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0 10:16
短視頻浪潮席捲之下,遊戲直播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度洗牌。用户注意力被碎片化內容不斷切割,傳統依賴打賞和頭部主播的運營模式遭遇嚴峻挑戰。面對市場環境的劇變,各個傳統直播平臺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經營情況,並進行鍼對性調整。
告別單一的流量思維,鬥魚近年來積極尋求突破,其戰略重心已顯著轉向多元化生態構建與創新業務探索。從深耕遊戲衍生服務、拓展語音社交等互動場景,到強化合規運營與用户體驗,平臺正努力擺脫舊有路徑依賴,試圖在激烈的內容紅海中開闢新的增長曲線。這場轉型不僅是業務的調整,更是對平臺核心競爭力和長期價值的重塑。
在行業格局持續演變的關鍵節點,外界密切關注着先行者們每一步的探索成效。值此背景下,鬥魚於近日正式發佈了其2025年第二季度的財務報告。這份在轉型深水期交出的答卷,無疑將為市場觀察其戰略落地進展與未來發展方向提供重要的窗口。
一、戰略轉型初見成效,業績迎來關鍵拐點
整體來看,鬥魚2025年第二季度業績釋放出明確的企穩回升信號:在收入實現穩步增長的同時,盈利能力大幅增強,轉型成效獲得進一步顯現。
財報顯示,二季度,鬥魚總營收達到10.54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實現同比、環比雙增長;毛利潤同比大幅攀升68.5%至1.42億元,對應毛利率同比大幅提升5.3個百分點至13.5%。
在維持營收穩健增長的同時,鬥魚在盈利方面的表現更令人側目。本季度鬥魚實現淨利潤3783萬元,調整后淨利潤為2528萬元,成功實現單季度扭虧為盈。這一利潤轉正並非偶然,背后是成本效率戰略的系統性落地——通過精細化內容採購與運營提效,鬥魚在控制成本的同時撬動了毛利潤率的躍升。
就成本而言,財報顯示,2025年二季度,鬥魚經營成本約為9.12億元。其中,收入和內容成本為7.27億元,同比下降9.5%;帶寬成本為4860萬元,同比降低39%。
另外在費用方面,2025年二季度,鬥魚的銷售及市場費用為6160萬元,同比減少20%;研發費用2760萬元,同比下降44.9%。各項支出大幅度縮減,實質是給鬥魚的整體經營減重、減負,效果明顯。
儘管鬥魚在花錢方面看起來「精打細算」,但並未影響到平臺的運營質量。
用戶數據方面,第二季度鬥魚移動端月活躍用户(MAU)達到3640萬。與此同時,平臺付費用户數穩定在280萬,用户付費質量顯著提升,平均ARPPU達到255元。該數據也表明,鬥魚正從「規模優先」轉向「質量優先」,其分層運營策略聚焦高價值用户羣體,有效提升了付費密度與留存率。
二、多元化業務佈局深化,創新引擎釋放增長動能
深入來看,鬥魚本季盈利回正絕非降本的單線作戰,鬥魚創新業務、廣告及其他收入的表現也不容忽視。
報告期內,鬥魚該項業務收入達到4.76億元,同比激增96.8%,環比增長24.5%。與此同時,該項業務佔總營收比重也從去年同期的23.4%躍升至45.2%,標誌着鬥魚收入多元化取得關鍵突破。
據瞭解,該項業務已經連續十個季度保持同比增長,不僅成為本季盈利的核心推手,更表明了其遊戲會員、互動玩法等業務已脱離試錯階段,平臺商業模型從「打賞依賴」向「生態型收入」轉型的成功。亮眼成績的背后,源於鬥魚在平臺內容側的紮實佈局,以及對創新業務的精細化運營。
首先,賽事內容矩陣的擴容進一步夯實了用户基本盤。
鬥魚在二季度同步強化官方賽事與自制賽事雙線佈局:一方面覆蓋王者榮耀KPL夏季賽、穿越火線CFPL夏季賽等頭部版權賽事,滿足硬核玩家需求;另一方面推出《雲頂之弈雙人師徒接力賽》等獨創賽事,通過「師徒協作+跨區主播聯動+積分賽制革新」提升觀賞性與用户黏性。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英雄聯盟LPL賽事在7月19日的迴歸,以及十月全球總決賽的排播計劃,為主流電競受眾提供了延續性體驗。
這些舉措不僅降低了對單一賽事版權的依賴,更通過差異化內容建立競爭壁壘。這不僅穩住了傳統直播業務的流量基本盤,亦使其在發展遊戲內容營銷、遊戲相關服務等方面形成獨特優勢,更具市場競爭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二季度鬥魚持續深化與遊戲廠商合作,拓展道具售賣、遊戲廣告和分發服務等業務,促進平臺的收入多元化。
在道具售賣上,鬥魚創新引入限時折扣、聯名周邊及PGC節目深度植入等玩法,構建了「內容+消費」的閉環場景。以暑期上線的「海島之旅」和平精英主題營銷活動為例,通過落地三亞打造「户外娛樂+遊戲直播」沉浸式場景,聯動限定皮膚返場與主播互動,鬥魚顯著拉昇了用户參與時長與消費意願。
道具售賣收入也會為主播帶來新的收入來源,主播也不必過分依賴打賞,這也有效地促進主播生態的良性發展。而依託強大的內容整合能力,鬥魚還通過此類活動為遊戲廠商提供了精準營銷渠道,滿足廠商精準分發需求,也為鬥魚創造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實現了平臺、主播、遊戲廠商、用户的多方共贏。
此外,鬥魚的語音社交業務也成為創新業務的重要增量。二季度,鬥魚該項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0.8%至2.96億元,平均月活躍用户46.3萬,平均月付費用户達到8.1萬,側面印證了平臺在流量分發與產品迭代上的效率優化。
遊戲會員與語音業務雖分屬不同場景,但共同服務於「玩法-社交-消費」三角模型。前者激活遊戲內消費需求,后者強化用户社交黏性,最終形成生態內循環。這種以電競基因為圓心、向外輻射多元服務的模式,正在成為驅動生態正向循環的基礎設施,使鬥魚在直播紅海競爭中開闢出新增長極。
三、構築可持續發展根基,長期價值錨點清晰
結合市場趨勢來看,鬥魚的戰略轉型成果已為其把握遊戲產業復甦紅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2025年1-6月中國遊戲產業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我國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1680億元,同比增長14.08%,用户規模增至6.79億,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版號審批進一步回暖。2025年1-7月國產遊戲版號發放達884款,其中67款為端遊/多端產品,7月單月審批10款(含9款跨端遊戲)。
這不僅為鬥魚提供了豐富內容彈藥,更為其提供了增加其廣告和多元化業務收入的新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在政策趨嚴與存量競爭的雙重壓力下,遊戲行業已經進入「精耕細作」階段,廠商營銷需求發生本質變化,從追求短期曝光轉向長期用户運營,從粗放投放轉向精準轉化,這也就對內容營銷有了更多的需求。
而從前文中也可以看到,鬥魚能夠深度整合平臺主播資源與遊戲特性,定製化開發營銷內容,並能夠將活動流量轉化為可持續運營的私域陣地,最終實現長尾生態建設,從而形成了針對遊戲營銷的全周期賦能。
這種基於垂直領域深度運營形成的護城河,使其在遊戲內容生態中保持着難以替代的平臺價值,為鬥魚創新業務的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
此外,隨着國內直播行業步入存量競爭階段,政策合規與商業模式可持續性成為決定平臺長期價值的關鍵因素。
鬥魚通過主動優化內容生態、強化合規管控,展現出對監管導向的精準把握。其持續開展的「清朗行動」和賬號治理機制,不僅降低了政策風險,更建立起用户、內容與商業轉化的健康循環系統。
此類舉措雖短期可能影響部分流量,卻顯著降低了政策風險,為業務可持續性奠定基礎。尤其在國家持續推進網絡空間治理的宏觀環境下,這種合規先行的戰略取向,使平臺在行業調整期中獲得了相對競爭優勢,為創新業務的持續探索爭取了寶貴的政策容錯空間。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行業整體面臨轉型壓力的背景下,鬥魚本季度所實現的扭虧為盈,不僅是財務層面的階段性成果,更標誌着其戰略轉向已初見成效。從依賴打賞到構建多元收入生態,從追求用户規模到深耕付費質量,平臺的發展邏輯正從「流量優先」轉向「價值優先」。
這份財報清晰地傳遞出一個信號:通過精細化運營控制成本,藉助遊戲衍生服務、語音社交等創新業務打開增長空間,同時堅守合規底線、重塑內容生態,鬥魚正在探索一條更具韌性的發展路徑。其轉型實踐表明,直播平臺的核心競爭力,正從過去的主播資源和流量優勢,逐漸轉向生態構建能力、運營效率及與遊戲產業深度融合的服務能力。
展望未來,伴隨遊戲市場的逐步回暖及用户需求的持續演化,真正具備健康商業模式、可持續運營能力和內容創新活力的平臺,將有望在下一輪行業競爭中佔據先機。鬥魚的這份「成績單」,既是對自身轉型的一次有力驗證,也為整個遊戲直播行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值得觀察的實踐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