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0 10:31
最近,中餐圈颳起了一陣「機器人旋風」。
京東七鮮小廚、鍋圈、小菜園、老鄉雞這些連鎖品牌,都在瘋狂搶購炒菜機器人。
有人一次就砸 1 個億買 2000 台,還有品牌直接把機器人搬進了上百家門店,甚至喊出 「3 年萬店」 的擴張目標時,計劃採購的機器人數量高達幾萬台。
這炒菜機器人到底是啥「神器」?能讓餐企如此瘋狂?
有人説它是 「降本利器」,一臺能頂 2-3 個廚師,人力成本直降 40%;
也有人誇它是 「效率王者」,10 分鍾的菜 3 分鍾搞定,高峰時段還能不亂陣腳;
更有人看重它能讓百家門店炒出一個味,完美解決中餐標準化的老大難問題。
但也有人犯嘀咕:這機器炒的菜,能有大廚顛勺的鍋氣嗎?動輒幾萬塊的價格,中小餐廳能扛得住嗎?消費者真能接受這「沒有靈魂」 的機器菜?
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這火得發燙的炒菜機器人,看看它到底是餐企的 「救命稻草」,還是被高估的 「概念產物」。
今年京東旗下的「七鮮小廚」 的出現,讓炒菜機器人再度備受關注。
據悉,七鮮小廚引入的「美膳獅」 炒菜機器人,由橡鹿科技研發,完美復刻了大廚的烹飪手法,還提供炒菜機 + 菜譜程序 + 后廚智能管理系統的完美閉環模式,最高功率可達 3500W,能真實還原爆炒過程。
一人即可操作三臺設備,處理大量訂單,一道原本需要 10 分鍾的小炒黃牛肉僅需 3 分鍾即可完成。若是按照其 3 年內構建萬店的目標,其採購的炒菜機器人數量更是高達幾萬台。
除了京東在大面積採購、加碼炒菜機器人,準備打造「社區小炒」 的還有鍋圈。
根據界面報道,鍋圈通過投資熊貓大師,準備藉助炒菜機器人烹飪菜餚,解決家庭烹飪中 「不會做、做不好、做起來麻煩」 等難題,並開拓新門店項目店型 —— 鍋圈小炒,目前該門店還處於籌備階段,已計劃近期落地。
除了鍋圈和京東外,更早一些佈局的還有小菜園、老鄉雞、霸碗等中式快餐品牌。
根據小菜園今年年初發布的招股書顯示,小菜園自 2023 年就開始嘗試炒菜機器人,到今年其門店自研的炒菜機已開發到第三代,計劃用 1 億元採購 2000 台單價 5 萬元的炒菜機器人。
小菜園在招股書中稱,炒菜機器人 「操作調味精準、菜品口感穩定」。
關於炒菜機器人,小菜園是寄予厚望的,如 2024 年小菜園董事會祕書余明珠就曾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炒菜機器人能發揮它的功能最大化,后廚是可以減少人員佔比的,目前還需要更多時間來觀察。」
老鄉雞更是將其一半以上線下門店進行自動化武裝。例如,老鄉雞招股書透露,截至 4 月,其有 388 家餐廳採用自動設備,涉及智能炒菜機器人、智能蒸櫃、智能雞湯爐等,更是表示將上市募集的資金一部分計劃用於採購 3000 台炒菜機器人。
而霸碗早在 2016 年就開始自研炒菜機器人,歷經多年,炒菜機器人完成三次迭代,目前已升至第三代,為單軸雙支撐、原地旋轉出菜,無需人工輔助。截至 2024 年末,霸碗全國門店超過 500 家,均配有炒菜機器人。
在上述品牌的加碼下,越來越多餐企開始加入到炒菜機器人的「搶購浪潮」 中。農耕記、金鼎軒、米村拌飯等快餐品牌也不同程度用上了炒菜機器人。
香天下火鍋在國內一些門店將炒飯工作 「外包」 給了機器人,海底撈幾年前就有 70 多家門店用上了自動配鍋機。
隨着餐企需求量的猛增,頭部炒菜機器人的諮詢量和銷量也相繼暴漲。奧維雲網監測顯示,2024 年中國烹飪機器人線上市場銷售額達 2.9 億元,銷量約 14 萬台,同比大幅增長 54.4%。
還有佛山飪芯機器人有限公司 2024 年的訂單量為 3000 多臺,預計 2025 年炒菜機器人的訂單將新增近萬台。
而科沃斯旗下的炒菜機器人品牌添可,2025 年上半年已賣出約 1000 臺商用炒菜機器人,合作商家達到 200 多個,上半年銷量已是 2024 年全年的兩倍多。
要搞明白餐企為何加碼炒菜機器人,我們就得先弄清楚何為炒菜機器人,以及它具備哪些特定功效,如此,在探討餐企今年大力加碼炒菜機器人採購的原因時,才能更清晰地理解背后的邏輯。
那何為炒菜機器人呢?所謂炒菜機器人,本質上是將廚師烹飪工藝中的自動翻炒、調味、控温等整個過程,轉化為機器能夠識別、解讀的語言,進而利用機械設備、自動控制、計算機等現代技術,模擬、完成甚至自動完成烤、炸、蒸、烹等烹飪技巧,以及運用廚師所掌握的大量烹飪知識和方法。
炒菜機器人的發展歷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90 年代前后,也有説最早能追溯到本世紀初。
其應用方面,世界第一臺會做中國菜的機器人由繁星科技在 2005 年成功研發出來;
到了 2017 年,炒菜機器人開始進入技術迭代階段,AI 加炒菜機器人應運而生;
尤其到了 2022 年,更是提出了 AI 技術提升炒菜機器人無感服務人的理念;截止到 2025 年,炒菜機器人才進入規模化階段。
目前中國智能炒菜機的市場規模,已經從 2020 年的 15.5 億元,增至 2022 年的 38.7 億元,更有人預測未來炒菜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大關。
經過多年的研發,炒菜機器人已經具備了不少核心功能。
一是全自動的烹飪過程,從頭料到出鍋僅需 2-4 分鍾,遠超人工,只需簡單設置,便可自動化完成烹飪過程。
二是多功能烹飪,無論是炒、煮、蒸、煲,商業機器人都可以應用。
三是精準控温,因為炒菜機器人搭載了 AI 控温算法,能夠 1:1 復刻大廚的火候配方與手法,能在 15 秒內將鍋温升至 300°,並實現温度的精準控制。
四是標準化,通過預設程序裝置,將所有菜譜提前輸入給炒菜機器人,讓它們按照程序方法烹飪出一致的菜品。
五是一鍵烹飪,炒菜機器人已經覆蓋了八大菜系的經典菜品,所有系統都可以調用雲菜譜,實現一鍵自動烹飪、標準化出餐,通過雲端管理實現了百城千店同步更新菜譜。
在這些功能的加持下,針對具體場景,炒菜機器人也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家用炒菜機器人,另一種是商用炒菜機器人。所謂家用,就是面對家庭用户,用於日常便捷烹飪,解決人們做飯需求。
研發出的這種家用炒菜機器人支持手機 APP 遠程控制,可以提前設置好菜譜、預約烹飪時間,比如上班族下班前設定好晚餐,回家就能直接吃熱菜。
這種機器人往往體積更小,更接近於普通的電飯煲,可放置在家庭的櫥櫃中,而且部分還自帶清洗功能,用完可以直接衝一下。其功能除了炒菜之外,還可以燉湯、煮湯、烘焙。
目前,家用炒菜機器人並未在 C 端市場掀起太大水花,市場上備受關注的還是商用機器人。商用機器人專為餐廳、快餐廳、中央廚房等商業場景設計,用於批量快速出餐,滿足高頻烹飪需求。
目前商用機器人分為幾種:敞開式智能炒菜機器人、封閉式智能炒菜機器人、滾筒式炒菜機器人以及托盤式炒菜機器人。
其中滾筒式炒菜機器人容量大,節能效果好,一人可以操作三臺,適合做團餐和大鍋飯;
封閉式炒菜機器人能有效避免異物進入油鍋等問題,減少后廚環境污染,且聲音較小;
敞開式智能炒菜機器人鍋底底部採用行星式翻炒,受熱更均勻,鍋體耐受温度可達 400°C,能快速實現高温爆炒;
至於托盤式炒菜機器人,可以直接用於料理包製作,或者一些配好的淨菜製作。
最近,中餐連鎖行業掀起一股「機器人風暴」,眾多商家紛紛大批量搶購炒菜機器人,這一現象着實讓人好奇。炒菜機器人究竟是何方神聖,又有何能耐,竟讓中餐連鎖企業如此為之瘋狂?
1、首先,大幅削減人工成本,直擊廚師招工難題。
對於一些規模較大且採用連鎖模式的餐企來説,最大的痛點之一就是人力成本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力成本高昂。如四川熊喵大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向《21CBH》記者透露,他的餐飲生意規模鼎盛之時,需要管理 600 多名廚師 。僅廚師團隊這一項,一個月發放工資就高達八九百萬元。
二是招工難度大。人力社保局數據表明,廚師已連續三年位列全國最缺工職業,外賣員羣體平均年齡 25 歲,而廚師羣體平均年齡達 45 歲.
三是人才流失嚴重。當下,許多核心廚師、技術骨干爲了獲得更好的晉升機會、更高的職位,開始頻繁更換工作,這使得廚師的離職率進一步攀升。
而炒菜機器人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炒菜機器人可以替代廚師的部分工作,一人能夠操作多臺炒菜機器人。
操作人員根據智能菜譜,可自動投料、自動翻炒,同時還能自動將配好的食材倒入鍋中。這樣一來,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
例如,香天下餐飲董事長朱全提到,一臺炒菜機器人能節省 2 - 3 名人工 ;湘味快餐「霸碗」每家門店配備 3 台炒菜機后,員工僅需1名。
更有業內人士表示,投入炒菜機器人后,門店人力成本大幅縮減 40%,出餐效率從以前的 5 - 10 分鍾縮短至 2 - 3 分鍾。
2、其次,全力緩解高峰重壓,強勢打破中餐「現炒」 模式 「煙火低效」 的困局。
在傳統的中餐餐飲場景里,尤其是高峰時段,常常面臨一個顯著問題,即「煙火低效」 矛盾突出。
所謂 「煙火低效」,指的是廚師需要在高温油鍋的明火臺前,依靠手工操作完成配料、翻炒、調味等步驟。每道菜的炒制時間相當長,大概在十分鍾左右。特別是當門店客流激增時,廚師就會陷入訂單堆積、手忙腳亂、出品延迟的惡性循環。
這會導致菜品方面,顧客等待時長大幅增加,出品甚至可能慢至 20 分鍾以上 。另外,在高峰期,廚師處於高度緊張工作狀態,很容易因疲勞而出現失誤,比如鹽放多了、火候過頭等,這會影響菜品品質,進而對門店口碑產生不良影響。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傳統現場烹飪模式存在三大侷限性。
其一,人工依賴性強。中餐極為講究鍋氣和火候的精準掌握,嚴重依賴廚師的個人經驗與手法,難以通過簡單培訓實現快速複製,所以對人工的依賴程度很高。
其二,操作流程複雜。從備菜、切片,再到翻炒、調味,需要多個步驟協同配合。而且在高峰期,廚師需要處理大量菜單,注意力嚴重分散,這使得整個操作流程變得更為繁雜。
其三,環境限制效率。現場烹飪依靠明火灶台加熱,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加熱速度慢,油煙大,並且單灶台同一時間只能處理一種菜品,受到物理空間和能量的限制,效率較為低下。
為解決這些問題,很多餐企希望藉助炒菜機器人重構烹飪流程,通過標準化、自動化技術突破傳統限制。
一炒菜機器人內置智能系統,能預設每道菜的最佳火候、翻炒頻率和時間,將每道菜的製作時間壓縮至固定的 2 - 3 分鍾,實現精準控温。
二,通過機械臂自動完成投料、翻炒、出鍋的全過程,避免了人工導致的放料誤差和翻炒不均等情況,達成流水式操作。
三單機可同時處理兩到三種不同菜品,效率相當於 2 - 3 個廚師,實現了多灶協同作用。
通過上述優勢的疊加,炒菜機器人有效解決了「煙火低效」 的困境。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炒菜機器人不再只是科學暢想,而是越發被餐企寄予厚望,有望打破 「煙火低效」 的困局 。
3、最后,炒菜機器人正成為加速行業規模化與連鎖化的關鍵 "引擎"。
如京東準備通過現炒機器人 + 社區現炒模式,投入十億資金,劍指萬家門店;而小菜園爲了加速擴張,更是投資一億購買機器人,為規模增長打地基等。炒菜機器人之所以能成為加速行業規模化與連鎖化的關鍵 "引擎",原因如下:
一是新店開業效率提升。小菜園在招股書中表示,使用機器人后新店盈利周期從 12 個月壓縮至 8 個月。
二是標準複製能力增強。芯廚師 AI 炒菜機器人顯著提升人效,一名操作員可同時管理 3-4 台設備,人力成本降低 58%;通過模塊化設計將后廚面積壓縮至 0.67㎡,大幅降低門店選址對后廚空間的要求。
三是機器人將成為連鎖品牌擴張的核心工具,同時驅動中央廚房、預製菜包、冷鏈物流與智能終端的高效整合。
四是通過精準控制温度、時間、調料配比,將大師級配方轉化為穩定程序,搭配雲端菜譜管理系統實現跨門店標準化複製,確保口味一致性,有效實現 "千店一味"。
五是配備智能菜譜系統,支持一鍵調用標準化菜譜,減少對廚師的依賴;同時通過中央廚房集中採購食材,降低採購成本。
而上述優勢剛好打破了傳統模式的結構性侷限:
首先,中餐烹飪講究 "鍋氣" 與手工技藝,需依賴廚師長期經驗積累,無法通過簡單複製實現規模化;
其次,傳統設備無法精準控制火候、時間、調料用量,且缺乏智能化調度能力,導致烹飪效率低下;
最后,食材預處理、菜譜研發與門店需求脱節。
從目前來看,很多人對炒菜機器人還是比較看好的。
一方面,其市場規模在持續增長。行業研究機構指出,預計到 2030 年,智能烹飪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 120 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17.35%。
另一方面,政策也在大力鼓勵和推動智能機器人發展。例如,在北京、深圳等地,對智能餐飲設備給予 15%-20% 的購置補貼,中央財政還設立了 50 億元專項資金支持相關技術研發。
整體而言,智能機器人,尤其是烹飪炒菜機器人,發展前景良好,市場對其寄予厚望。
然而,炒菜機器人若想真正走進廚房,實現普及化,仍面臨諸多難題。
1、首先,對於中小型企業而言,投資炒菜機器人的初始成本過高成為一大障礙。
當下,真正採購炒菜機器人的大多是擁有百家甚至千家規模的門店,且多為中式炒菜館,很少有中小型企業涉足。究其原因,在於採購成本居高不下。
據瞭解,市場上炒菜機器人單價在 3-5 萬元不等,部分企業的炒菜機器人售價更是高達 12 萬元。以小菜園為例,花費 1 億元僅購置了 3000 台炒菜機器人,單價達 5 萬元。
除採購成本外,雖然從長期看炒菜機器人能夠降低成本,但其回款周期較長。設備投入回收一般需要 1 年到 1 年半以上,這給許多中小企業帶來了現金流壓力。
為解決這一問題,市場上出現了租賃模式。目前,一臺售價 3.6 萬元的炒菜機器人,市場月租大約在 2500 元。如今,不少外賣店和堂食店已開始青睞這種租賃模式。
2、其次,炒菜機器人還要面對技術適配度方面的嚴峻挑戰。
當下的炒菜機器人追求的是「千店一味」 這種相對統一的模式來進行適配,但這種 「一刀切」 的方式很難滿足現實中多樣化的需求。
在烹飪模擬方面,儘管炒菜機器人嘗試模擬中餐極為看重的鍋氣,甚至努力模仿顛鍋動作,然而在食材受熱均勻程度以及力道控制上,與經驗老到的頂尖廚師相比,仍存在顯著差距。
從菜品多樣性來講,中式菜品講究「一菜一格」,廚師精湛的顛勺技巧以及對火候的精妙把控,能讓一道菜衍生出千變萬化的風味。但炒菜機器人受限於程序設定,明顯不具備如此靈活多變的創造能力。
在場景適應層面,炒菜機器人對於快餐、簡餐這類標準化程度較高的品類能夠較好應對。然而,一旦涉及那些依然依賴複雜烹飪技巧或者需要個性調味的精品菜、招牌菜,它就顯得力不從心。
至於食材處理環節,面對不同食材,炒菜機器人在形態識別以及預處理上,目前還難以自動完成,仍需依賴人工操作。複雜的切配工序以及特殊的食材處理要求,嚴重限制了炒菜機器人實現全流程自動化。
由此可見,就具體使用場景、菜品複雜程度以及烹飪複雜程度而言,炒菜機器人與實際需求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尚無法完全取代人工。
它現階段僅能承擔廚師工作中那些簡單、機械、重複的部分,像負責研發新菜品的廚師,其重要性依然無可替代。正因如此,不少業內人士指出,未來研發型廚師的身價很可能持續上漲。
3、最后,消費者對炒菜機器人的認知和接受度,也是中小企業和餐企要面臨的另一大挑戰。
這些年,隨着消費者對知情權和確定性的心理需求不斷提升,他們原本已不再滿足於規模化生產帶來的價格優勢。
而且很多消費者對傳統烹飪有着深厚情感,普遍認為機器炒制的菜品缺乏手工炒制的靈魂。
數據調研顯示,35 歲以上的羣體對機器人炒菜的抵觸情緒高達 42%,認為其缺乏煙火氣。還有部分餐廳引進機器人后,比如杭州某食堂,雖然效率提高了,但很多老員工還是選擇去傳統窗口排隊。
所以,仍有一部分消費者對機器炒菜的概念模糊,對其味道存在較大偏見和負面認知,覺得機器炒的菜不如人工炒的美味。
這種負面認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消費者認為機器炒菜缺少傳統烹飪的鍋氣和廚師的匠心,就像流水線產品,沒有靈魂;
二是部分消費者覺得設備實際功能與宣傳存在差距,比如備菜仍需手動完成,並未真正解放人力;
三是高端機型價格較貴但功能有限,部分消費者認為性價比低。
為解決這些問題,市場衍生出了三種解決方案:
有的推出「機器 + 員工」 的組合模式,比如機器完成標準化烹飪,人工補充個性化調味和擺盤,平衡效率與情感需求;
有的開設線下體驗店並進行直播,展示設備運作過程,直觀呈現技術的可靠性;
還有的則注重保留廚師的部分人工操作環節,滿足消費者對傳統烹飪的情感需求。
即便如此,人們對烹飪的情感聯結和心理認知,仍需要時間來逐步轉變。
炒菜機器人成中餐連鎖「新寵」,京東、鍋圈、小菜園等品牌批量採購,2024 年市場銷量同比大增 54.4%。
其通過全自動烹飪、精準控温、標準化出餐等功能,解決人力成本高、招工難、效率低等痛點,助力企業規模化擴張。
但普及仍存阻礙:中小型餐企面臨初始成本高、回款周期長的壓力;技術上,在菜品多樣性、複雜烹飪及全流程自動化方面有侷限;消費者認知上,35 歲以上羣體 42% 有抵觸情緒,認為缺煙火氣和匠心。
未來或呈現「機器 + 人工」 模式,機器負責標準化操作,廚師專注研發調味。
行業智能化轉型已加速,但其最終走向仍需時間檢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餐飲O2O」,作者:專注餐飲業創新的餐飲O2O,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