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0 09:42
8月,一場場演唱會從南到北排滿全國多個城市。每逢周末,北京鳥巢外,傍晚六點就排起了長隊。
據不完全統計,僅這一個月,全國演唱會數量已超200場,覆蓋北京、上海、濟南、西安等多個核心城市,以及時代少年團、鄧紫棋、陳奕迅、五月天等不同代際藝人。
熱鬧背后,演唱會搶票難再次成為焦點。
五月天在北京鳥巢連開13場演唱會,場場開票后售罄;周杰倫演唱會貓眼平臺「想看」人數達440萬人次,開票后也是秒空。
大量網友搶不到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黃牛卻掌握着海量票務資源,部分原價800元的門票,在二級市場流通被炒至4000元-5000元,部分稀缺席位溢價甚至突破萬元。
網友將矛盾再一次指向了以大麥為代表的票務平臺,並指出其「三宗罪」:
1,信息不透明:85%的公售下仍然有大量票流入二級市場,質疑其監管不力,甚至懷疑與黃牛存在利益關聯;
2,退票難:高額退票手續費,以及「一經售出、概不退換」的「霸王」條款;
3,候補爭議:需要加6%的手續費候補,被指變相加價。
作為連接演出供給端(主辦方)與需求端(消費者)的核心樞紐,票務平臺本應承擔起票務流通的公平性保障,卻一次次受到公眾質疑。
流散到市場的黃牛票究竟和「大麥們」有沒有關係?退票為何有眾多限制條件?每賣出一張票,票務平臺能賺多少?這些問題的釐清,對規範演唱會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燦燦是一位追星族,今年她已經跑了不下十場演唱會,幾乎每隔一周就拖着行李箱奔赴下一個城市。可她看演唱會的快樂,經常被買票的煩惱打折扣,買票難成了她看演唱會路上的最大痛點。
她通常會先在大麥、貓眼這些一級票務平臺上拼手速搶票,要是沒搶到,就只能轉頭去找黃牛買錄入票(直接錄進系統的粉絲、合作方贈票)或邀請函(主辦方發給特定對象的專屬票源)。一來二去便見了不少「怪事」。最近一場演唱會的經歷就挺讓她摸不着頭腦:主辦方先是錄錯了票,接着大規模退票,然后又重新出票。
燦燦想要兩張前排連座票,在大麥上沒搶到的她只好花高價從黃牛手里買了兩張「錄入票」,可燦燦拿到票一看,兩張根本沒連在一起。黃牛解釋説,這一票檔的某一區域整體都錄錯了買票人信息,目前主辦正在大規模退票重錄,讓她耐心等待。最后,燦燦還真拿到了兩張連座票。
這事兒讓她心里打了個問號:首先是懷疑票務平臺私藏大量門票,其次是質疑其隨機分配座位存在暗箱操作,「不然為什麼會出現同一票檔大量錄錯位置的情況?」
不過,接近票務平臺的資深從業者KK覺得不太可能,首先「私藏門票」肯定是不被允許的。
她告訴「定焦One」,2023年文化和旅遊部、公安部為降低黃牛票、規範市場秩序,規定觀眾人數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營業性演出,必須實名購票、實名入場,演出舉辦單位(主辦方)面向市場公開銷售(一級票務平臺)的門票數量也不得低於覈准觀眾數量的85%。對於這一標準,主辦方和票務平臺都會嚴格遵守。
圖源 / pexels
KK覺得,除去公售的85%,現在流通到市場上的門票數量已經比較透明,能大概算出來。接近某二級票務平臺的達克也透露,一些熱門藝人的演唱會門票,在二級票務平臺上只有少量余票,某些大流量藝人甚至根本沒有票。
對於市面上出現的大量黃牛票,KK解釋,票務平臺不會主動和黃牛「勾結謀利」,可能是主辦內部的票務代理層級太多,導致部分票源通過「渠道票」的形式,提前流到了黃牛手里。大型演唱會的主辦方除了和大麥這些官方票務平臺合作,爲了擴大銷售渠道,還會找其他票務代理賣票。這些代理會通過自己的線上平臺、社交媒體、線下門店等渠道把票賣給消費者。
她還透露,燦燦購買的錄入票不屬於85%的公售票,因此座位也是固定的,對於這次大規模錄錯票,她猜測可能是其所在的某一排里有好幾個連座票,纔出現了大規模出錯重錄現象。但燦燦覺得這一説法有些牽強。
不止一位從業者認為,頭部演唱會搶票難的根本原因,還在僧多粥少,熱門演唱會數量有限但大把歌迷想聽。而在大部分消費者都搶不到票的背景下,黃牛黨的「遊刃有余」放大了外界對票務平臺「黑幕」的想象。
而票務平臺的某些舉措,本意在於防治黃牛,結果把正常消費者搞得猝不及防。目前,黃牛之外,最大的爭議是退票難。
自從強實名制實施后,退票難成了消費者的新關注點。消費保平臺顯示,2025年上半年,大麥以13063件投訴位居票務平臺榜首,解決率僅為3.61%。在票務平臺的各類投訴中,退改問題佔比高達49.8%。
問題主要集中在退票手續費高得讓人「肉疼」,且時間限制嚴格。據瞭解,目前演唱會退票規則並無統一標準,不同主辦方、票務平臺的退票政策不完全一致,大型演唱會參考鐵路的階梯退票模式:演出前7天以上退票,手續費是票面價格的10%-20%;3-7天內退,收取30%-40%;要是在演出前3天內退,可能就不受理,或者收50%及以上的高昂手續費。
KK表示,一方面,演唱會門票價格不菲,高退票費可以減輕主辦損失;另一方面,也是爲了防止批量搶票后再集中退票等擾亂市場行為的出現。
總的來説,演唱會票務市場的黃牛票、退票爭議等問題,根源深、原因雜,是消費者的心頭恨,也是行業揮之不去的頑疾。
現在消費者對演唱會的不滿,多集中在票務平臺身上。大家難免好奇,在一場演唱會里,票務平臺到底能賺多少錢?
據瞭解,舉辦一場演唱會花費很高,涉及藝人酬勞、場地租金、舞臺設備等方方面面,牽動主辦方、藝人團隊、票務平臺、場館和贊助商等上中下游不同機構,一位業內人士粗略估算,一場一線藝人演唱會的成本,可能在3000萬左右。
其中主辦方擁有着絕對話語權,決定着門票的定價、分配和退票規則,而票務平臺主要負責下游售賣。
市面上的票務渠道分三種:一級票務平臺,大麥、貓眼,以及票星球、紛玩島;二級票務平臺,摩天輪、票牛,閒魚也算在內;以及主辦方特意留給贊助商、合作方或者內部人員的渠道票。
一級票務平臺與二級票務平臺的盈利模式存在顯著差異,加上不同主辦方的明星陣容不一樣,和票務平臺的合作緊密程度也有差別,其收取的服務費有高有低,但無論哪種,一張票都不止一種賺錢方法。其中以大麥為代表的一級票務平臺覆蓋的流程相對較多,收費標準也相對明確。
圖源 / 大麥官方微博
一場演唱會中,大麥們有多少種賺錢手段、能賺多少?結合公開資料以及從業者的分析,以一級票務平臺為例,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首先是賣票階段,票價由主辦方決定,消費者按票面價格付款后,大麥們從中抽成,比例在3%-20%之間,具體比例根據市場熱度、和主辦方的合作深度而來。
「比如周杰倫的演唱會能給票務平臺帶來很多用户流量,這種情況下,票務平臺就願意少抽點錢。」KK表示。
然后是退票環節,手續費扣除比例是主辦方定的規矩,大麥們按此進行操作,其是否從中收取服務費以及收多少,同樣沒有固定標準,需要主辦方和票務平臺商量。
另外,有些消費者沒搶到票會選候補票,這時就要交手續費,一般為總票價的6%。比如一張1000元的演唱會門票,候補要多交60元。目前候補票僅大麥存在,其他一級票務平臺暫未上線這一功能,這個費用為大麥收取。
除了這些,票務平臺還通過「增值服務」賺錢。比如大麥的「優先購「「電子紀念票」等權益,屬於VIP專屬特權,且只有更高級的淘麥VIP黑鑽會員才享有頭部項目專供的優先購,該會員售價爲一年399元。
在賣票業務之外,票務平臺還涉及演唱會數據服務,通過分析用户喜歡買哪位藝人、哪一票檔、哪些舉辦地,然后給主辦方提供定價等建議。以及將手伸入了上游,比如大麥聯合了經紀公司、藝人工作室和市場上的內容製作方,涉及演唱會、音樂節等熱門領域,將自身業務範圍延伸至內容製作端。
如今票務平臺的業務已經覆蓋線下演出市場的上中下游,其中,大麥更是佔據着線下票務市場TOP1的位置,幾乎覆蓋所有頭部演出項目,被從業者認為是這行賺錢最多的公司之一。
最新財報顯示,2025財年,大麥給大麥娛樂帶來了20.57億的收入,比上一財年增長了236%,在總營收里佔比30.7%,是大麥娛樂第二大收入來源。
大麥的暴利表現,甚至推動了上市公司從「阿里影業」到「大麥娛樂」的更名。
近兩年,演出市場的熱度一路高漲,華經產業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的票房收入達到了579.54億,與上一年相比,增長率為15.37%。其中,大型演唱會和户外音樂節的火爆程度格外引人注目,萬人以上的演唱會場次相較2023年,猛增了84.37%,成為拉動票房增長的核心力量。
進入2025年,這股熱潮絲毫未減。以開啟演唱會旺季的5月為例,道略發佈的報告指出,2025年5月全國舉辦的演唱會總場次多達330場,相比2023年、2024年同期,分別增長了423.8%、20.9%。
然而,在演唱會市場一片火熱的背后,也存在着嚴重的冷熱不均現象。「市面上僅有約10%的演唱會被瘋狂搶購,而這10%的演唱會,承載着全國歌迷的期待。」有從業者表示。
也有數據佐證,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與燈塔專業版聯合發佈的《2024大型營業性演出市場趨勢及特點分析》表明,大型營業性演出在整個演出票房中的佔比,從2023年的35.4%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51.1%。觀眾人數在4萬以上的演唱會,佔比達到7.9%,相較於上一年提高了3.5個百分點。這充分説明,頭部藝人的演唱會吸引着更多觀眾,演出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演出市場的增長高度集中於頭部項目,是搶票難的重要原因。
以五月天演唱會為例,北京鳥巢的容納量大約為5萬個座位,但大麥顯示,其每場的想看人數接近幾十到上百萬。在這種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搶票難度堪稱地獄級別。達克也透露,在二級票務平臺,大多數演唱會門票都處於打折出售的狀態,真正具備高溢價的演唱會很少。
圖源 / 五月天官方微博
面對這樣的市場形勢,從業者認為票務平臺若想獲取更多紅利,就必須解決用户信任缺失的問題。包括繼續堅持高公開售票比例、嚴格執行強實名制,從根源上遏制黃牛票的泛濫的同時,完善退票機制也刻不容緩。
目前大部分演出可退票窗口期已經覆蓋到演出開演前的24小時-48小時,然而過了退票窗口期,因特殊情況有退票需求的消費者依然很多,達克覺得未來有望通過分級管理進一步優化退改規則。比如,對熱門演唱會實行嚴格的購退票管理模式,非熱門演唱會則可以適當放寬政策,採用階梯式退票搭配限制性轉讓,給予消費者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
不過,這些改進舉措的實施也並非易事,里面牽扯的流程比較複雜,同時,主辦方的態度也至關重要,畢竟管控越嚴格,門票銷售的難度就越大,規則越細分,賣票耗費的成本也越高,這無疑是一場在經濟收益與市場規範之間的艱難博弈。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均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定焦」(ID:dingjiaoone),作者:王璐,編輯:阿倫,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