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激光通信產業化開始加速,國家級資本下場投資「極光星通」|硬氪首發

2025-08-20 10:54

作者 | 林晴晴

編輯 | 彭孝秋

硬氪獲悉,空間激光通信企業「極光星通」已完成A3輪融資,該輪融資由國開科技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國開科創」)主投,本輪資金將重點用於激光通信終端批量化產線擴建、低軌星座組網衞星研發及在軌技術驗證服務能力升級。

「極光星通」是硬氪持續關注的企業,其成立於2020年,是國內少數具備星載激光通信終端全鏈條自主技術能力的商業航天企業,專注於突破衞星互聯網星座的高通量數據傳輸瓶頸。「極光星通」核心產品為全自主研製的星載激光通信終端,覆蓋同軌/異軌組網、星地鏈路、低空組網等場景,形成面向高速數據骨干鏈路建設、大規模規模組網建設的JG-SPC-ZXJ(同軌)通信終端;面向多維度立體網絡建設的JG-SPC-2ZT(異軌)通信終端;以及面向低空通信建設的吊艙式通信終端。其終端支持100Mbps至400Gbps可調速率,誤碼率優於10⁻⁷,重量控制在8kg至15kg。其產品已應用於遙感衞星、低軌試驗星及國家部委專項星座任務。

當前全球低軌衞星產業進入加速階段,SpaceX、歐洲IRIS²、俄羅斯「球體」等星座計劃催生了對高速激光通信終端的迫切需求。傳統射頻通信受限於帶寬瓶頸和頻譜資源枯竭,難以支撐萬級衞星星座的數據傳輸需求。激光通信憑藉其高速率、免頻段申請、高抗干擾等優勢,正逐步替代傳統微波通信,成為衞星互聯網建設的核心技術方案。

國際競爭格局中,高端市場長期被歐美主導。美國SpaceX星鏈已部署超5000顆衞星並實現約100-200Gbps星間激光鏈路,歐洲EDRS系統實現日均50TB業務數據傳輸。國內企業面臨的核心痛點在於技術驗證壁壘,太空極端環境對終端可靠性、抗輻照能力及長時穩定建鏈提出嚴苛要求,缺乏在軌實測數據的廠商難以進入主流供應鏈。

基於此,「極光星通」試圖通過推進系統性在軌驗證來打破技術僵局。2024年升空的「極光星座01/02星」在軌期間完成14項極端環境測試,實測參數包括:5100公里超遠距穩定建鏈(持續1小時48分鍾,激光束穿越地球曲面與平流層);斷鏈后2.12秒自主重捕獲等。2025年技術迭代中,「光傳01/02試驗星」搭載的通信終端實現400Gbps在軌實時傳輸(跟蹤誤差<5微弧度),並於1150公里間距下維持116小時連續通信,以10Gbps速率完成近5天的星間數據傳輸。

此外,「極光星通」創始人吳少俊介紹,「極光星通」的技術架構圍繞三個核心模塊展開:精簡光學結構降低系統複雜度、光路實時自標校確保在軌指向精度、緊湊前置光路壓縮體積。實測數據顯示,其多光束共振成像技術可將光軸校正誤差控制在1微弧度內;抗多普勒調製解調技術有效抑制高速運動中的信號失真;自主開發的掃描跟蹤算法實現3微弧度動態跟蹤精度,較國際常見30微弧度指標提升十倍。

產業化進程方面,硬氪瞭解到,繼2024年搭載遙感四十三號衞星探索批產模式后,「極光星座」在軌驗證範圍已覆蓋260至5100公里星間距,累計建鏈超140次。目前,極光星通自動化產線年產能為200台套,未來目標擴產至800台套。其終端產品矩陣實現多軌道類型與複雜組網場景覆蓋,同軌組網終端(JG-SPC-ZXJ系列)重量壓縮至8kg以內,較國際同類減重40%;異軌終端(JG-SPC-2ZT系列)誤碼率優於10⁻⁷,可滿足低軌星座到深空探測的差異化需求。

團隊方面,「極光星通」創始人吳少俊為中科院博士,曾任載人航天工程主任設計師,主持過超2.8億元國家級航天信息系統項目;首席光通信專家薛江曾主導華為400G光模塊商業化;研發團隊70%成員擁有十年以上航天載荷研製經驗,參與過「墨子號」量子衞星、「天宮二號」等重大工程。

投資方觀點:

國開科創表示:空間激光通信是衞星互聯網產業鏈中技術壁壘最高、戰略價值最突出的環節之一。極光星通作為國內該領域的領軍企業,擁有「光、機、電、熱、軟、通」全棧自研的技術實力、清晰的產品路線圖以及在軌驗證的卓越性能。我們高度認可極光星通在空間激光領域的技術能力和發展,並相信其團隊的戰略眼光與執行力可持續推動衞星互聯網產業相關領域商業化及商業模式可持續發展。此次投資是國開金融貫徹「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精神的戰略落地。我們期待以極光星通作為科技創新主體,共同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未來產業建設貢獻力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