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0 10:01
近年來,一種「小圓片」持續在市場中走紅。
動態血糖儀,正在從醫院走出,走向大眾消費平臺、社交平臺。
動態血糖儀先是被「焦慮「的年輕人當做健康監控管理工具與健身減重設備而在社交媒體中廣泛傳播,隨后逐步被臨牀和基層醫療納入慢病管理工具。
但真正的剛需,還是在廣泛的老年人中。
2025年6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發佈了最新版糖尿病流行的「中國圖譜」:2023年全國糖尿病患者數量已達2.33億,佔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我國40歲以上人羣中,糖尿病患病率高達18.7%,幾乎每5箇中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
因而,老年人對連續、實時、可報警的血糖監測存在強烈且剛性的臨牀需求。低血糖對於年輕人來説,或許只是一次跌倒,對於老年人來説,卻可能是致命的風險。
一個原本為醫療場景設計的儀器,是如何在老年人的剛性需求與年輕人的健康焦慮中,被買成一個"超級單品"的?
動態血糖儀首先是在年輕人中實現破圈的。
如今在健身圈與職場年輕人中風靡的動態血糖儀,比起「醫療器械」,更像是「時尚單品」,他們大部分並非糖尿病患者,甚至也不處於「糖前期」,但就是這樣一羣非目標客户,他們將動態血糖儀視作一種「掌控身體」的工具。
動態血糖儀也稱持續葡萄糖監測(CGM),是一種可以持續監測人體血糖變化的設備,硬件部分由傳感器、發射器和接收器組成,傳感器多以橢圓形的貼片形狀呈現。
傳統的血糖儀測只能提供某一個時間點的血糖值,而動態血糖儀測通過測量組織間液葡萄糖濃度,能夠為使用者提供連續的血糖信息。
目前的動態血糖儀的可使用周期普遍為14天/28天,大部分為每5分鍾監測一次血糖數值,部分產品為每3分鍾監測一次。
31歲的陳女士佩戴動態血糖儀就是爲了可以隨時關注血糖變化,以實現減肥瘦身的目的。「每過一分鍾就要打開手機看下,如果數值和我身體的感受相符,我會感到興奮,好像能夠和自己的身體對話了。」陳女士還表示,「對我來説它就像個緊箍咒,戴上就是自律和健康。」
在小紅書這樣女性用户佔多數的社交平臺,分享動態血糖儀控糖、減肥經歷的內容比比皆是。
圖源:小紅書
當然,也有很多年輕人在使用動態血糖儀的過程中開始走向極端,將其視作一種「儀式」。
一邊吃飯一邊看APP上的血糖數值;兩頓飯之間堅持不吃任何東西;「我每天像對待考試一樣對待我的血糖數值,一天的數值保持在合理範圍,就很愉快,一有異常,心情就一落千丈。今天達標了,明天也要追求達標。」
一方面,對於血糖的數值的重視,使得一些年輕人像機器人般,刻意的維持着血糖的平穩,如桎梏,似牢籠;而另一方面,保持血糖平穩,時時刻刻能夠掌控身體的激勵,又超過了維持這樣生活的壓力,令人無法脱離。
在此環境下,國際頭部品牌的雅培和德康,瞄準年輕人或非糖尿病患者的消費市場,單獨推出了面向普通消費者的非處方血糖監測產品,進一步擴大了動態血糖儀在大眾市場的影響力。
相較於年輕人將其用於健身減肥等健康管理需求,老年人使用動態血糖儀則屬於慢病管理的剛性需求。
根據2020年《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60歲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與標準指尖血糖監測(BGM)相比,使用 CGM 可顯著減少低血糖發生(以血糖 <70 mg/dL 的時間百分比衡量),同時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和依從性。
動態血糖儀被證實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慢病管理具有正向作用。
2024年年末,國內相關領域專家聯合發佈《持續葡萄糖監測臨牀應用專家共識2024》。針對臨牀醫生使用CGM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給出專家建議,有助於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水平的全方位提升。
圖源:國際糖尿病公眾號
該份專家共識在動態血糖儀的使用人羣上,給出了明確的建議。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強化胰島素治療、更換胰島素時、頻發低血糖及低血糖風險極高者、年老體弱或年齡大於65歲使用基礎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手術期或危重症患者、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
同時,這份共識還為臨牀在門診與住院場景使用動態血糖儀提供了操作建議。
對老年人來説,動態血糖儀的首要價值必然不是減肥或打卡,而是減少低血糖、減少急診、跌倒風險、幫助醫生在複雜合併症背景下精準調整藥物,以實現長期的慢病管理。
擺脫持續的扎針,是使用動態血糖儀最為直接的好處。每年糖尿病患者都要經歷無數次的針刺,不僅是注射胰島素,還有每天頻繁的指尖血糖檢測。以指尖採血的方式,每天進行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睡前血糖的檢測,一天要針刺4次,一年就是1460次。
頻繁而持續的肉體疼痛,進一步加大了患者對於控糖的抵抗心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發現,長期頻繁採血會導致23%的患者出現指端神經損傷。此外,美國糖尿病協會的一項調查也顯示,患者對採血的抗拒心理是導致31%的控糖失敗案例的重要原因。
動態血糖儀能夠做到24小時持續監測,保證了數據的完整性與連續性,讓醫生能夠看到完整的血糖波動模式,包括餐后血糖高峰、夜間低血糖風險等關鍵信息,進一步幫助醫生更精準地調整用藥方案,而基於連續數據的胰島素劑量調整,也讓控糖效果更加精準。
並且,動態血糖儀還具備血糖異常報警功能,不少老年糖尿病患者還合併心腦血管病、認知下降,跌倒和骨折的風險高,血糖異常引起的低血糖不僅影響血糖指標,還會直接導致老人跌倒、昏迷,動態血糖儀能提供「預警」並減少低血糖暴露時間。
「隨着便攜式血糖監測的普及,使得餐前、餐后、睡前等時間的血糖監測變得十分可及,這能更加惠及糖尿病患者並幫助指導臨牀工作、調整治療方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陳莉明教授説道。
面對着年輕羣體與老年羣體的雙重需求,動態血糖儀市場呈現出爆發的趨勢。
根據 Knowledge Sourcing Intelligence 數據,中國動態血糖儀市場規模預計從 2022 年的約 3.81 億美元增長到 2029 年的約 15.60 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約為 22.3%。
而另一研究則持有不同看法,Mordor Intelligence 認為,2025 年中國動態血糖儀市場規模將達到8.07億美元,預計2023年會增長至18.12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7.6%。而國內的灼識諮詢則認為,2020年至2030年動態血糖儀的年複合增長率為23.3%。
圖源:微泰醫療招股書
具體的數據上,不同的研究機構或許存在偏差,但其都對國內的動態血糖儀市場相當樂觀,預估動態血糖儀市場規模將會以20%左右的增速持續增長。
國內市場迅速增長,但與更為廣泛而真實的需求相背的是,推動動態血糖儀走向大眾認知的不全是醫療渠道,甚至不是醫療用途。
大量的健身博主、營養博主、生活博主、甚至是普通的體驗博主,在小紅書、抖音、微博分享的14天控糖代謝實驗,激發了巨量話題與購買興趣。
社交平臺上關於動態血糖儀的體驗帖、控糖教程與「人生實驗」類內容成為拉動消費認知的關鍵節點。
血糖儀,這樣一種純粹的醫療用品,在年輕人的「體驗」之下,被解構成爲了一件可以被討論、可以被模仿的大眾消費品。
這樣的快速破圈實際上為動態血糖儀在老年患者中推廣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是信息流通加快,大量的子女、朋友圈、社交媒體的傳播與討論,會促使糖尿病患者家庭主動詢問醫生;
另一方面,大量用户生產的UCG內容,降低了老年人對於新產品的陌生感,降低抗拒心理。
同時,市場需求分化催生「雙軌市場」:一端是含專業服務如醫生/營養師諮詢服務的訂閲模式,一端是醫療自購復購模式,共同推動市場容量擴張。
並且,由於動態血氧儀的破圈,孝心消費也在加快動態血糖儀的快速普及。因為不用扎針沒有痛苦,即便是沒有糖尿病的家庭,也會嘗試購買給老人預防性使用。
在廣泛的市場需求下,動態血糖儀的市場化路徑也並不單一。
目前已形成「醫院主導+零售擴展」的消費模式,未來社區有可能也成為其中的一環。
在醫院這樣的專業醫療機構,內分泌科、慢病門診仍是高風險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處方來源,醫院能把動態血糖儀與臨牀路徑、胰島素、慢病藥物管理緊密結合。
山東省煙臺市煙臺山醫院內分泌科在2017年便開始引進掃描式動態葡萄糖監測系統,為100位糖尿病患者實施掃描式血糖監測,利用血糖監測的結果有助於評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謝紊亂的程度和制定降糖方案。
如今更多的醫院開始廣泛使用動態血糖儀進行糖尿病的治療。
2024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內分泌科(石景山院區)迎來第一位佩戴動態血糖監測的糖尿病患者,患者佩戴動態血糖監測輔助調整胰島素劑量,避免低血糖,患者佩戴14天后,回門診複診並打印動態血糖監測報告,以重新調整胰島素劑量。
除了在醫院,大量的動態血糖儀已經可以在電商平臺上自行購買,使得非胰島素治療患者與關注代謝的普通消費者能通過自費渠道進入市場。
圖源:京東、淘寶、拼多多(以銷量排序)
在動態血糖儀進一步推廣或普遍納入醫保后,「社區醫生開處方+廠商/平臺配送傳感器+雲端數據供醫生/家屬遠程監測與干預」,形成閉環服務,這一路徑可以最有效地把動態血糖儀的臨牀價值落地到老年人的日常管理中。
目前,已有一些省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河南、雲南等)住院患者可以使用動態血糖儀並享受醫保報銷。此外,上海、青島等地,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門診刷醫保卡購買醫生開具的動態血糖儀,但一般對數量有要求。
動態血糖儀的「超級單品」並不是噱頭,而是一種極強的商業屬性的組合。
14天或28天更換一次,代表着高頻復購率;不間斷數據檢測,APP/雲平臺查看,代表着強數據黏性、年輕人破圈,數據可視化代表其社交傳播力,因此動態血糖儀能夠在患者、非患者,年輕人、老年人中迅速傳播,每個需求方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渠道。
此前,全球動態血糖儀市場呈現雅培、德康雙寡頭局面。國內市場亦由進口品牌主導,雅培、美敦力分別佔據中國市場75%、10%的市場份額(截至2021年9月28日)。
隨着三諾、魚躍、硅基等國產產品陸續上市,國產優秀品牌產品性能比肩進口品牌,且性價比優勢更加突出,具備更強市場競爭力,國產廠商的產品在已經成為電商平臺銷售的主流。
以三諾為例,三諾CGM產品MARD值為8.71%,尺寸為一元硬幣大小,傳感器壽命達15天,各項參數性能優異,且日均使用成本僅為17.27元,性價比優勢明顯。
圖源:國盛證券
動態血糖儀的爆火併非偶然,剛需的老年人為其提供了堅實的存量市場,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的一輪輪「實驗」為它帶來了認知擴散,而國產化與渠道多元化正在把價格、可及性與服務模式整合到一起。
對於大部分老年患者來説,一枚小小的「圓片」意味着更少的扎針、更多的安全與更平穩的日常;而對產業各方而言,則意味着一個由醫療器械,走向數據服務終端的價值躍遷。
動態血糖儀的故事還在繼續,但未來隨着使用普及化與大眾化,年輕人對於動態血糖儀的新潮感、時尚感褪去,它的主角仍是那些真正需要它的老年患者,他們的需求決定了行業的未來。
參考文章:
《戴上血糖儀的年輕人,已經焦慮得不敢吃飯了》- 三聯生活周刊
《年輕人的焦慮,正在促成血糖儀「大生意」》- 36氪
《全球CGM市場價值凸顯,國產企業逐浪突破 》–國盛證券
《Effect of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on Hypoglycemia in Older Adults With Type 1 Diabetes》–JAMA
《Narrative Review: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 in Older Adults with Diabetes》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x814765531」(ID:AgeClub),作者:徐龍捷,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