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9 20:42
(來源:金融小博士)
商業航天、衞星製造迎來大利好!
就在今天,廣東發佈的商業航天新政,《廣東省推動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2025—2028 年)》出爐,直接給整個產業鏈注入強心劑。其中三大核心內容最抓人眼球:鼓勵各行業採購國產衞星數據及產品、支持企業申請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推動衞星互聯網在低空經濟、太空挖礦等前沿領域落地。
商業航天與衞星製造:政策東風下的全產業鏈投資機遇
2025年8月19日,廣東省發佈《推動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2025—2028年)》,從需求端、資質端、應用端三方面為行業注入強心劑。政策明確提出鼓勵國產衞星數據採購、開放武器裝備科研許可、拓展衞星互聯網在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應用,標誌着商業航天正式進入「政策+場景」雙輪驅動的爆發期。本文將從產業鏈核心環節切入,解析各細分領域投資邏輯與龍頭標的優勢。
一、行業爆發邏輯:政策破局與場景落地
需求端:國產替代加速訂單放量
政策明確要求石油電力、航空航海等關鍵行業優先採購國產衞星數據及產品,預計未來三年國產衞星數據市場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以北斗導航為例,其在國內車載導航芯片市佔率已達35%,疊加衞星遙感數據在智慧城市、環保監測等領域的滲透,行業訂單增長具備確定性。
資質端:壁壘突破激發市場活力
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等資質的放開,使得民營企業得以進入衞星發射、測控等高壁壘領域。例如,藍箭航天等民營火箭企業通過技術驗證,已獲得朱雀三號可回收火箭的研製資格,推動發射成本降至國際同類產品的60%。
應用端:萬億級市場空間打開
低空經濟、太空挖礦等新興領域對衞星通信、導航、遙感的剛性需求激增。機構測算,僅低空經濟與衞星應用的組合市場未來五年規模將超5000億元,衞星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將成為6G網絡與地面通信融合的關鍵節點。
二、產業鏈核心賽道與龍頭標的
1. 衞星製造與零部件:技術壁壘決定話語權
中國衞星(600118):國內唯一覆蓋通信、導航、遙感全譜系衞星的上市公司,主導「千帆星座」等國家重大項目,單星成本較國際低30%。
航天電子(600879):衞星測控系統市佔率超60%,星載計算機、傳感器等產品適配長征系列火箭,技術複用性強。
歐比特(300053):自主「玉龍」宇航芯片已搭載20余顆衞星,算力密度達國際領先水平,受益於衞星智能化趨勢。
振芯科技(300101):北斗三號核心供應商,高精度定位模塊應用於無人機物流、精準農業,業務覆蓋「星地一體」全鏈條。
2. 衞星發射與運載火箭:低成本技術成關鍵
航天科技(000901):長征系列火箭承擔國內80%發射任務,朱雀三號可回收火箭2025年首飛,單次發射成本或降至SpaceX的1/3。
中天火箭(003009):小型火箭「捷龍一號」單次可發射10顆衞星,成本優勢顯著,適配商業星座快速組網需求。
航天環宇(688523):衞星熱控系統市佔率第一,產品通過多項極端環境測試,深度綁定航天科技、科工集團。
3. 衞星通信與終端設備:終端滲透率快速提升
海格通信(002465):車載衞星電話市佔率超70%,華為Mate系列直連衞星功能核心供應商,民用市場空間廣闊。
華力創通(300045):為星鏈終端提供基帶芯片,衞星通信模組毛利率達40%,深度綁定運營商與車企。
通宇通訊(002792):船載相控陣天線技術領先,適配2萬余艘遠洋貨輪,受益於海上通信與物流智能化升級。
4. 衞星導航與低空經濟:場景融合催生新需求
北斗星通(002151):北斗三代芯片在農機自動駕駛領域市佔率超60%,與特斯拉合作開發高精度定位方案。
四川九洲(000801):低空監視雷達融合衞星數據,實時追蹤10萬架次無人機,應用於深圳、廣州等城市低空管控。
億航智能(EH.US):自動駕駛飛行器接入衞星導航,實現100公里級城際飛行,商業化落地加速。
5. 數據服務與算力支持:數字資產價值釋放
航天宏圖(688066):遙感雲平臺「PIE-Engine」日處理數據500TB,為農業保險、環保監測提供AI分析服務。
中科曙光(603019):「硅立方」超算機處理遙感圖像效率提升10倍,支撐衞星互聯網實時數據調度。
奧飛數據(300738):在廣東建設衞星互聯網算力中心,延迟低至10毫秒,為低空經濟提供邊緣計算支持。
三、投資策略與風險提示
核心邏輯:政策紅利下,優先佈局具備技術壁壘、訂單可見性強的環節。衞星製造與發射環節受益於批量化生產趨勢,通信終端受益於消費級應用爆發,數據服務則具備長期價值重估潛力。
標的篩選標準:
技術優勢:核心部件自主化率、專利壁壘、研發投入佔比(如航天電子研發強度達12%);
場景卡位:綁定低空經濟、智慧城市等萬億級場景(如合衆思壯在智慧礦山市佔率98%);
政策受益:直接參與國家星座建設(如中國衞通運營高通量衞星總容量180Gbps)。
風險提示:
技術迭代風險:可回收火箭、星間鏈路等技術驗證不及預期;
國際競爭:SpaceX星艦商業化或擠壓國內企業海外訂單;
政策波動:衞星頻率審批、發射許可等監管變化可能影響項目進度。
四、結語
商業航天正從「概念炒作」邁向「業績兑現」階段。廣東新政通過「需求牽引+供給創新」雙輪驅動,推動產業鏈從衞星製造向應用服務延伸。投資者需聚焦技術領先、場景明確的龍頭標的,同時關注衞星數據資產化、太空經濟等新興方向。隨着「星網融合」與低空經濟商業化落地,商業航天有望成為繼新能源汽車后的又一產業浪潮。
【免責聲明】本文引用官方媒體和網絡新聞資料,如有錯誤,請以最新信息爲準。本文絕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引導或承諾,僅供交流探討,請審慎閲讀。市場有風險,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理性獨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