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三條曲線狂飆:小米憑什麼成中國科技最穩增長極?

2025-08-20 10:03

在全球資本的版圖中,外資的流向往往精準錨定着具有高增長潛力與獨特競爭力的企業。

當下,資本市場有七家中國上市企業備受外資青睞,憑藉其各自在科技、電商、新能源等領域的獨特優勢,對標「美股七姐妹」被稱作「中國科技七雄」。

2025年上半年中國科技七雄指數從基準點1000點起步,漲至1440點,漲幅達44%的漲幅。其中,小米集團貢獻度接近約40%比例(約貢獻指數漲幅18%),成為領跑者。

 

小米集團在近幾個季度重新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吸引了外資機構的高度關注。

就在此前6月底,摩根士丹利與高盛先后拋出研究報告,為小米描繪了壯闊藍圖——大摩預測,到2030年,小米整體營收將達1萬億元,淨利潤或達1000億元,合理市值將達到2.5萬億港元(約合2200億美元),股價將劍指100港元,直接對標蘋果與特斯拉。

更值得關注的是,如今小米的「手機+汽車+大家電」三條增長曲線已然成型,三者以生態協同方式構建了難以複製的增長引擎。

本文將剖析小米如何憑藉技術底層、業務協同與模式稀缺性,成為中國科技界最穩固的增長極。

 

 

 

 

 

 

 

 

01

 

 

 

 

 

 

 

 

 

 

 

 

 

 

 

 

 

 

 

 

 

 

 

 

 

 

 

 

 

 

 

 

 

 

 

 

 

再創新高:

2025Q2為何是小米「王炸季度」?

 

 

根據公告,小米在第二季度錄得營收116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5%,這是小米連續5次季報創下歷史新高,在中國頭部科技公司中增速表現搶眼。

利潤方面,小米在第二季度錄得淨利潤119億元,經調整淨利潤10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34.2%和75.4%,公司不但實現連續兩個季度超過百億門檻,且營收與利潤增速形成了較大的「剪刀差」——這種「較低的營收增速撬動利潤較高的增長」現象,正是小米發揮其經營槓桿效應的極致體現,當固定成本被規模效應攤薄后,每一分營收增長都能轉化為更高比例的利潤彈性。

若要追溯增長的源頭,則要從分部業務,即小米內部的結構性優化方面去考察,在第二季度該部分表現呈現出更加顯性的特徵——「手機+汽車+大家電」三條增長曲線或已成型。

手機:收入的「流量入口」——仍是業績壓艙石

財報顯示,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在二季度錄得455億元,其收入佔比從2024Q1約61.5%持續至2025Q2的39.3%,收入佔比下降主要因智能汽車業務收入及大家電收入快速提升所致,雖然收入佔比下降,但小米智能手機依然發揮出壓艙石作用,二季度小米手機的全球出貨量約424萬台,連續20個季度穩居全球前三。

在國內市場,小米手機在「618」大促與國補政策下,中國市場新機激活量達排名第一,海外市場也在歐洲市場與東南亞市場表現出色。小米手機高端化戰略成果同樣顯著,未來營收結構和APS(單部手機售價)有望進一步改善。

汽車:收入的「第二引擎」——跑出發展加速度

小米汽車業務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了從高端市場向超高端市場的成功跨越,上半年,小米汽車交付量超過15.7萬台,虧損大幅收窄,並有望在下半年實現盈利。

而真正讓市場感知到小米汽車發展速度的則是來自第二款車YU7的爆火。上市僅3分鍾,其大定訂單就突破了20萬台;18小時內,鎖單量更是突破了24萬台,遠超特斯拉Model Y上半年在國內的累積銷量。

更關鍵的是,YU7的成功不僅體現在銷量上,還顯著提升了小米汽車的用户結構。小米SU7開售后女性用户佔比已是行業頂尖,YU7進一步將這一佔比拔高。YU7開售初期,鎖單用户中女性用户佔比達到30%,比SU7同期高出4.5%;蘋果用户佔比達到52.4%,比SU7同期高出4.4%。這一用户結構的改善,不僅增強了小米品牌的吸引力,也為小米的生態業務帶來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小米SU7 Ultra的成功則進一步鞏固了小米在超高端市場的地位。2025年上半年,SU7 Ultra累計銷量突破1萬台,摘得50萬元以上轎車、純電銷量雙第一,成功突破超高端市場。

在技術實力方面,小米汽車的表現同樣令人矚目。小米SU7 Ultra原型車進入紐北圈速總榜全球第三,量產車更是超越保時捷和特斯拉,成為紐北史上最速量產電動車,讓「小米只會做性價比」的刻板印象徹底碎裂。

家電:收入的「快速放大器」——市佔率躋身國內 Top3

二季度,小米 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實現收入近387億元,同比增長超44.7%,這一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來自大家電品類——以空調、冰箱、洗衣機為代表的核心產品出貨量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市場反饋顯示,二季度小米大家電產品延續熱銷,用户接受度與市場認可度顯著提升,國內市佔率已悄然躋身前三。

這一優異成績背后離不開在技術創新、用户體驗升級以及生態協同方面的持續投入,使其能夠持續在競爭激烈的家電市場中脫穎而出。正如小米在上一季度財報中所強調的——其通過技術創新與體驗升級「重新定義了智能家電標準」。

一方面,小米在大家電業務上致力於通過打造一系列爆款產品成功切入市場。其創造性推出的「上出風」空調」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款產品基於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刻洞察,解決了傳統空調直吹人體導致不適的問題,展現了小米以用户為導向的產品設計理念。

這種理念與傳統制造業的供給決定需求模式截然不同,為行業帶來了新的創新視角。憑藉這種用户導向的方法論,小米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羣體,尤其是對智能生態體驗有較高要求的年輕用户。

另一方面,小米的大家電業務不僅在產品設計上注重用户體驗,還在技術創新與體驗升級方面持續投入。

以其「上出風」空調新一代的產品來看,其就在多個維度實現了突破創新,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小米率先在空調中搭載雙毫米波雷達陣列+自研AI算法融合的人體感知系統——人感風。依託 180°全覆蓋雷達感知能力,空調能夠實時識別室內用户的位置與動態,智能調節送風路徑,實現「風吹人」與「風避人」的自由切換。

正是得益於對產品的持續創新和不斷優化客户體驗,也讓小米能夠在價格段上進行高端化提拉,其圍繞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多個品類成功推出了多款高端化產品,並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

 

 

此外,小米的大家電業務還通過生態協同形成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小米的智能家電產品與小米的手機、智能汽車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智能生態系統。例如,用户可以通過小米手機遠程控制家中的空調、冰箱和洗衣機,實現「人車家」的無縫聯動。這種生態協同不僅提升了用户體驗,還增強了小米品牌的用户粘性。

站在當下,放眼全球市場,小米在大家電領域的增長上升期顯然遠未結束。其背后的核心邏輯在於,小米已成為推動大家電產品更新換代的關鍵力量與行業領導者,持續引領着智能化、場景化的消費趨勢。對此,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業績電話會上表示,小米堅持對核心技術壓強投入,不參與家電行業的價格內卷、不在意短期排名,一個月、一個季度的排名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長期的格局會不會改變,長期的勝利會不會在小米這一邊。「小米大家電業務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今年會圓滿完成年初的目標。」

而就短期來看,下半年隨着消費貸款貼息等政策紅利的釋放,疊加電商購物節的消費拉動效應,小米大家電業務有望延續強勁增長勢頭。

 

 

 

 

 

 

 

 

02

 

 

 

 

 

 

 

 

 

 

 

 

 

 

 

 

 

 

 

 

 

 

 

 

 

 

 

 

 

 

 

 

 

 

 

 

 

三條曲線+一套底座:

小米撬動28萬億大市場

 

 

透過上述業績表現,不難看到,當前的小米展現出了強勁增長動能。究其原因,這些表現的核心推動力在於其獨特的商業模式與邏輯,小米始終着力打造的不是單純的「賣貨」,而是編織多個硬核科技領域的「生態網絡」。在上一季度,小米亦已明確其致力於成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領者的願景。

從收入構成看,「手機+汽車+大家電」三大增長曲線形成了清晰的生態協同:手機業務作為用户及流量入口(佔比約45%),汽車業務承擔樞紐功能(佔比約20%),大家電業務則構成重要節點(佔比約30%)。這種逐漸成型「三足鼎立」結構變化背后,也是用户消費習慣的深層轉變:從過去對小米「單品購買」逐步升級為小米「全家桶式」生態消費。這種收入結構優化,使小米的業務佈局更均衡,發展韌性更強,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穿越經濟周期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

最為吸引的一點,三大業務對應的行業規模將為小米打開了廣闊的增長空間:手機行業全球市場規模約4.2萬億元,汽車行業達18.8萬億元,全球家電行業約5萬億元規模,三者合計形成28萬億生態市場的藍海。目前小米在其中的滲透率尚不足2%,意味着未來增長潛力巨大。因此,小米不僅有望長期佔據中國科技公司增長極的位置,還可能成為未來增長確定性最強的公司之一。

支撐這一增長的核心是小米的技術底座。以AI、自研芯片、澎湃系統為核心,小米構建了軟硬結合的堅實壁壘。在全球科技公司中,小米是少數同時擁有強大生態能力和軟硬結合技術能力的企業,其技術實力與戰略佈局正逐步引領行業潮流。

如果把小米比作一個超級有機體,AI是大腦,芯片是心臟,澎湃OS則是血管;三者並非簡單堆疊,而是用閉環邏輯把「算力、算法、數據」鎖在同一節拍,實現真正的軟硬同頻。

AI 大腦——從「單點智能」到「場景預判」

小米的自研大模型,猶如智慧的中樞,能夠實現跨設備場景的精準預判。從手機相冊的智能識別,到汽車導航路線的自動推薦,再到家電的聯動響應,小米的AI技術展現出強大的協同能力。其家電聯動響應速度比行業平均快1.2秒,這不僅是技術上的領先,更是用户體驗上的質變。

可以説,AI 不再只是「語音助手」式的單點功能,而是成為用户留在小米生態里的黏性膠水。

芯片心臟——算力、功耗、成本三維同步突圍

作為小米三大底層技術的重要一塊拼圖,芯片一直是也其保持長期投入的領域。2025年,隨着玄戒O1和玄戒T1的發佈,小米在芯片領域的佈局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採用業界最先進的第二代3nm工藝打造的玄戒O1芯片的面市,標誌着小米在芯片技術上的全面進步。

可以看到,通過不斷提升芯片的算力、降低功耗和控制成本,小米不僅為用户帶來了更好的產品體驗,也為整個智能設備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其打造的玄戒T1芯片來看,其作為小米首款長續航 4G 手錶芯片,其不僅集成自研基帶,也為手錶用户解鎖更多使用可能。如,內置視頻編解碼模塊,支持個性化動態視頻錶盤,可配合小米手機遙控拍照並實時預覽。同時,藉助eSIM網絡,還能遠程解鎖小米汽車並開啟前后備箱,提供便捷的控車體驗。

 

 

系統血管——澎湃 OS 的「毫秒級」跨設備神經

澎湃OS作為小米的系統核心,其背后依託巨大生態,小米IoT平臺設備連接數高達9.89億。與此同時,其車機互聯延迟低至8ms,比特斯拉車載系統快3倍,展現了小米在系統開發和智能互聯領域的領先地位。

澎湃OS讓「人車家」跑在同一條數據高速公路上,為后續OTA收費和服務增值留下接口,也推動小米從硬件公司向「軟硬一體平臺公司」轉型。

當其他行業玩家還在「軟硬解耦」里做選擇題時,小米用三位一體技術把算力、算法、數據擰成一股鋼絲繩——三位一體技術像精密齒輪般咬合,其實現了跨終端、跨場景、跨商業模式的「同頻共振」。這不僅是技術領先,更是未來十年小米確定性的根因,也正是這種自循環的飛輪效應,讓小米在全球科技競技場里成為稀缺物種。

不難預期,未來不論是行業遭遇需求波動、供應鏈震盪或商業模式劇變,小米這套「軟硬同頻」的底層節奏,將是其最穩的節拍器,也是資本市場最難複製的α。

 

 

 

 

 

 

 

 

03

 

 

 

 

 

 

 

 

 

 

 

 

 

 

 

 

 

 

 

 

 

 

 

 

 

 

 

 

 

 

 

 

 

 

 

 

 

靈魂拷問:小米能否成為

下一個萬億美元市值的全球科技巨頭?

 

 

小米的估值潛力不僅源於業務增長,更在於其跨賽道生態協同的獨特性——這種模式在全球科技公司中近乎「孤本」。

首先,其業務組合具有不可複製性。

通過「手機×汽車×AIoT」的全場景佈局,小米構建了一個高度整合的生態系統,實現了硬件、軟件和服務的深度融合,這種全場景生態佈局為用户提供了貫穿全場景的智能生活體驗,難以被其他企業複製。

其次,從與單一賽道的頭部企業對標來看,當下小米的市值僅為蘋果的 5%、特斯拉的16%,其卻同時擁有手機+汽車+家電三條萬億賽道門票。眼下,小米已在多個核心賽道展現出與行業巨頭分庭抗禮的實力,其競爭力不僅體現在單一產品的市場表現,更源於跨領域整合帶來的獨特護城河。

對標蘋果(市值:3.43萬億美元):多賽道佈局與開放生態。

蘋果生態以手機、電腦、平板等數碼產品為核心,構建了相對封閉但體驗流暢的閉環系統;而小米則通過「手機 ×汽車×AIoT」的全場景佈局,實現了智能終端與生活場景的深度聯動——從手機作為控制中樞,到汽車成為移動生活空間,再到家電構成智能家居網絡,形成了更具開放性和覆蓋廣度的生態體系,為用户提供貫穿全場景的智能生活體驗。

在產品定價層面,小米手機堅持「高端產品」搭配超高性價比的價格策略,同配置機型價格較iPhone低約30-40%,這一優勢使其在全球中低端市場佔據穩固份額的同時,也通過技術迭代不斷向中高端市場滲透,吸引了大量注重性價比與功能體驗的消費者。

追趕特斯拉(市值:1.08萬億美元):龐大的IoT用户基礎與無縫聯動

在智能電動汽車賽道,小米作為后來者,憑藉科技基因與生態協同迅速成為攪動市場的重要力量。其首款車型SU7上市15個月交付量突破30萬輛,同期交付速度較特斯拉Model 3 快2倍,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爆發力。值得關注的是,SU7的女性用户佔比達30%,顯著高於傳統車企的同類車型,反映出小米在設計理念、智能交互等方面對多元用户需求的精準把握。

依託小米在AI算法、智能座艙、IoT互聯等領域的技術積累,並不斷向同行取長補短的小米,其汽車產品在自動駕駛輔助、跨設備聯動等智能化功能上也與其他競品逐漸形成差異化優勢,並對特斯拉等頭部企業構成實質性挑戰。

跨越美的(市值:804億美元)、格力(市值:367億美元)傳統家電巨頭:多維度「彎道超車」

在大家電領域,小米通過顛覆式創新打破了傳統品牌的壟斷格局,目前已躋身國內市場前三。其核心競爭力體現在三個維度:

一是智能化升級,將IoT技術深度融入家電產品,實現遠程控制、場景聯動等功能,契合消費升級趨勢;二是性價比策略,通過規模化採購與線上直銷模式降低成本,讓高端功能產品以親民價格觸達用户;三是渠道與生態協同,藉助小米之家線下網絡與手機用户流量入口,實現家電產品的高效推廣。

如今,伴隨小米自有大家電工廠的落地,通過自有工廠的生產優勢,小米未來也將能夠更好地控制產品質量,提升生產效率,並將最新的技術快速應用到產品中。這使得小米在與老牌企業的競爭中,不僅能夠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還能在高端市場和品牌溢價方面取得顯著進步。

 

 

可以説,小米的稀缺性在於同時握有三條萬億賽道門票,使其增長天花板遠高於單賽道企業。這種「跨賽道協同」的架構,實現了生態復購的滾雪球效應,換言之,用户一旦進入小米生態,高復購與高單價轉化形成收入乘數效應,推動小米持續從「賣硬件」轉向「賣生態服務」,不斷轉動增長的飛輪。

儘管當前小米的市值與全球頂級科技巨頭仍有差距,但憑藉持續增強的綜合實力與清晰的戰略路徑,以及其在各賽道上不斷強化的競爭力和不斷提升的市佔率。可以期待的是,隨着「手機+汽車+大家電」生態協同效應的進一步釋放,小米向萬億美元市值邁進的目標,正從未來可能性逐步變為現實可行性。(全文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