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消費貸紛紛提額,最高至百萬元!消費者得警惕......

2025-08-20 16:38

「最高額度100萬元,年化利率3.2%起」。

近期,《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接到多個自稱銀行信貸工作人員的電話,聲稱可以提升消費貸額度,最高可達100萬元以上。

記者調查發現,在監管部門叫停消費貸利率內卷后,各大銀行轉而打起了額度牌。在金融提振消費的政策倡導下,數十萬元的消費貸隨處可見,有的銀行消費貸的可貸額度甚至超過百萬元。

這麼高的額度真的能貸到嗎?

大額消費貸有沒有潛在風險?

消費者該如何正確對待?

01

百萬消費貸頻現

「融e借」是中國工商銀行的個人信用貸款產品。記者8月18日在工行App上看到,目前該產品額度最高可達100萬元,最長期限7年。額度同樣達到百萬元的,還有中國農業銀行的「網捷貸」和中國建設銀行的「建易貸」。

百萬元消費貸漸成標配。 截圖自某銀行App

百萬元消費貸漸成標配。 截圖自某銀行App

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也不甘落后:

💳光大銀行推出最高額度150萬元的「白領E貸」,年化利率3.5%起,最長貸款期限5年。

💳平安銀行的「橙e貸」和興業銀行的「興閃貸」,額度也高達100萬元,年化利率3%起。

💳上海銀行推出最高100萬元的「家裝信義貸」,年化利率3.5%起,最長貸款期限5年。

💳因蘇超火出圈的江蘇銀行,不僅高調推出100萬元大額消費貸,還舉辦貸后抽蘋果手機等大獎活動。

記者注意到,去年5月某銀行推送的促銷短信中,消費貸的最高額度還只有30萬元,今年已經提升到了100萬元。

消費貸提額並非突然:

今年3月,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合理設置消費貸款額度、期限、利率。」

同月,金融監管總局發佈了《關於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將個人消費貸款自主支付的金額上限從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金額上限從20萬元提高至30萬元。同時明確,商業銀行用於個人消費的貸款期限由不超過5年延長至不超過7年。

隨后,各銀行聞風而動,一方面提升消費貸額度,另一方面延長還款期限。

北京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表示,大額消費貸是銀行為爭奪貸款市場份額,增強產品吸引力,滿足消費者多元化消費需求的一種手段。

02

額度與宣傳可能大相徑庭

在福建工作的大斌今年準備裝修購置多年的房子,由於去年將手頭的錢用於提前還房貸,手頭比較緊,於是想用銀行的大額消費貸來裝修。然而,在某銀行App提交申請材料后,銀行給出的貸款額度卻只有15萬元。在另一家宣稱最高可貸50萬元的銀行,大斌提交材料后,貸額度雖然提高到了18萬元,但利率卻要3.5%。

貸款中介馮經理告訴記者,消費貸是純信用貸款,銀行普遍風控較嚴,大額消費貸更是瞄準優質客羣。銀行審覈重點會放在徵信和負債方面,比如信用卡發卡機構不超過6家,單張額度使用率不超過80%;無當前逾期,歷史無連續3期或累計6次逾期記錄;徵信查詢方面,要求2個月內少於4次,6個月內少於8次等。 

記者調查發現,只有提交申請材料,系統纔會根據申請人的信用評分、收入水平、還款能力、工作單位、房貸情況等因素給出可貸額度,這個額度與宣傳的百萬額度可能大相徑庭。而且,很多銀行的大額消費貸瞄準的是新客,或者白名單優質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各銀行App在申請頁面均標明,該產品未與任何中介機構合作,不會收取額外中介費用。銀行人士提醒,千萬別相信中介可以幫助提額或者有利率優惠的宣傳。

03

抵制非必要透支

銀行力推大額消費貸,在刺激消費的同時也伴生了潛在風險。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多家金融機構因消費貸被挪用受到監管部門處罰。

2025年7月,因「貸后管理不盡職」「信貸資金被挪用」等六項違法違規行為,海爾消費金融被青島金融監管局罰款205萬元,相關責任人被問責。

去年10月,因違規發放個人消費貸款,興業銀行深圳分行被罰50萬元。

此外,浦發銀行宿遷分行、交行通化分行、農行三門峽分行等機構,也在去年因為個人消費貸款違規流入限制性領域收到罰單。

王鵬認為,大額消費貸不僅對金融機構的風控能力要求較高,也要求銀行提升貸后管理水平。

對於消費者來説:

大額消費貸產品可以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促進消費升級。但是,大量高額度的消費貸可能會導致居民債務水平過快上升,而長期限的貸款意味着消費者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總體還款成本會增加,尤其是「先息后本」的還款方式在后期需要一次性償還較大金額的本金,這很可能會加大違約風險

中國消費者協會也在今年7月發佈風險提示,消費應建立在自身穩定收入和實際可承受範圍基礎上。借貸前務必全面、客觀評估未來收入預期及持續還款能力,充分考慮潛在風險,避免因一時衝動或盲目攀比,進行超出自身經濟實力的消費,尤其要警惕大額網貸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聶國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