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9 14:23
價格戰會把寒氣傳給每一個人。
來源丨智谷趨勢Trend
深圳潮汕幫的一次大潰敗
有人説,在潮汕有深圳的一塊飛地,其實反過來也對,深圳是潮汕人的一塊飛地。
據不完全統計,在深圳,有超500萬潮汕人,每10個人里就有3個來自潮汕。由於潮汕人眾多,深圳也被戲稱「潮汕人的第二個故鄉」。
一般人來深圳,來打工;潮汕人在深圳,當老闆。小區樓下的豬腳飯、菜市場的小攤販、華強北的手機店……不管生意再小,潮汕人也是「寧願睡地板,也要做老闆」的。
100多萬潮商,在創業密度穩居全國第一的深圳,像毛細血管一樣,密佈在深圳的各行各業。他們大多精明能干、經商一流,做美食更是一絕。
如果一個外地人到深圳,一定會驚訝於潮汕美食的密集程度,潮汕腸粉、原味湯粉、潮汕滷鵝、隆江豬腳飯、牛肉火鍋、潮汕生醃、甘草水果……一家又一家獨具特色的小餐飲店,成為深圳街頭巷尾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也承載了在深圳打拼的潮汕小老闆們勤勞致富的夢想。
但今年以來,在深圳的潮汕餐飲老闆們,卻遭遇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潰敗。
在深圳福田區的一條美食街,曾經熱鬧非凡,潮汕小吃店一家挨着一家,每到飯點,店內店外坐滿了食客。但如今,這里卻顯得格外冷清。
潮汕腸粉店的林老闆,看着空蕩蕩的店鋪,滿臉無奈地表示:「上個月還能勉強維持,這個月直接虧本,再這樣下去,只能關門大吉了。」
「真有點不想干了!」溪頭鵝肉飯的陳老闆,在深圳經營着兩家門店,主營鵝肉、燒臘拼盤,是布吉街道周邊該品類做得最好的商家之一,但今年是他做餐飲10年來感覺最難熬的一年。
暑期原本是餐飲的旺季,但今年旺季沒有如期到來,堂食的食客比之前少了三分之一,「以前堂食每天可以做到三千塊,現在一天可能就做一千塊這樣子。」
生意的變化,緣於今年4月外賣平臺上線「百億補貼」后,時隔十年外賣大戰再度打響。
這場由電商巨頭跨行業發起的線上商戰,再一次衝擊到了實業老闆。
表面看,消費者得了實惠、商家賣了更多貨,就連華強北的「小孩哥」,靠從外賣員手中承接「最后垂直100米」的送餐任務,每單收費1元-2元,賺到了第一桶金。然而,不少中小餐飲商家成為這輪外賣大戰的第一批「受害者」。
林老闆的腸粉店原本以堂食為主,外賣只是輔助。但外賣大戰爆發后,各大平臺爲了搶佔市場,瘋狂補貼,推出各種滿減活動,周邊的一些商家爲了跟上節奏,不被市場淘汰,也只能硬着頭皮加入這場「混戰」。然而,平臺抽成超10%,滿減活動商家出7成,配送費出5元,一單原本25元的潮汕腸粉,實際到手不到5塊錢。
「這哪是做生意,簡直就是在做慈善啊!」林先生苦笑着説。
溪頭鵝肉飯的陳老闆也是如此,他不排斥做外賣,過去他的小店堂食和外賣比例是2:1,堂食貢獻了利潤的大頭,覆蓋了租金、水電、員工工資等支出,但現在已經完全反了過來,外賣與堂食比例變成了2:1。雖然線上訂單翻倍了,但每單的利潤下降3-4元,甚至被某電商平臺偷偷上線了一個優惠活動,用户可以通過3.9元自取一份鵝肉飯,實打實的賠本生意。
每個月月底算賬,是陳老闆最忐忑的時候,「想着不虧錢就好,但一算賬發現還得往里貼錢。」
當然,這輪外賣大戰中,也不乏真正賺到錢的餐飲老闆,有的利用平臺規則衝單,有的則玩起了「AB餐」:堂食用鮮肉,外賣用凍肉,外賣的調味料加重一些、分量小一些,理由是「一分錢一分貨」。
但對美食有信仰的潮汕幫,在民間有着「預製菜剋星」的美譽。
潮汕美食主打一個吃食材本味,也許吃慣重油重辣的外賣食客分不清巴沙魚和黃立魚的區別,但長期光顧潮汕餐飲小店的街坊鄰居絕對是「老饕」,有着最挑剔的嘴巴。小店的營生靠的是街坊鄰里的口碑,大多數潮汕餐飲老闆不會砸自己的招牌。
這樣的堅持,本應該是線下餐飲的優勢,但卻成了這輪外賣大戰中的軟肋,成本幾乎無處可壓縮。
陳老闆身邊做餐飲的潮汕老闆很多,以前經常聚在一起討論「生意經」,研究做什麼新產品,「現在聚在一起,喝兩杯酒就回家睡覺了,都感覺沒什麼盼頭了,沒什麼信心了。」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在深圳潮汕小餐飲老闆們埋頭喝悶酒的時候,一些連鎖餐飲品牌老闆已經在開香檳了。
近日,庫迪高調官宣了楊冪擔任全球代言人,喊出「好咖好茶,好Yummy」的口號,又一次在社交媒體炸出話題。今年4月第一波外賣大戰打響時,業內盛傳1.9元咖啡救活了瀕臨倒閉的庫迪。毫無疑問,庫迪咖啡是這場外賣大戰的第一個贏家。
據媒體報道,在入夏之前庫迪業績壓力極大,「涉及到盈虧的問題,還有倒閉潮」,但因為率先入局外賣大戰,平臺給予足夠的流量和補貼傾斜,又獲得了一段喘息期,甚至成為京東外賣首批銷量破億的案例之一。
同樣受益於這次外賣大戰的,還有庫迪的「老冤家」瑞幸。有數DataVision的文章《外賣大戰的補貼,都被瑞幸賺走了》也提到:外賣補貼幫助瑞幸獲得了寶貴的增量用户。今年二季度,瑞幸交易用户中,新鮮血液的濃度極高。按照財報口徑,瑞幸月均交易用户數為9169.7萬人,其中新用户超2870萬人,佔比接近32%。相當於在用户規模見頂的情況下,外賣平臺自掏腰包,幫瑞幸獲客。
肉眼可見,連鎖餐飲品牌正藉機加速滲透,吃掉市場蛋糕。而被吞掉的市場蛋糕,原本是屬於那些夫妻店、小餐飲店的。
或許連鎖品牌也需要為這次外賣大戰讓渡一定的利潤空間,甚至短期需要失血,但對於它們來説,在乎的也許並不是一杯咖啡、一杯奶茶的三瓜兩棗,市場份額的數字攀升足以在資本市場那里換來更高的回報,畢竟這杯咖啡説到底不是人民的咖啡,是資本的咖啡。
為什麼一次補貼大戰,會帶來這樣的結果?
因為所謂的平臺補貼,本身是一種資源分配。資源分配給誰?幾大平臺較量核心KPI都是日均單量。而新平臺爲了證明自己,進攻打法更是凌厲兇猛,將「流量、轉化、補貼」的效率公式利用到了極致。
平臺需要快速集結兵力衝單,「大」成了關鍵詞,門店數量大、規模大、品牌大、動員能力大的連鎖品牌,自然是頭號種子選手,更容易獲得平臺資源的資源傾斜。不信,你打開任意一家外賣頁面,排在前三的必有連鎖品牌。
可能是瑞幸咖啡,也有可能是肯德基。肯德基母公司百勝中國,第二季度收入創下歷史同期新高,其管理層直言不諱,外賣平臺給不同體量品牌的補貼分攤不同,像百勝中國這樣的大體量企業,能爭取到更優惠的補貼方案。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黃浩指出,部分平臺甚至會「包銷」部分大型連鎖企業的單日產能,並在運力上優先「照顧」這些訂單密度高的企業,以確保履約效率和用户體驗。難怪,一些小商家的單怎麼都搖不到騎手接單。
連鎖大品牌坐「大人桌」,可以跟平臺討價還價,賓主盡歡,而那些像深圳的潮汕腸粉店、鵝肉飯店,這類夫妻店、小餐飲店,只能坐「小孩桌」,聽任安排。它們小本經營也沒有足夠的現金流可燒,更沒有資本的「爹」可靠,一開始就註定了是來「陪跑」的,更容易淪為「炮灰」。
本質上,與日俱增的外賣訂單不是真實需求,而是內卷和泡沫,平臺高額補貼也並非幫助商家,而是以逐利為目標的計劃性分配。互聯網一夜之間回到十年前,電商平臺希望以幾百億的投入重寫幾億人的消費習慣,從而改變外賣行業的利益分配和市場格局。
別忘了,這次外賣大戰,本意不是外賣大戰,而是超級APP的打開率大戰。比如希望借外賣之手讓消費者多打開APP,多買買國補的手機、空調,多逛逛直播間,買買衣服和護膚品,用用平臺的其他功能。
在電商流量見頂,獲客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電商APP本來就需要砸下天價營銷費用去獲客,外賣補貼説到底就個幌子。而原本紮根線下的小餐館,也第一次嚐到了線上規模化流量和低價的威力,小而散的本地業態就像遭遇了一場洪水爆發。
商家從頭到尾,被平臺裹挾着參戰,平臺上一句「參與活動可獲優先展示」,就把不參加的商家發配「西伯利亞」;平臺的展示邏輯每調整一次,都足以讓一批商家生、一批商家死。
外賣大戰看似消費者得實惠,實際上是超級平臺和連鎖品牌的一次合謀,是一次以「讓利消費者」為噱頭的「劫貧濟富」。
價格戰會把寒氣傳給每一個人
深圳潮汕餐飲幫的遭遇,只是全國中小餐飲商家在這場外賣大戰中受傷的一個縮影。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研,商家被平臺強制要求參與補貼,承擔補貼比例在30%~70%之間,每筆訂單的平均利潤率降幅多在10%~30%之間。7月以來,全國已有超10個省市的餐飲行業協會陸續發佈相關倡議書,呼籲外賣平臺停止「內卷式」競爭。
8月10日,央視新聞採訪安徽合肥一家甜品店,過去該店在某外賣平臺的營業額超過1萬元,實際營收只有6000元。再扣除租金、人工和包裝成本,7月的外賣訂單收入處於虧本狀態。但商家又必須做外賣,因為不做沒客流,堂食客人也不會增加。
面對這種窘境,中小商家輕則改換店型,重則直接倒閉。
紹興一家茶餐廳最早吃到補貼紅利,剛開始在某平臺一天100多單外賣,后來訂單下滑承擔不了房租,直接搬遷至旁邊的小門面,變成了純外賣店。南寧一家開業3個月的咖啡館,定位是客單價20元的精品咖啡,因為外賣大戰中每單到手只有四五元,老闆只好虧掉30萬元忍痛閉店。
這個夏天,「餐飲收屍人」的電話都被打爆了,他們從未見過短時間內這麼多餐飲店倒閉的,但轉手率肉眼可見在變低,大家都不敢開餐飲店創業了,餐飲正成為2025年最難做的生意。
有媒體報道,2025年上半年,全國已有約161萬家餐廳倒閉,如果算上最慘烈的7月,按這個速度下去,全年倒閉的餐廳大概會超過300萬家,比2024年「史上最慘」的紀錄還要多。這是消費下行、禁酒令疊加外賣補貼戰的必然結果。
如果説,消費降級的寒風最先吹滅高端宴會的爐火,過去「包間賺利潤」的金科玉律一夜失靈,五星級酒店都開始出來擺攤了,那外賣大戰的最先澆滅的是中小餐飲商家的信心,過去只要把食物做好就有客人的朴素定律已經失效。
很多東西都在這個夏天被改變了。
比如這批倒下的中小餐飲商家,尤其是還有點特色的小餐飲店、夫妻店,它們本來是人家煙火氣、民間美食的具象化。
陳曉卿能拍出全民下飯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正是因為他早是骨灰級的吃貨,不是在吃,就是在去吃的路上。每到一地就去搜尋平民美食,去找小店,被戲稱為「掃街嘴」。他曾説過:「 我喜歡這樣的小店,沒那麼多講究。萬般皆下,美食為大。」
想想,小店的消失,陳曉卿總不能去拍《流水線上的預製菜》吧?
小餐飲店的消失,更是煙火氣的消失,人們不在現實世界里找體驗、找意義,美食江湖變得寡淡和無聊。人們的餐桌被進一步工業化和標準化,口味變得統一、食物工藝變得統一,這將是一個多麼無趣的結局。
更可怕的是,外賣大戰以低價為燃點,給行業留下的后遺症是很難消化的,會讓市場形成「這個產品只值這個價」的心理錨點。
國貨美粧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本來它的理想敍事是:國內利用強大的供應鏈優勢,做出與國際大牌品質相當、但價格更親民的產品,從而搶回市場蛋糕,並持續推動品牌化,向「中國版歐萊雅」進擊。但沒想到,講慣了低價,品牌的故事無人買單,於是國貨美粧又開始新一輪價格戰,就連眉筆都得按克算。這是始料未及的。
那餐飲呢?
外賣價格戰已經改變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立信諮詢調研顯示,超六成被調查者認為15元以上的咖啡太貴了,如果未來價格回升,他們會尋找更便宜的餐品。
當消費者習慣了6.9元的咖啡,3.9元的鵝肉飯,他們只會相信,「好日子還在后頭呢」,以后還會有3.9元的咖啡、2.9元的鵝肉飯。這是價格戰教會他們的智慧。
不要以為,大家買到便宜貨是好事,這是通縮的信號,通縮比通脹更可怕,人們一旦形成了通縮的預期,認為未來物價會比現在更便宜,就會推迟消費,就會造成當下需求不足。而消費減少會帶來物價持續下跌,企業盈利惡化,企業會縮減投資規模甚至人員優化來對抗寒潮,最終寒氣會傳導給每一個普通人。
結語
正因為如此,「反內卷」成爲了上下的共識。
7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約談了幾家平臺企業,要求相關平臺企業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嚴格落實主體責任,進一步規範促銷行為,理性參與競爭。
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修正草案(徵求意見稿)》首次修訂,將「平臺為搶佔市場強制經營者低價傾銷商品或服務」的行為納入「低價傾銷」範疇,與此前剛修訂不久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形成協同,對外賣大戰監管打下「有法可依」的基礎。
但只要競爭還在,價格戰就會一直存在,它不會因為一紙文件戛然而止。
只是歷史的教訓一再告訴我們,只卷價格不卷效率和價值,產生不了任何贏家。
本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投中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