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牛市主線,創新葯還當得起嗎?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倒車接人

2025-08-19 14:34

8月19日,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場內價格跌超1.5%,成份股分化:GLP-1減肥藥和肺癌概念股高企,甘李藥業漲超7%,恩華藥業漲超5%,華東醫藥、翰森製藥漲超4%,科倫博泰生物、科倫藥業漲超2%,天士力、百利天恆、貝達藥業強勢跟漲;CXO和部分創新葯回調顯著,中國生物製藥跌超7%,信達生物、澤璟製藥狄俄超4%,藥明康德、藥明合聯、藥明生物跌超3%。

牛市氣氛已經到位,最近市場處於普漲和輪動加速的大環境中。此時,不僅有人要問,創新葯這條年初就啟動的主線,還能延續嗎?

很顯然,創新葯上半年最強板塊之一,最近調整,市場更傾向於認為是短期漲幅高了以后的回調,后邊應該還是會起來的——證據就在於每次創新葯回調,都有大筆資金流入創新葯ETF。

至於創新葯還能不能做牛市主線,我們不妨看看創新葯目前上漲的邏輯有哪些,一一分析:

首先,這波創新葯行情是流動性催化的行情,后面還有一個大催化——美聯儲降息。

美聯儲降息對於創新葯的提振作用是很強的。原因無他,創新葯高研發、長周期投入、高風險,註定了藥企需要持續融資以支撐管線推進,資金就是創新葯企的血液。利率水平決定了醫藥生物的融資成本;利率也決定了創新葯企分母端的貼現率,從而影響了創新葯的整體估值中樞。因此,在上一輪美聯儲加息周期,從2021到2024,國內創新葯企在分母端利率承壓、分子端集採的約束下,走了將近4年的熊市。目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和財政部長貝森特等人屢次向美聯儲施壓,呼籲大幅度降低利率,雖然鮑威爾還是比較謹慎,但是市場預期9月降息概率已超85%。8月21日至23日,傑克遜霍爾央行年會上,鮑威爾將發表演講,也被市場視作一個重要的信號。我們只能説,在今年沒降息的情況下中國創新葯已經走出一波行情了,那麼在美聯儲迟早要降息的積極變量下,沒準此前的行情只是創新葯牛市的第一階段,福氣還在后頭。因此,流動性邏輯非但沒變,未來還是個加分項

其次,創新葯的BD主線。

今年上半年,創新葯對外授權首付款已超過25億美元,交易總金額近500億美元,與去年全年水平幾乎相仿。從上半年以來的國產創新葯出海浪潮看,未來,BD這碗飯,中國創新葯還可以吃好久。2030年前,全球將有近2000億美元重磅藥物專利相繼到期,全球創新管線開啟囤積潛力管線的軍備競賽,中國在全球熱門靶點中的貢獻度最高,部分Biotech已經形成持續輸出優質項目的「BD流水線」,並通過戰略綁定獲得MNC的優先選擇權。往后看,下半年中國創新葯管線的刷屏還將繼續。進入8月,下半年的創新葯產業大會將逐漸臨近,當前WCLC((世界肺癌大會)、ESMO(歐洲腫瘤內科學會)標題已公佈,后續摘要發佈和LBA((最新突破摘要)更新值得關注,或將成為下一輪估值「催化劑」,同時更多的BD交易也在積極推進中,今年下半年中國創新葯企對外授權有望繼續密集達成。因此,創新葯出海井噴這個強邏輯也沒變。

第三,創新葯政策強支持。

國家醫保局近日公示了2025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及商保創新葯目錄初審藥品名單,更新了DRG/DIP付費管理辦法;多款備受關注的雙抗、CAR-T療法、ADC等腫瘤藥物同時通過了基本目錄和商保目錄的形式審查,多款代謝、CNS等慢病領域新葯也初審通過了商保創新葯目錄。

再送關注GLP-1減肥藥賽道的小夥伴一個將落地的好消息:WHO擬於2025年9月發佈基於GLP-1的療法治療成人肥胖症的新指南,有望進一步推動GLP-1類藥物銷售。

綜上,創新葯下跌的時候,大家要看清楚,到底為啥大跌?是不是短期降温才能行穩致遠?股票價格反映的是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這麼這種支持未來預期的核心邏輯變了嗎?

沒有變,那麼回調,或是低位補倉的窗口,創新葯,仍舊是強勁的市場主線。

創新葯行情還能走多久?

接下來8月、9月又會有重磅海外醫藥會議,以及10月、11月的醫保目錄和商保創新葯目錄,所以炒作的空間和題材還是很充足的。往后看,一方面,國內創新葯潛在重點臨牀數據催化密集,伴隨學術會議召開有望陸續讀出。另一方面,預期BD資金和二級熱度上漲將反哺國內新葯研發需求起量以及一級創新葯項目融資活躍度提升,內需CXO有望受益。宏觀層面,美元加息周期對新葯投融資造成的壓力逐步緩解,與之強相關的海外新葯前端研發需求開始回暖,相關公司訂單改善趨勢延續,業績確定性較強。創新葯主線和左側板塊困境反轉依然是2025年醫藥板塊的最大投資機會。

看好創新葯板塊的投資者可借道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一鍵佈局50只頭部滬港深創新葯企業,4成港股,6成A股,截至2025/8/18,前十大成份股為:藥明康德、恆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藥明生物、康方生物、石藥集團、中國生物製藥、科倫藥業、華東醫藥。

注:基金管理人對文中提及的板塊和個股僅供參考,不代表基金管理人任何投資建議,不代表基金持倉信息或交易方向,個股漲幅不代表本基金未來業績表現,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推介。融資融券業務具有財務槓桿作用,屬於中高風險業務,投資者可能承擔由於投資規模放大、對市場及個股走勢判斷錯誤等可能導致的投資損失擴大風險。投資者在從事融資融券交易期間,如果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清償債務,或上市證券價格波動導致擔保物價值與其融資融券債務之間的比例低於維持擔保比例,且不能按照約定的時間、數量追加擔保物時,將面臨擔保物被強制平倉的風險。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僅代表撰文時市場表現,基於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所涉觀點后續可能發生調整或變化。本文引用數據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和收益承諾。基金投資人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請仔細閲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説明書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及其更新等產品法律文件,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並請提前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評,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產品進行投資。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基金銷售機構及相關機構不對基金投資收益做出任何承諾或保證。

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業績如下:2015年32.9%;2016年-4.0%;2017年53.8%;2018年-29.0%;2019年56.0%;2020年47.4%;2021年-12.5%;2022年-22.3%;2023年-14.6%;2024年-16.3%;2025年1-6月24.8%。數據來源: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也不代表本基金未來表現。(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基日:2014-12-31)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