示,技術快速迭代和成本優化,促進了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發展和市場化普及。
此外,智能化技術在新能源汽車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倉儲物流等各環節深度應用,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逐「新」提「智」的縮影。走進賽力斯超級工廠可以看到,1600多臺智能終端與3000多臺機器人協同運作,焊接、噴塗等生產環節自動化率實現100%。「採用AI視覺檢測技術,十幾秒鍾就能對單一零部件的幾十處卡口完成全部檢測,有效保障產品一致性和出廠品質。」賽力斯超級工廠相關負責人表示。
車企加速全球化佈局 海外市場成重要增長點
在全球汽車產業加速向智能化、電動化轉型的大背景下,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成為拉動行業增長的關鍵力量,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與廣闊的市場潛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出口 308.3 萬輛,同比增長 10.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表現格外突出,達到 106 萬輛,同比大幅增長 75.2%。這一數據充分彰顯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國際市場上日益提升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海」步伐明顯提速。廣汽集團、比亞迪、長安汽車和小鵬汽車等主流車企,紛紛在全球多地投建工廠,從單一的整車出口邁向「本地化生產+全球化服務」的新階段。這一趨勢不僅是銷量擴張的需要,更是應對貿易壁壘、降低運輸成本、貼近市場需求的重要舉措。
據廣汽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海外市場已成為公司銷量的重要增長點。廣汽在擴大出口的同時,積極推進本地化生產和生態出海,採取「小批量、快產出、一次規劃、分步實施、滾動發展」的模式,目前已完成中東、美洲、非洲、東南亞、東歐五大板塊佈局。
值得一提的是,強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也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提供了堅實保障。從電池、電機到電控系統,國內產業鏈各環節企業緊密協作,規模化效應日益凸顯。以磷酸鐵鋰電池為例,近年來其成本持續下降,使得搭載該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在國際市場上的性價比大幅提升,價格競爭力顯著增強。
有分析人士認為,基於上半年的良好表現,今年中國汽車出口突破 650 萬輛的目標有望實現,且新能源汽車佔比衝擊 40% 也具有較大可能性。隨着中國車企不斷加大在技術創新、海外本地化生產和銷售服務網絡建設等方面的投入,中國新能源汽車將在全球市場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推動全球汽車產業向綠色、智能方向加速變革。
消費升級引領新能源汽車進入 「價值競爭」 時代
在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的當下,「千人一面」 的汽車產品正在被市場淘汰。新能源汽車作為科技與出行的融合載體,逐漸成為消費者展現生活態度、價值主張的 「移動社交名片」,個性化需求由此迎來爆發式增長。
據瞭解,這種個性化需求體現在產品全維度的定製空間中。如今,不少車企推出 「雙色車身定製」「啞光車漆專屬方案」「輪轂樣式個性化選裝」 等服務,讓車輛從視覺上就與車主的個性標籤深度綁定。內飾的個性化定製更是成為車企競爭的 「主戰場」。消費者對內飾的需求已從 「材質達標」 升級為 「風格契合」,從顏色搭配、材質選擇到功能佈局,都希望體現個人品味。部分車企提供 「全色系內飾定製」,打破傳統黑、灰、米的侷限,引入莫蘭迪色系、漸變色等潮流元素。
這種個性化需求的背后,是消費者對 「自我價值表達」 的深層渴望。新能源汽車作為科技產品,其技術屬性天然具備可定製的基礎,而車企通過柔性生產、模塊化架構等技術創新,正將這種 「定製自由」 從高端市場下沉至主流消費羣體。當一輛車能精準映射車主的審美、習慣與價值觀,它便不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成為消費者個性的延伸與生活方式的縮影。
近期爆火的 「鴻蒙大飯店」 現象,更是將這種個性化需求從車輛本身延伸到了品牌服務體驗層面。全國600多家鴻蒙智行用户中心,其中 200 多個直接變身為深夜食堂。車主們不再僅僅爲了車輛保養維修而來,還能在下班后前往用户中心,享受一頓免費且極具地方特色的晚餐。呼和浩特的羊肉燒麥、上海的蟹粉小籠、重慶的紅油抄手等,各地用户中心依據當地特色,每天更換菜單。有車主甚至專門研究每周菜譜,安排自己前往用户中心的時間,就爲了品嚐心儀的美食。這種將汽車服務與特色餐飲結合的方式,滿足了消費者在享受車輛基礎服務之外,對個性化、獨特體驗的追求。
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的個性化與品質化升級,本質上是行業從 「增量競爭」 轉向 「存量競爭」 的必然結果。當市場從 「有沒有」 邁向 「好不好」,消費者的需求便成為推動行業進步的核心動力。
專家點評:
新能源汽車市場未來競爭
將更加激烈,也充滿無限可能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表示,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我國汽車市場主導力量,產銷量大增,提前超額完成發展目標。新能源汽車市場正朝着更智能、更全球、更個性、更高品質的方向發展,未來競爭將更加激烈,也充滿無限可能。
同時,王鵬也指出,要讓海外業務可持續發展並具備抗風險能力,車企必須在產品適配、夥伴甄選和售后網絡三方面形成合力。產品端要基於充分的市場調研調整性能、配置與設計;合作端需鎖定有資源和信譽的本地夥伴,並建立長期評估機制;售后端則要加密服務網點,配備專業人員和充足零部件,形成快速響應能力。在法規層面,則需要持續跟蹤目標市場的政策動向,建立風險預警與應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