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0 07:25
在幣圈,甚至在人間,孫宇晨都是一個極端符號。有人説他是投機天才,有人罵他是騙子,但無論如何,他都在自我滿足的戲劇化軌道上狂奔。
過去十年,他的財富像一團迷霧:有人知道他有錢,但沒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錢。
他住在聖淘沙的別墅里,地下室是12億人民幣的私人藝術館;他拍下和巴菲特的午餐,砸千萬美元買NFT頭像,出入就是一出浮誇大戲。可所有這一切,都只是「傳説」。
直到今年,迷霧散開,真相揭曉了。
年初,彭博社找上孫宇晨團隊,説要把他列進「全球億萬富豪指數」,承諾所有用於資產驗證的數據絕對保密。孫宇晨點頭了,畢竟能被寫進榜單,意味着得到全球資本市場的承認。
但7月底,一篇和主題毫不相干的報道里,孫宇晨赫然看見了屬於自己的機密清單。富豪榜草稿更是寫得明明白白:
600多億枚TRX(佔全球供應量63%);
1.7萬枚比特幣;
22.4萬枚以太坊;
70萬枚USDT;
以及近90%的HTX股權,總資產:85億美元。
這下,孫宇晨徹底暴露了。我們知道小孫同學有錢,沒想到小孫同學這麼有錢。
你可能會想:不就是數據被公開了嗎,有那麼嚴重嗎?可在加密貨幣世界,資產數字是最敏感的密碼。
銀行賬户里的錢,別人知道也拿不走。但加密貨幣的錢包,一旦數量精確披露,就像直接遞上一把鑰匙。黑客利用「地址集羣技術」,能精準定位資金走向。一旦轉走,就像水潑出去,再也收不回來。
孫宇晨當然清楚其中的危險,所以立刻起訴彭博,要求禁止披露並索賠。
但真正的問題,並不止於此。
他跨過了一條看不見的紅線:財富一旦被量化並公佈,就再也不是「私有」的,而是被權力盯上的獵物。
中國有句老話,叫「財不露白」,西方有句諺語,叫「小兒不可持金行於夜市」。
沒露富前,他是安全的。沒露富前,孫宇晨是什麼?
他是個模糊的存在,有人説他有錢,但沒人知道具體數字。他可以一邊喊着「去中心化自由」,一邊享受灰色地帶帶來的安全感,這種模糊就是保護傘。
模糊意味着不入賬本,不進座標系,不被真正的大人物盯上。可一旦露富,他的身份就發生了質變。
財富的真實基礎不是錢,而是權力。
在西方,相對來説講究法治,但這只是相對。財富一旦達到10億美元量級,你就不可能與權力分離。
錢越多,離政治越近。不是你想靠近,而是它主動找上你。
錢只是籌碼,權力纔是底牌。
錢在小規模時,是消費;到中規模,是資產;可一旦大到百億美金,錢就不再是錢,而是權力的影子,甚至就是權力本身。
為什麼巴菲特安全?因為他的財富與美國金融體系深度綁定,他就是美國資本主義的一塊基石。
為什麼馬斯克可以胡鬧?因為他背后站着美國國家機器,SpaceX、特斯拉都在軍工和能源鏈條里。
為什麼猶太資本家能在歐洲金融市場生存?因為他們和王室、教廷綁定,成為國債和戰爭融資的中介。
反過來,為什麼明清的鹽商雖富可敵國,卻一朝覆滅?因為他們的錢沒有政治保險,富到極點,仍是權力的附庸待宰的豬羊。
為什麼清末買辦雖呼風喚雨,但轉眼被收拾?因為他們的錢哪怕與封疆大吏甚至洋人綁定,卻沒有本土深厚的政治根基。左宗棠一死,胡雪巖是什麼?
孫宇晨的問題就在這里:他的財富太多,卻沒有權力的錨。
對華爾街,他是「野資本」;對各國政府,他是「灰色資金」。
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只要有人需要「靶子」,他就是最顯眼的那一個。
孫宇晨一路走來,本就是踩着爭議前行。
北大才子,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后赴賓大留學。
君視國際、Ripple、鋭波,一步步摸進區塊鏈世界。
2017年創立波場,牛市來臨,他趁機套現3億美元,完成原始積累。
收購BitTorrent,喊着「去中心化娛樂帝國」。
拍下巴菲特午餐,送他一部錢包手機。
入籍格林納達,當上WTO大使。
投川普家族的加密項目,成了總統晚宴的座上賓。
甚至乘坐藍色起源,成了最年輕的華人商業宇航員。
他善於炒作,善於抓機會,也善於給自己套上各種身份。
可再多的身份,也擋不住一個現實:他的財富,終究是飄在空中的幣。沒有制度的背書,沒有權力的庇護。
想象一下,一個1990年出生的年輕人,鑽在車里,偽裝成行李被人運送過邊境的畫面。
荒誕嗎?一點也不。因為當年小孫就是這麼離開的中國,之后再也沒回來過。
露富之后的孫宇晨,就像在海洋中放了血的生物,周圍全是鯊魚:
監管機構,盯着他的錢;
各國政府,盯着他的信息;
黑客組織,盯着他的錢包;
黑道大佬,盯着他的人;
媒體,盯着他的故事。
起訴彭博,只是他和世界博弈的第一回合。賭贏了,他還能繼續笑着往前走;賭輸了,他就會明白,財富從來不是他以為的「自由」,而是把他釘死在權力秩序里的鐵釘。
在世界歷史里,富豪到極點,往往不得善終。
戰國的呂不韋,超級商賈,結果被秦始皇清算;
清末的胡雪巖,錢莊遍佈全國,最后破產而死;
西班牙福格爾家族,號稱首富,活生生被國王借到破產;
富可敵國的聖殿騎士團,被美男子腓力直接一個黑色星期五一網打盡。
鹽商、買辦,哪怕財富傾城,但在帝國機器面前,依然只是棋子。
在歐洲史里,猶太金融家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為他們找到權力綁定的方式:為國王打仗融資,為教廷收税。財富與權力結合,才得以延續。
孫宇晨沒有找到這種綁定,給川普的一點點貢獻,在露富前算保護費,在露富后簡直就是羞辱——拿這麼點錢就想收買新羅馬執政官?
他既不是某個國家機器的棋子,也不是制度性資本的合夥人。他像個流浪者,帶着85億美元的籌碼,在全球資本獵場上裸奔。
所以,孫宇晨真正的暴露,不是那份富豪榜草稿,而是他終於進入了世界權力看得見的座標。這意味着:
模糊的安全感沒了;身份的模糊性沒了。
他的財富,成了別人可計算、可規劃、可攻擊的目標。
露富之前,他還能假裝是加密世界的異類;露富之后,他就已經是權力世界的獵物。
最可怕的是,你怎麼知道彭博不是故意的?彭博背后的動機是什麼?深思才更不寒而慄。
再講句誅心的話,保鏢就那麼靠譜嗎?對待一個無權無勢的網紅級幣圈人,請問到底有什麼能阻止野心家們呢?
孫宇晨的人生像一部荒誕劇:北大才子、幣圈教主、巴菲特午餐、藍色起源宇航員,每一個標籤都足夠寫進傳記。
但所有故事背后,只有一個主題:錢與權力的關係。
沒露富前,他是自由的;露富之后,他是赤裸的。
沒露富前,他是賭客;露富之后,他成了籌碼。
他可能繼續笑着站在風口浪尖,也可能有一天鑽進車里偽裝成行李,倉皇出逃,只是這次不知道目標是哪里。
唯一確定的是:在大時代的敍事里,總會有孫宇晨這樣的角色。有人把他們當作傳奇,有人把他們當作警示。
至於最后的結局,引用一句瓦爾特保衞薩拉熱窩的話:誰活着,誰就能看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功夫財經」(ID:kongfuf),作者:鳳來儀,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