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9 21:09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短期來看,債市仍將面臨股市帶來的分流效應。
A股做多情緒爆發,周一(8月18日)上證綜指一舉突破3700點,周二(19日)收盤微跌0.02%報3727.29點。
8月以來,A股「虹吸」效應開始加劇。18日,不少債券交易員的壓力達到頂點。當天,A股大漲的同時,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3個基點(BP)至1.775%,30年期收益率一度上漲約5BP至2.1%,這讓一眾半年前還認為30年期國債收益率會跌至1.3%的業內人士難以置信。
高盛最新表示,由於30年期國債持有人主要集中在農商行和參與30年期國債期貨交易的跨資產投資者,投機性較強,目前仍有進一步平倉的空間,該機構甚至預計,30年期國債收益率可能升至2.2%~2.3%。
「近期債市的贖回壓力不小。18日交易情緒就非常緊張,下午交易壓力很大,資金面也緊張,很難想象周一的‘虹吸’行情再持續幾天可能造成的衝擊。」某大型券商資管債券交易員對第一財經表示。
債市遇襲、套利資金搬家
18日,30年期國債ETF跌超1%,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突破2.1%。
19日,隨着A股暫時盤整,債市亦稍事喘息。特別是央行19日早盤大幅淨投放超4600億,呵護流動性意圖明顯。央行公告稱,8月19日以固定利率、數量招標方式開展了5803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操作利率1.40%。當日有1146億元逆回購到期,據此計算,單日淨投放4657億元。
截至19日收盤,10年期國債活躍券收益率報1.7675%,微跌0.25BP;30年期國債活躍券收益率報2.0275%,微跌0.95BP。
上證綜合指數在18日收於十年來的最高點,重回3700點水平,但這次有一個重大不同,它是由市場中活躍度上升所推動的。當日,滬深兩市成交額2.75萬億元,創歷史第三高(僅次於2024年10月的漲勢)。
股市的熱度令外資機構都感到驚訝。記者獲悉,高盛交易臺的信息顯示,對於現金交易臺而言,中國A股在18日是被淨買入最多的市場,買入傾向超過2倍。當日,A股的總體資金流入幾乎為近四周日均值的6倍。上周,全球對衝基金就快速買入中國資產,8月以來中國市場是其在全球淨買入最多的市場。
股市有多火熱,債市就有多緊繃。上述券商資管交易員對記者稱,18日的交易壓力到達頂點,甚至超過了8月初國債等利息收入恢復徵稅消息公佈的那一天。
「在沒有突發消息的背景下,單日債券收益率跌了5BP,令人難以想象。」他稱,「對於債券從業者來説,當前最大的壓力在於,似乎多數散户都相信A股要邁向4000點,且散户相當部分尚未正式入場。」
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對記者稱,中國居民自2020年以來已累積了超過7.2萬億元的超額儲蓄。從宏觀角度來看,可以觀察到近期M1(狹義貨幣)與M2(廣義貨幣)剪刀差正在逐步收窄,顯示整體資金的流動性增強。從跨資產的視角來看,股債「蹺蹺板」使得國債到期收益率近期有所上升,部分債券基金產品的淨值出現回撤。
高盛則認為,上周末公佈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略顯鷹派,這可能也加劇了國債拋售。受到關注的包括——表述由「引導銀行增強信貸支持」改為「夯實」信貸支持;在專欄中,央行強調信貸結構正從地產/基建向五大新興領域轉移,並取得積極進展,顯示央行對近期貸款數據走弱並不擔憂;報告新增「防止資金空轉」表述,可能引發市場對資金面的擔憂。
不過,機構認為,上述「防止資金空轉」表態並非針對債市,而是指低效的票據融資。同時,機構也不認為央行意在收緊流動性,報告仍稱流動性「充裕」。然而,多位債券交易員對記者表示,由於股市「抽水」,近期債市資金面仍然偏緊。
股市分流效應短期難退
短期來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債市仍將面臨股市帶來的分流效應。
近期,A股市場的本地參與度持續上升,融資余額已達2015年以來新高。這推動了債券基金贖回、資金向股市輪動。不同於2015年的一點在於,當前的存款利率和債券收益率處於歷史極低水平,這也使得投資者轉投A股的機會成本更低。
有觀點認為,2015年時,理財還是資金池模式,股票配資等堪比非標,回報高且穩定,吸引了大量追求穩定回報的資金,而債券是其基礎配置,從而導致債券需求強。如今,理財只能直接配股票,淨值波動會加大。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幾年,由於缺乏高回報資產,投資者大量湧入30年期國債尋求收益,不少是投機性資金。但近期股市強勁,這些跨資產投資者轉而賣出30年期國債、增持股票。在投行看來,當前10~30年期國債利差相較歷史依然偏平,顯示仍有進一步平倉的空間。
高盛甚至預計,30年期國債收益率可能升至2.2%~2.3%,與去年11~12月的水平相當,即在央行貨幣政策正式轉向「適度寬松」之前的水平。若拋售過快突破這一水平,央行可能通過流動性投放來穩定情緒,以避免債基大幅虧損衝擊散户。
「很難想象30年期國債收益率如果真的突破2.3%會怎麼樣。」另一外資行債券交易員對記者稱,「感覺2.3%很遙遠,但實際也並不遠了,銀行等機構的久期都很長,如果債市真的繼續調整,可能會面臨更大壓力。」
瑞銀認為,A股可能會吸引更多資金流入,包括居民理財、保險資金、公募基金等。孟磊對記者表示,近期公募與私募的新發均明顯高於去年的平均水平。今年偏股公募基金整體錄得17%的回報,持平於萬得全A指數,但顯著高於滬深300的8%,扭轉了過去三年跑輸指數的疲軟表現。從歷史上看,新發公募基金規模通常滯后於股市表現。換言之,隨着股市及基金表現回暖,公募基金的新發規模有望逐步提升,從而形成正向循環。
同時,今年以險資為代表的長線資金也在積極入市,下半年或持續。瑞銀的估算顯示,《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有望推動保險資金在2025年淨流入權益類資產達到1萬億元。截至二季度末,險資運用余額對權益類資產的投資規模突破4.7萬億元,較去年底增加6223億元。
最近短短一周內,險資已經連續出現兩起舉牌行動。至8月11日,中國平安(601318.SH)與其旗下資產管理公司平安資管,合計買入1.4億股中國太保(02601.HK)H股,持股比例升至5.04%,達到舉牌條件。業內人士認為,在長債收益率跌至歷史低位的背景下,險資等增量機構資金有望更多流向紅利板塊。
債市被「錯殺」?
之所以債券交易員心態承壓,除了股市的分流效應,原因還在於債券圈認為,在當前的經濟基本面下,債市並不應該這麼差,尤其是在7月經濟數據公佈之后。
7月數據出現放緩跡象。1~7月固定資產累計投資增速放緩至1.6%,低於前值2.8%,製造業、基建投資和地產投資單月均負增長,基建投資回落或與中央財政資金下撥偏慢有關,製造業投資放緩與高基數及重點行業「反內卷」有關。
此外,7月地產銷售、新開工、施工和投資均是負增長,5~7月地產未見明顯企穩跡象。7月社零同比增3.7%,低於前值4.8%,餐飲和汽車消費放緩是拖累因素,前期受政策補貼的家俱、家電等消費也出現放緩跡象。
儘管如此,央行仍然維持前期的適度寬松水平。南銀理財研究部負責人王強松對記者表示,7月需求略放緩,地產和地方投資放緩是主要的拖累因素,但政策更關注經濟結構優化問題,穩地產、促消費等結構性政策可期,但難見總量政策。短期預計LPR(貸款報價利率)不會有利率調整,未來還需要關注美聯儲降息的節奏。
王強松對記者表示,短期股市牛市氣氛難改。在債券投資應對方面,對於長債交易來説,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1.7%以上可逢調整左側參與交易。存單投資方面,因為資金寬松,存單與資金利差尚可,機構行為趨於謹慎,總體也利多短久期、高流動性債券資產,且1.6%以上的存單高於同期限存款利率,仍有不錯的投資性價比。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