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膠捲之王,沒能活成「電子茅臺」

2025-08-20 07:16

膠捲愛好者一覺醒來發現天塌了,還沒等來全能400降價,網上就傳出全球唯二膠捲生產商柯達即將倒閉的消息。

被稱為「性價比之王」的柯達全能400依然是不少攝影愛好者常用的膠捲

沒錯,就是那家曾經的膠捲霸主、一代人的集體回憶、早已淪為「時代眼淚」的柯達,在2013年破產重組后經過12年輾轉浮沉,又來到了倒閉邊緣。

根據公司日前披露的財報,一筆5億美元債務即將在12個月內到期,由於缺乏明確的融資渠道和可用償還資金,按照美國證券交易會要求,柯達需要向投資者發佈「持續經營能力」預警,特別在二季度營收、利潤全線下滑的基礎上,柯達這一操作被解讀成「破產宣言」。

一夜之間,這家落寞的百年影像巨頭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大批海內外媒體開始提前又一次緬懷、送別柯達,把柯達嚇得趕緊出公告澄清,區區5億美元自己還能還得起,公司早就計劃動用員工養老金資金池來填這個債務大坑,一切都是「技術型調整」,不要怕。

然而這番説辭顯然未能打消投資者顧慮,財報公佈后柯達當日股價跌幅超過20%,形勢不容樂觀。不少人紛紛感慨曾經的行業巨頭何以淪落至此,不過更多人困惑的是,柯達怎麼還活着?

01 柯達還在用力地活着

就如經典的曼德拉效應一樣,在不少人印象中,柯達這家過氣公司似乎早已經被時代淘汰不復存在。

大夥產生這種錯覺的原因,一方面是柯達引以為傲的膠捲市場這些年來不斷收縮幾乎退出主流視野,不過更大的可能是經過十多年轉型,柯達早已不是我們記憶中的膠捲之王。

在數碼相機和智能手機衝擊下,徘徊倒閉邊緣掙扎許久的柯達在2012年宣佈破產保護,隨后在花旗集團9.5億美元貸款支持下完成重組。自此,擁有將近130年曆史的「黃色巨人」走上漫長還債路。

柯達破產消息曾經引發廣泛關注

重組后的柯達開始加大開發企業市場,在出售數碼相機、消費級打印機等邊緣業務后,柯達將主營業務聚焦在商用包裝印刷和電影膠捲供應上,逐漸淡出普通消費者視線。

如今柯達主營業務已經轉向商業印刷

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儘管柯達此前爲了順利重組已經出售或轉讓了過千項圖像相關專利,但作為曾經的行業霸主,柯達依然手握大量噴墨、印刷、色彩管理等方面技術作為護城河,足以應付轉型需求,商用印刷業務此后每年為柯達提供約70%左右的營收佔比。

這一次轉型便是5年。在這期間柯達搗鼓過運動攝影機,也推出過自家智能手機,但並沒有掀起太多浪花。直到2018年初,柯達突然宣佈進軍區塊鏈,大力擁抱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

柯達在2016年推出的Ektra手機

或許是吃過膠捲時代業務保守的虧,這次柯達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先是宣佈推出KODAKOne分發平臺,允許個人和機構攝影師在平臺上銷售電子圖片,結算用的虛擬貨幣則是柯達自己發行的「柯達幣」(KODAKCoin)。柯達表示利用區塊鏈技術,攝影師可以更加高效、根本地保護自己的作品權益。

消息一出,柯達股價一夜翻倍,迎來破產重組后首次爆紅,打鐵趁熱,柯達緊接着又推出了「全民挖礦」的KashMiner服務,計劃向投資者出租礦機來進一步擴大收入。

承載柯達挖礦美夢的KashMiner礦機

然而柯達這套區塊鏈組合拳纔剛耍完開頭,眼看終於趕上時代紅利,就慘遭官方以風險管控為由叫停,再次聽到柯達與加密貨幣的相關消息,已經是同年年底,柯達被指拖欠技術開發商12萬美元,柯達擁抱新技術的腳步戛然而止,一地雞毛。

在這次試水加密貨幣失敗后,柯達幾乎徹底失去了投資者的信任,股價連年下挫到2020年7月的每股2.1美元,市值僅為1.15億美元,眼看就要觸發退市預警。

然而大批被套牢的股民做夢也沒想到,數日以后就迎來了解套的機會。

2020年7月29日,柯達宣佈獲得美國政府根據《國防生產法案》借出的7.65億美元貸款,正式進軍制藥行業,開始生產治療新冠的抗瘧疾藥「羥氯喹」。

受這一利好消息影響,柯達股價當日股價暴漲最高超過600%,盤中最高突破每股30美元,據柯達方面介紹,柯達接下來將會承包全美25%抗疫原料藥生產,並計劃進一步提高製藥業務在公司營收佔比至3到4成。

嚴格來説,影像公司轉型醫藥企業並非完全跨界,而是非常合理的業務拓展,專業對口。

從技術和材料層面來看,膠捲製造極其複雜,彩色膠捲上包含多達24層化學制劑和特種化學品,包括光敏劑、染料、成色劑等等,而柯達原有的製造工藝和基礎設施,使其可以迅速啟動這輪應對疫情仿製藥的生產。

除了柯達外,像是奧林匹斯和富士等曾經的膠捲相機巨頭也擁有龐大的醫療用品業務。

眼看膠捲霸主退場,新一代「藥神」登臺,但市場的熱情似乎並未持續太久,在宣佈大舉進軍制藥行業一個多月后,柯達股價再次斷崖式回落,自此長期徘徊在每股6美元左右。

如今,作為一家印刷為主、製藥為輔的B端企業,柯達每年營收穩步保持在10億美元左右,可以説基本擺脫破產危機,但這個數字與其巔峰期每年超過160億美元的營收相比,已經相去甚遠。

業務轉型和戰略創新問題依然困擾着這家百年老店,用力活着已經是柯達的全部。

02 百年輝煌化作煙雲

與當下平庸與掙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柯達曾經的百年輝煌。

1888年,柯達創始人喬治·伊士曼推出了第一臺柯達盒式相機,定價25美元。相比起當時市面上其他操作複雜繁瑣且笨重的玻璃干版相機,這款柯達相機預裝了足以進行100次曝光的膠捲,可以在操作過程中輕松攜帶和手持。

伊士曼為這款相機創作了一個經典的廣告口號,「你只需要按下快門,剩下的儘管交給我們」,憑藉着簡單易用的顛覆性創新,柯達很快就成爲了廣告從業者的寵兒,柯達的標誌開始頻繁出現在各種雜誌、報紙和廣告板上。

然而直到12年后,一款真正改變大眾攝影的神器才正式登場,它就是在1900年推出的柯達布朗尼相機,1美元的售價徹底轟動市場,推出第一年就賣出15萬台,后續更新的版本在此后數十年一直保持着極高的人氣。

伊士曼手持柯達第一代布朗尼相機

柯達並不介意布朗尼賣得如此便宜,因為與之配套的還有15美分一卷的膠捲,這時候的柯達已經有了以后一直貫徹數十年的經營理念,低價賣產品,靠后續耗材也就是膠捲賺錢。

布朗尼相機的推出讓攝影從精英愛好變成人人負擔得起的日常娛樂。在這之后,柯達作為影像行業的王者見證並記錄了美國在20世紀崛起的幾乎所有重要時刻。

如果美國夢真的存在,那麼柯達就是其最忠實的佈道者。

一戰結束后美國迎來「咆哮的二十年代」,經濟繁榮、工業化浪潮到來,消費主義與大眾文化興起,柯達創造的大眾攝影成為記錄這個蓬勃社會的最佳工具,深刻塑造了美國大眾消費社會的面貌。

1930年,已經是膠捲行業王者的柯達被納入道瓊斯工業指數,直到二戰結束后,柯達相機已經成為美國家庭的標配,成為當時美式生活記錄、旅遊出行等場景的標配。

此時的柯達已經是一家擁有超過10萬名員工的巨無霸,其在紐約州羅切斯特的工廠羣被稱為「柯達城」,是當時美國規模最大的工業園區之一,與福特等美國精神象徵一樣,柯達也是當時美國大企業制度的典型代表,大規模生產、全產業鏈整合、高福利僱傭見證美國製造業霸權的巔峰。

不過,相比起商業上的成功,柯達之於美國社會的意義更多是對美國文化軟實力的輝煌見證和記錄。

作為官方影像合作伙伴,柯達除了長期記錄並傳播着美國奧運會、世博會等各種世界盛事外,還為好萊塢的電影製作提供源源不斷的新設備和耗材,成為美國好萊塢大片成功背后的無名功臣。

不僅如此,柯達的身影還頻繁出現在20世紀中后期的太空熱中。

早在60年代中期,柯達定製的照相系統便伴隨NASA發射的5架月球飛行器登上太空,參與拍攝了月球超過99%的表面,在后續進行的登月計劃中,柯達同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儘管著名的登月照是由哈蘇拍攝,但是柯達提供的特殊立體彩色攝像機卻成為當時拍攝月球地面岩石、灰塵以及其他微小特徵的重要設備。

伴隨后續更新的包括Instamatic在內的多款膠捲相機熱銷,柯達的業績在數碼相機普及之前一路狂飆,無人克敵,柯達的擴張與輝煌,幾乎對應着美國從工業化、世界大戰到戰后繁榮的每個關鍵階段。

1963年問世的instamatic累計銷量破億,后來成為社交軟件instagram的名稱原型

美式家庭生活標準、戰后國家崛起、文化產業爆發,所有這些美國輝煌最后濃縮成經典的 「柯達時刻」,即一切美好快樂的珍貴瞬間。

時過境遷,曾經被認為是幸福與成功的「柯達時刻」,如今已經成為失敗的代名詞,即一家大企業在市場競爭面臨顛覆性技術衝擊時,若不能及時適應和轉型,就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如同柯達的隕落一樣。

03 沒能活成「電子茅臺」

新時代的船不僅裝不下柯達這個「舊時代的殘黨」,就連一點點的情懷紅利也沒留給它。

隨着近年來複古種草潮在網上蔓延,年輕人開始買爆各種電子古董,從已經停產的CCD相機、撕拉片,到不斷靠情懷更新的拍立得、復刻相機,只要跟復古二字沾邊,隨時都會成為下一個「斷貨王」。

在AI、智能機器人等未來科技的衝擊下,處於創新周期交界的年輕人試圖從這些舊物件中尋找某種「經濟上行期的美」,虛無的人們沉浸在懷舊的狂歡,在不再流行的過時科技中感受屬於舊時代特有的氛圍感,感受有關進步、希望與樂觀的錯位記憶。

經濟有周期,人無再少年,當代年輕人追求想象中的美好,復古經濟成為當下一種既小眾又不可忽視的消費力量。

除了柯達以外,幾乎所有老公司都吃到了這波情懷紅利。

一度在倒閉邊緣徘徊的寶麗來重新支稜起來撐起拍立得相機半邊天;理光時隔20年推出新款膠捲機賓得Pentax 17引發搶購潮;而這輪復古潮最大的獲益者,無疑是如今被戲稱為「電子茅臺」的富士。

從年初售價將近3000元的拍立得instax WIDE EVO,到6月份公佈的4999元數碼膠捲相機X-half,富士成功將復古玩具賣出了「理財價」,卻依然阻擋不了眾多年輕人把這些硬通貨搶到斷貨。

然而富士實際上並不靠這些「美麗廢物」續命,藏在這種輕易拿捏消費者情懷的面具之下,是一個背后龐大多元的商業帝國,覆蓋影像、醫療和電子材料等領域,已經成為一家年營收3萬億日元規模的巨頭。

富士在1934年創立時幾乎完全對標、模仿柯達,同樣地,當柯達在90年代后期膠捲業務遭遇重創時,富士同樣面臨着艱難的轉型問題。

轉折點出現在2004年,走馬上任的新任CEO古森重隆開啟了外號「VISION75」的轉型計劃,在他的主導下,富士選擇收縮膠捲業務,並且同步拓展數碼影像、光學元件,醫療健康等與原先技術特點高度貼合的轉型賽道。

這個轉型計劃看似多元背后,關鍵在於主動「做減法」,即果斷放棄曾經躺着也能賺錢的膠捲業務,與此同時,柯達對於膠捲利潤的執念直到破產那一刻才正式放下。

當1975年柯達工程師史蒂芬·沙森研發出全球首款數碼相機時,再一次改變世界的機會原本握在柯達手中,然而爲了膠捲業務的持續性高額利潤,柯達並沒有推進其進一步商業化,直到1991年柯達選擇涉足數碼相機領域時,尼康、卡西歐、東芝、柯尼卡、美能達等將近20家日本企業,也已經相繼投身到數碼相機戰場。

柯達的斷層領先優勢不在,更糟糕的是,柯達的銷售團隊爲了維持膠捲銷售的高額利潤,並不熱衷推廣數碼相機,進一步加快了柯達的隕落。

而當柯達終於決定放棄曾經引以為傲的膠捲、影像業務時,復古潮卻來了。就跟20年前錯過數碼影像時代一樣,柯達這次也沒趕上情懷紅利。

或許,對如今的柯達而言,空談情懷誤事,努力賺錢還債纔是正道,從這一點來看,我們熟悉的柯達確實早已「死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酷玩實驗室」,作者:酷玩實驗室,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