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行業觀察:裁員浪潮為什麼還在席捲生物醫藥?

2025-08-20 12:06

(來源:藥研網)

導語

News Today

今年的裁員潮在生物醫藥行業持續升溫,早已超出過去所謂的「2024年高峰」。

今年上半年,已有 130 家生物科技與製藥企業裁員,受影響員工達 13,470 人,同比增長 31%。這還不包括合同研發、製造、醫療器械等相關領域,雖只是行業一角,卻足以讓人感受到裁員潮的嚴峻。盤點 | 2025年上半年生物製藥行業裁員TOP5

步入2025下半年,形勢愈演愈烈。

01

巨頭裁員:優化與戰略調整並行

「家大業大」默沙東到 Moderna,再到 Genentech,裁員消息此起彼伏。尤其是默沙東,7月底宣佈將在未來幾年裁減約 6,000 名員工,佔全球總數的 8%,主要涉及行政、銷售和研發崗位,並將通過崗位重配和轉崗培訓,優化全球製造網絡,把更多資源投入核心管線和戰略增長業務。這輪「多年度優化計劃」標誌着其為應對 Keytruda 專利到期、應對未來 biosimilars衝擊所做出的成本緊縮行動。默沙東全球裁員6000人!

與此同時,CSL 同樣宣佈將裁減高達 15% 的員工,並關閉 22 家美國血漿中心,以簡化運營、聚焦核心藥物及增長項目,預計每年可節省 5–5.5 億美元;而位於舊金山的 Genentech 又在 7 月和即將到來的 9 月啟動新一波裁員,總裁撤崗位超過 200 個,而過去 18 個月內,該公司已累計裁掉 700 多個職位。

02

中小型biotech:融資與試驗失敗雙重承壓

更令人揪心的是,許多深具潛力的中小型 biotech 公司也因融資枯竭、藥物試驗失敗而陷入困境。比如,Sarepta 在其 DMD 基因療法 ELEVIDYS 出現與患者安全相關的不幸事件后,被迫裁員約 500 人,佔總人數的 36%,並計劃通過結構調整在 2026 年前節約約 4 億美元成本。Jasper Therapeutics 因藥物批次問題導致臨牀數據作廢,也裁掉近半數員工,以保證有限資金能夠集中投入核心項目。

根源不外乎:專利懸崖臨近、失敗的后期臨牀試驗、融資枯竭、運營結構重整等多重因素疊加,同時監管趨嚴、公共健康項目資金終止、審批更謹慎,使企業的「重組成本」與「維持試驗」的難度持續升高。

從觀察角度看,藥業裁員往往源於「pipeline 優先級調整」與運營效率優化;而生物科技公司則更加脆弱,受融資短缺和 IPO 冷淡市場影響尤甚。即便項目有潛力,一旦資金中斷,監管路徑不明,仍可能被迫砍掉。高級臨牀項目一旦未達關鍵終點,裁員幾乎不可避免,這既是財務調整,也是研發戰略的重新洗牌。

這背后,是一輪又一輪的「結構優化」。Moderna 今年 7 月宣佈裁撤約 800 人,目標是削減 10% 人力,應對 COVID-19 疫苗需求鋭減、RSV 疫苗銷售疲軟,加上更多公共健康審批趨嚴與項目資金終止,逼迫其砍人保穩。

不只產業前沿在裁員,整個行業「熱度」也在被大幅消弱。Fierce Biotech 報告顯示,截至 7 月底,共有 155 家公司已裁員或預計將裁員,涉及員工總數超2萬人。

03

創新與生存的兩難

當前生物醫藥領域正面臨艱難抉擇:一邊是不斷延后、失敗的臨牀試驗或專利到期帶來的收入壓力,另一邊是投資者信心退潮、融資渠道愈發狹窄。企業既要追逐創新,又必須謹慎管控成本,裁員不再只是「大廠」行為,中小 biotech 也不得不「壓縮呼吸」,集中精力維護核心項目。

如果資金回暖、監管明確、審批效率提升,行業或能暫時緩解陣痛。但目前看來,除非資本市場回溫或新的臨牀成功注入信心,否則這場結構性調整恐怕還會持續多年——畢竟,Pipeline 的優先級與現金流的存續,是企業生存的根本。

參考資料

1.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sarepta-finally-gets-some-good-news-a-patient-death-wasnt-its-dmd-drugs-fault-89880085

2.https://www.fiercebiotech.com/biotech/fierce-biotech-layoff-tracker-2025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