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開放場館冠名權,奧運會商業化大變天?

2025-08-20 08:21

需求乃發明之母。

在25億美元的本土贊助營收目標放緩之際,洛杉磯奧組委説服國際奧委會(IOC)做出了一次「違背祖宗」的決定。

日前,洛杉磯奧組委宣佈,2028年奧運會期間部分比賽場館將開放冠名權,並公佈了首批兩座球館:本田中心和康卡斯特壁球中心——這也是奧運會和殘奧會歷史上,首次允許現有的場館商業冠名在奧運期間延續。

就此,被認為是奧運會基石之一的淨場館政策,被打破了。

從1984年重塑奧運商業化,到2028年突破淨場館的紅線,洛杉磯兩次把奧運會推上了商業新臺階。歷史在這里兜了個圈子,也留下了一個開放的問號。

01 奧運場館,為什麼不能有廣告?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奧運會期間,是不是沒有在任何比賽場館的名字中聽到品牌冠名,或者在電視轉播鏡頭中看到放之於場館內的廣告露出?

這是因為,IOC要求所有比賽場館在奧運期間必須去掉商業元素,擁有品牌冠名的場館要中性化,比賽場館內不得出現廣告牌、品牌宣傳標識等等。此外,城市在申辦階段就要承諾比賽體育館的空間範圍內,不能出現TOP計劃(奧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的競品品牌。

例如,承辦2024巴黎奧運會羽毛球和藝術體操項目的場館雖由阿迪達斯冠名,但奧運期間也只能叫「拉夏貝爾競技場」。

圖源:sortiraparis

對於該原則背后的邏輯,IOC在淨場館準則中給出了明確解釋:

首先是奧運會的純潔性。讓奧運屬於運動員和觀眾,而不是被商業和政治信息淹沒。

其次是統一的視覺體驗。通過「奧運會整體形象(Look of the Games)」和「識別體系(Olympic Games Identification Project)」,把五環、會徽等符號系統性地應用到場館和環境中,讓觀眾一看就知道這是奧運會。

再者,保障官方贊助商的權益。雖説有人戲稱現代奧運會的歷史就是伏擊營銷的歷史,但IOC爲了不損害官方贊助商的權益,還是下了很多功夫,淨場館就是其中之一。同時,這種「無廣告環境」也能提升東道主形象。

出於以上原因,即便在財政最拮据的年代,IOC也從未動搖。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后,靠着TOP計劃改革,奧運會擺脫了對轉播收入的單一依賴,但哪怕彼時贊助商已經成為奧運的核心收入來源,場館冠名依舊是「紅線」。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長久以來這條底線堅不可摧,為何偏偏到了2028年的洛杉磯,IOC願意松口?

02 吃螃蟹的洛杉磯

洛杉磯之所以敢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說白了只有一個原因——錢。

前文提到,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開創了商業化先河,40多年后再度舉辦,洛杉磯奧組委同樣設下了雄心勃勃的目標:一是實現25億美元的本土企業贊助收入,其中在本年底達到20億美元;二是完全依靠私人/企業出資,籌集到71億美元的預算。

圖源:洛杉磯奧運會社媒

離2028年越近,撬預算、搞錢的緊迫程度就越高,洛杉磯奧組委也開始打破常規,球場冠名成了突破口。

促成這一突破的另一層關鍵,是美國體育市場的獨特土壤。

縱觀美國的各大體育聯盟,球場冠名早已經是家常便飯,幾乎所有頂級體育場館都有企業冠名。所以,洛杉磯奧組委在説服IOC時可以説,禁止冠名是對商業潛力的浪費;IOC在説服自己和大眾的時候,也能説這是尊重當地的體育文化。

根據新計劃,將允許當前冠名權贊助商保留名稱,並將出售臨時場館的冠名權,至多19座臨時場館將開放冠名機會。首批選擇權給TOP贊助商,隨后是美國本土的最高級別贊助商。

例如官宣的本田中心,原本會在奧運期間叫安納海姆競技場,但本田作為創始合作伙伴,順理成章地保留了冠名。

圖源:洛杉磯奧運會社媒

如果有品牌不在這兩類之中,也必須以「創始合作伙伴」(本土最高級別贊助商)身份簽約,纔有資格進入冠名名單。

例如洛杉磯公羊的SoFi體育場、快船的主場Intuit Dome,如果希望在奧運期間繼續使用企業名稱,SoFi和Intuit必須額外付費,成為「創始合作伙伴」級別的贊助商,否則就要回歸「淨場館」的中性名稱。

換句話説,冠名權並非完全開放,而是嵌入奧運現有的贊助體系,給高級別的官方合作伙伴更多福利。某種程度上,在外界認為TOP計劃性價比下降的背景下,這一新設計也是IOC提高贊助附加值的辦法,為合作伙伴尋求更多的回報權益。

洛杉磯奧組委主席凱西·瓦瑟曼直言,這一計劃的收益「有望達到9位數」。考慮到營收目標的巨大壓力,這筆收入顯然不是小數目。

不過,IOC也強調了一個限度,冠名權不等於全面廣告化——比賽場館內部依舊保持「無廣告」環境,鏡頭里不會出現廣告板、品牌牆或其他商業植入,「冠名模式將被密切評估,再決定是否適用於未來的奧運會主辦城市。」

但話又說回來,當賺錢的口子被打開,還有多少理由把它關上?

03 影響不止於奧運會

雖説奧運會的過度商業化已經是既定事實,但當一個持續百余年的傳統被打破,也會對未來產生更多影響。

作為全球最大的體育盛會,奧運會的獨特吸引力從來不只是競技本身,而是其所承載的神聖性和團結世界的象徵意義。如今,奧運會已頻頻被指責「政治化」,如果在商業化再全力按下油門,奧運會象徵性的圖騰意義有被進一步稀釋的風險。

冠名權已經松綁,下一步是否就是場館內「無廣告」政策的動搖?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在奧運播鏡頭里看到的是企業LOGO和廣告牌,商業元素像職業聯賽那樣鋪天蓋地,而奧運五環逐漸退居背景。

圖源:Olympics.com

在顧拜旦文選中,有這麼一句話,它出自1894年的《雅典信使》:「我們知道,體育運動正面臨着嚴重的威脅,它可能會墜入唯利是圖的商業化深淵,泥足深陷;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護體育遠離這多舛的命途。」

近131年之后,奧運會仍在面對同樣的困境,只是商業的力量更為強大,守護底線越來越難。但問題在於,一旦奧運會徹底滑向商業化,其所謂的「獨特性」「純潔性」還剩下多少?

此外,奧運會並不是孤立的,其龐大的影響力,意味着任何制度性調整都有可能成為全新參照。而淨場館政策的松動,勢必對其他國際大賽構成壓力。例如,世界盃是否會跟進?FIFA長期以來同樣執行淨場館政策,但當IOC都選擇開口子,他們還能堅持多久?

更何況,世界盃的商業價值本身就極為可觀。根據Apex Marketing的測算,2026美加墨世界盃每場比賽的等值品牌價值(EBV)將在500萬到900萬美元之間,決賽則可能高達8000萬美元。雖然美加墨世界盃仍會延續淨場館政策,但未來,拒絕場館冠名很可能被看作是一種反常識的決定。

美加墨世界盃場館圖源:StadiumDB

在《烏合之衆》中,勒龐曾説:「人就像動物一樣有着模仿的天性。模仿對他來説是必然的,因為模仿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放在商業化的體育世界里,這句話同樣適用——當先例被建立,其他賽事也會跟隨嘗試。

只不過,錢可以讓錢包鼓起來,也可以掏空靈魂。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體育產業生態圈」,作者:ECO氪體,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