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9 17:19
2025年上半年,德康農牧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生豬出欄512萬頭,實現盈利13.6億元。這份「量利雙增」的成績單,是其在十余年打磨的養殖模式與育種技術的協同發力,也源於其聯農帶農模式的深度踐行。從規模擴張到技術突破,從企業效益到農户增收,德康正以系統性實踐勾勒豬業高質量發展的清晰路徑。
模式築基 從農場到田間的協同之力
德康的規模與效益雙增長,根植於對養殖模式的持續創新。自營種豬場專注種豬繁育與核心技術落地,合作的家庭農場則聚焦后端仔豬及育肥環節。這種"公司+家庭農場"的創新模式體系,既保障了育種端及關鍵技術節點的標準化,又提升了養殖段的效能、充分調動農户生產積極性,成為支撐512萬頭出欄量與盈利13.6億元的底層邏輯。
從2018年的99萬頭到2024年的878萬頭,再到2025年上半年的512萬頭(已接近2024年全年的58%),出欄量的持續攀升印證了德康模式的可複製性。更關鍵的是,這種增長並非依賴重資產投入——德康以記賬形式為農場主提供種豬、飼料等物資,降低其資金壓力;農場主負責豬場建設,在德康技術團隊指導下養殖。據德康集團發佈的數據顯示,合作3年以上的農場主佔比達37%,穩定的合作關係成為技術落地與規模擴張的堅實根基。
育種強芯 用科技鍛造生豬「中國芯」
在德康的養殖鏈條中,育種技術是無可替代的「發動機」。在國家核心育種場中,德康種豬生長性能長期名列前茅。據德康介紹,其自主研發的德康Ⅱ系種豬更是展現出「生得多、長得快」的突出優勢:父本100公斤日齡僅122.6天,母本窩均總產仔數達18.5頭(窩均活仔數15.9)。同時,自主研發的ELY配套系與傳統的DLY配套系(市場採購商品精液與LY母豬配種生產的商品肉豬)對比,飼養日齡減少12天,單頭增收超100元,窩均增收超1000元,每頭母豬年增效2300元(每頭母豬年均2.3胎)。
這些突破源於持續的技術投入。2020年至2024年,德康的研發經費從7050萬元增長至2.75億元,研發投入佔行政開支的比例穩定在17%左右,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全面覆蓋核心種羣,累計收集生長性能數據30萬條、繁殖數據16萬條。正是這種「數據育種+持續投入」的組合拳,讓德康三年內16次登上國家核心場生長性能月度榜首,成為同時擁有2家國家級生豬核心育種場的標杆企業,也為盈利增長注入了技術底氣。
聯農帶農 讓技術紅利流向千村萬戶
育種技術的突破、養殖技術體系的完善,通過德康高效的模式傳遞給了農户。德康通過「技術+保障」雙輪驅動,為農場主提供優質種豬、全流程培訓與技術專員的巡場服務,更以收益保障機制穩定預期,成功實現技術紅利轉化為農户收入。據德康披露,2025年公司新式農場僅上半年户均代養費就達80萬元,同比增長15.5%,這種增長與德康賦能農户帶來的養殖效率提升形成鮮明呼應。
德康持續發展的「百村百萬」工程則讓這種共贏模式落地生根。在四川宜賓,德康聯合當地政府構建"村集體+合作社+農户"體系,提供優質種豬,技術骨干駐點指導,帶動農户養殖增效。
未來,「百村百萬」工程將以「宜賓模式」為樣板,陸續在四川、貴州、雲南等多個省市擴大覆蓋;「服務平臺+生態戰略」一直是德康集團的終極目標。在廣東雲浮,當地政府與德康攜手打造的「政銀企村共建養殖園」已經成為全國典型。從單個農場的效益提升到整村的產業振興,德康讓育種技術的"科技基因"真正融入了鄉村發展的血脈。
從實驗室里的基因測序,到田間地頭的豬舍巡檢,從生產成績躍升呈現的技術突破,到合作農户收入的持續增長,德康農牧以"模式築基—育種強芯—聯農帶農"的閉環,詮釋了豬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邏輯。未來,隨着德康這份"技術賦能產業、產業帶動共富"的實踐,必將為種業振興與鄉村振興注入更持久的動能。
編輯:侯宜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