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突破4.8萬億,誰在推動ETF市場狂奔?

2025-08-20 08:57

今年以來,權益市場賺錢效應顯著,截至8月19日收盤,上證指數年內上漲11.20%,深證成指漲幅13.51%,創業板指同期上漲21.49%。

隨着市場行情爆發,ETF規模也實現了迅猛增長。根據Wind數據,截至2025年8月18日,全市場ETF總規模突破4.8萬億元,較2024年底激增1.04萬億元,增幅高達27.88%。 

這一增長不僅刷新歷史紀錄,更折射出資本市場資金流向的深刻變革:機構資金大舉入場,個人投資者跟風湧入,ETF正成為「長錢」配置的核心工具。

頭部基金公司「跑馬圈地」

在這場規模競賽中,頭部基金公司展現出極強的統治力。

根據Wind數據,截至8月18日,前15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ETF合計管理規模達4.1萬億元,佔全市場ETF規模的85.42%。

其中,華夏基金以旗下111只ETF的數量,合計8176.30億元的管理規模,穩坐行業頭把交椅。在其產品線中,股票型ETF共計105只,規模達7730.78億元,成為其規模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而截至2024年末,華夏基金管理ETF數量94只,規模為6585.75億元。 

易方達基金緊跟其后,旗下99只ETF,合計管理規模7471.84億元。其中,股票型ETF數量為95只,合計規模6869.63億元。與2024年末相比,易方達ETF產品數量從85只增加到99只,規模也從6018.41億元有所提升。

同期來看,華泰柏瑞基金旗下雖僅有50只ETF,但管理規模達到了5353.53億元,尤其是其明星產品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規模高達3968.31億元,在公司ETF總規模中的佔比超過70%。與2024年末相比,華泰柏瑞基金旗下ETF數量從46只增長到50只,規模從4704.12億元增長至5353.53億元,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規模也從3596.29億元。 

南方基金和嘉實基金同樣在ETF市場佔據重要地位,分別擁有65只、58只ETF,管理規模分別為3306.50億元、3032.80億元。

此外,富國基金、國泰基金、廣發基金、博時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旗下ETF規模均超2000億元,在市場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匯添富旗下雖有63只ETF,但合計規模不足千億元。

規模背后

在ETF的萬億增量中,寬基ETF成為最大贏家。數據顯示,滬深300主題ETF總規模突破1.1萬億元,成為首個萬億級ETF品類。其中,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等產品貢獻了主要增量。

除了寬基產品,行業主題ETF也在悄然崛起。以科創50、半導體、AI(人工智能)算力、生物醫藥為代表的硬科技ETF,成為資金佈局「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工具。景順長城ETF與創新投資部張曉南直言:「科創主題ETF已成為硬科技產業鏈價值發現的核心工具。」 

與此同時,債券ETF規模突破5000億元,在利率下行環境中成為「減震器」。海富通基金固定收益投資總監陳軼平表示:「全市場債券ETF規模已突破5000億元,債券ETF的客户中不乏長期配置型資金,反映出市場對穩健收益的強烈需求。」 

這一趨勢的背后,是保險、年金、養老金等長期資本的戰略性佈局。 

據平安基金數據,寬基ETF的機構配置佔比已較2024年初提升19.64個百分點,股票型ETF中機構穿透佔比高達62.14%。 

國泰基金量化部基金經理黃岳透露:「截至2024年底,機構通過ETF持有股票型基金比例超40%,創歷史新高。」而華泰柏瑞基金副總經理柳軍則認為,ETF的崛起正在重構市場生態:「被動投資倒逼主動基金放棄短期排名競爭,轉向長期價值挖掘。」 

在這ETF達到4.8萬億元體量的背后,是投資理念的深刻變革、價值發現機制的優化以及長期資本與實體經濟的生態共建。 

博時基金首席市場策略分析師陳奧指出,公募基金正以深度研究錨定價值本質,用長期視角穿越市場波動。當更多耐心資本通過ETF流向國家戰略領域,資本市場將迎來更具韌性和活力的新時代。

不過,一家公募機構的投研人士認為,在市場火熱發展的同時,行業也需保持冷靜,關注潛在風險,如市場競爭加劇可能導致部分產品同質化嚴重、部分ETF流動性不足等問題,只有妥善應對這些挑戰,ETF市場才能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金融橙」,作者:洪小棠,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