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智庫要覽 | 解碼「老齡羣體」需求新趨勢

2025-08-19 14:45

  本報記者孫兆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編者按 聯合國發佈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報告顯示,到本世紀70年代末,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的數量預計將達到22億。而由龐大老年羣體催生的銀發經濟,將倒逼各產業主動聚焦老年人需求,通過創新服務形態、研發專屬產品,為養老市場注入更多活力。與此同時,為應對人口結構變化,不少國家在構建社會服務網絡和加速技術創新應用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鼓勵企業開發和推廣適老產品和服務,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本期智庫要覽以「老齡羣體」為核心,從服務、金融、區域協同等維度,深入解析這一羣體的需求新趨勢。

銀發經濟呈現新態勢

閲讀提示

  高盛日前發佈《2025中國醫療保健:銀發經濟崛起》指出,50歲及以上、淨資產超300萬元的「高淨值銀發羣體」正成為醫療健康市場的核心驅動力。2024年,這一羣體約1500萬人,醫療支出達2210億元,佔50歲以上人羣總醫療支出的5%。復旦老齡研究院等發佈的《中國銀發人居發展報告》顯示,中國55歲及以上人羣超4億,居住需求從基礎照料向「銀發人居生態」升級,涵蓋健康管理、智慧交互等功能。報告將銀發人羣細分為低齡(55—64歲)、中齡(65—79歲)和高齡(80歲以上),分別對應品質改善、適老化改造和智能監護需求。在政策層面,銀發人居已形成從理念引領到示範推廣的完整體系,目標是通過適老化、智慧化實現「老有所享」。《2025年中國銀發經濟發展研究報告》預測,2030年中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將達25萬億元。而在區域發展方面,一、二線城市聚焦智慧康養,三、四線城市發展特色康養旅遊。儘管面臨政策不完善、供給缺口等挑戰,但銀發經濟正從「生存保障型」向「品質發展型」躍遷,機遇顯著。

 《2025中國醫療保健:銀發經濟崛起》:

  醫療健康產業迎來變革與機遇

  高盛日前發佈《2025中國醫療保健:銀發經濟崛起》(以下簡稱《報告》)指出,50歲及以上且淨資產超過300萬元的「高淨值銀發羣體」,正成為撬動醫療健康市場增長的核心力量。這一羣體憑藉強大的消費能力和對高品質醫療服務的需求,不僅重塑着醫療支出結構,更推動着高端自費醫療市場的快速擴容。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50歲以上且淨資產超300萬元的羣體約有1500萬人,僅佔該年齡段總人口的3%,但他們的醫療保健支出已達到2210億元,佔50歲以上人羣總醫療支出的5%。隨着「70后」「80后」逐步進入這一年齡段,這一羣體受益於過去數十年經濟增長和房地產增值,財富積累普遍高於「40后」「50后」,預計到2035年,該羣體規模將增至2900萬人,佔50歲以上總人口的5%,而其醫療支出將飆升至9630億元,佔比提升至13%,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4.3%,遠超全年齡段4.7%和50歲以上整體人羣5.3%的增速。

  而從消費能力看,這一羣體的人均淨資產約為城市平均水平的2倍,年醫療支出更是達到普通50歲以上人羣的2—3倍。其更願意為高品質醫療服務買單,尤其在年齡相關疾病的治療上表現出強烈的付費意願。例如,50歲以上人羣貢獻了2024年門診支出的73%和住院支出的81%,而高淨值羣體在其中的佔比正持續提升。

  《報告》指出,高淨值銀發羣體的崛起,正在改寫中國醫療健康市場的規則。從「保基本」到「追品質」,從「依賴醫保」到「自費主導」,這一轉變不僅為醫療企業帶來了新的增長機遇,更推動着整個行業向精細化、個性化方向升級。對於消費者而言,更多元的服務選擇和更先進的治療方案將逐步落地。對於產業而言,如何精準匹配高淨值老年羣體的需求,將成為未來十年醫療企業競爭的關鍵。在這場銀發經濟的浪潮中,醫療健康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機遇。

 《中國銀發人居發展報告》:

  我國銀發人居政策形成完整邏輯體系

  復旦老齡研究院等共同發佈的《中國銀發人居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中國55歲及以上人羣超4億,居住需求正從基礎照料向融合健康管理、智慧交互、社交參與等功能的「銀發人居生態」升級。「銀發人居」是銀發地產的延伸,以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會需求為導向,通過空間設計、服務配套和社會治理,打造適宜居住生態,帶動「衣食住行用,康養文旅服」十大產業協同發展,是銀發經濟與人居環境融合的焦點。

  銀發人居以居住空間為支點,以空間適老化改造為基底、智慧技術賦能為支撐、社會治理協同為紐帶,構建集「安全保障、生活便捷、社會融入」於一體的長者友好型生態體系。

  在需求方面,報告將銀發人羣按年齡細分。55歲—64歲低齡人羣,品質型居住改善、活力社交與旅居度假需求強烈;65歲—79歲中齡人羣,適老化改造與健康管理配套呈剛性需求;80歲及以上高齡人羣,則對全屋智能監護與失能輔助有個性化適配需求。

  從政策演進看,我國銀發人居政策形成完整邏輯體系。歷經理念引領與試點探索、老年宜居環境標準化建設、側重適老化改造與無障礙建設的系統實施等階段。目前正通過開展示範性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推動實踐案例的典型示範與創新推廣。

  銀發人居願景是「讓老年人住得更好」,通過適老化、智慧化、代際共融,實現「老有所居、享、養、為、樂」。報告還定義了八大場景,包括銀發友好社區、CCRC可持續照料社區、銀發綜合體等,從多維度為各場景發展提供創新路徑,為政府、企業及社會各界提供行動指南,助力我國銀發人居事業與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5年中國銀發經濟發展研究報告》:

  高端型、品質型產品等需求將進一步增長

  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迪顧問」)日前發佈的《2025年中國銀發經濟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預計,到2030年,中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經濟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

  2024年,中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達到8.3萬億元,約佔全國GDP比重的6%。賽迪顧問醫藥健康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郭永喆表示,當前銀發經濟發展面臨多方面機遇:政策支持助推銀發經濟發展壯大;老齡化程度加劇帶來巨大市場需求與商業機會;跨界融合爲銀發經濟持續注入發展活力。

  報告認為,當前,「醫、養、康、文、旅、金」等相關產業通過業態創新打破傳統邊界,催生出如「醫療+地產」「非遺+康旅」「AI(人工智能)+養老」等全新業態。預計到2030年,中國銀發經濟跨界融合相關業態市場規模將突破15萬億元,驅動老齡化社會從「被動應對」向「主動創造經濟價值」轉型。

  中國銀發經濟正逐步形成「梯度適配、錯位協同」的空間發展格局。在一、二線城市,智慧康養、高端醫療地產等高附加值業態是發展重點;三、四線城市依託生態與文化優勢,發展特色休閒度假康養旅遊產業。報告預計,未來,銀發經濟有望從「發達地區引領」向「全國協同發力」加速轉變。

  另外,中國銀發經濟市場正加速從「生存保障型」向「品質發展型」躍遷,預計高端型、品質型產品及服務的需求將進一步增長。

  郭永喆表示,發展銀發經濟也面臨政策制度體系尚不完善、前沿產品創新能力不足、市場仍存供給缺口、消費潛力難以有效釋放等問題。綜合來看,銀發經濟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

養老發展出現新路徑

閲讀提示

  近年來,中國養老產業面臨多重挑戰與機遇。根據《2025年中國養老產業商學研究報告——智慧養老產品專題》,中國老年人口已達3.1億,但護理員缺口巨大,智慧養老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上述報告提出了四大困境,認知困境、技術困境、過程困境和模式困境,並建議通過「需求定義產品、場景驅動創新、生態共建價值」破局。《2025中國家庭養老金融健康指數調研報告》顯示,我國家庭養老金融健康指數平均為48.56分,處於「積累期」,這表明家庭養老規劃意識正在增強。報告指出,養老焦慮普遍存在,尤其是「夾心層」(30歲—50歲人羣)面臨子女教育和父母贍養的雙重壓力,凸顯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家庭養老」轉型的緊迫性。而在大灣區,跨境養老成為新趨勢。《大灣區跨境養老的探索——融通、創新、未來》報告指出,粵港澳三地正合作構建互聯互通的養老生態圈,通過資源互補(如香港的醫療資源與內地的空間和勞動力優勢)推動跨境養老發展。

 《2025年中國養老產業商學研究報告——智慧養老產品專題》:

  發展智慧養老已成為「必答題」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老齡化與養老產業研究中心組織撰寫的《2025年中國養老產業商學研究報告——智慧養老產品專題》(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當前中國3.1億老年人口與千萬級護理員缺口的現實,使發展智慧養老成爲了「必答題」。

  報告深入剖析了當前智慧養老產品市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揭示了需求端「不會用、不敢用、不願用」的認知鴻溝與供給「重技術、輕應用」的路徑依賴。報告顯示,當前養老產業發展面臨四大困境,認知困境:政府、企業關注點有偏差,老年人對智慧養老產品缺乏基本認知。技術困境:數據採集、處理與分析能力有限,傳感器質量不穩定。過程困境:數據干預技術存在問題,降本難度大,養老資源整合困難。模式困境:智慧養老產品定位和盈利難,產品細分不足,養老企業盈利路徑不清。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老齡化與養老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邢以羣表示,報告旨在為行業解答「如何讓陽春白雪的‘智慧炫品’,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生活日用品’」這一核心問題,並提出「需求定義產品、場景驅動創新、生態共建價值」的破局之道。

  「推動智慧養老產業發展需多方努力。」邢以羣提出,企業應聚焦需求開發實用產品,融合技術創新提升質量與可靠性,探索可持續商業模式;政府需加強政策引導,優化頂層設計,加大財政支持,鼓勵研發投入;社會組織要發揮橋樑作用,連接企業與老年人需求,推動產品試點與慈善項目,惠及困難老年羣體。

 《2025中國家庭養老金融健康指數調研報告》:

  我國家庭養老健康狀況步入「積累期」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清華金融評論》等聯合發佈的《2025中國家庭養老金融健康指數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5年,我國家庭養老金融健康指數平均得分為48.56分,表明我國家庭養老健康狀況步入「積累期」,並朝着有意識建構養老金融規劃方向發展。

  據瞭解,《報告》首次提出了「養老金融健康指數」,其是一個衡量家庭管理養老金融和實現養老金融目標情況的指標,從養老保障積累、資產增長潛力、家庭健康狀況、家庭結構類型四個維度進行評分,全景式「體檢」家庭管理養老金融和實現養老金融目標的情況。指數還將家庭養老金融健康狀況劃分爲七個等級,由低到高分別為起步期、成長期、積累期、鞏固期、優化期、成熟期和理想期。

  《報告》調查發現,中國家庭的養老現狀正呈現出傳統觀念與現代挑戰的碰撞,並直接影響着家庭金融健康狀況。

  一方面,不同年齡的受訪人羣普遍對養老感到不同程度的焦慮。其中,「家庭支持不足」(包含有子女負擔、缺乏家庭關懷、獨居風險等),是各年齡段養老焦慮的核心,反映出「家庭」在養老中的關鍵地位及傳統養老功能的弱化。其中,「70后」「80后」的現實困境尤為明顯。30歲—50歲的「夾心層」可能同時承擔着子女教育(佔受訪者的67.7%)和父母贍養(佔受訪者的14.7%)的雙重壓力,其養老準備不足,缺乏對養老保險、商業養老金產品的重視,凸顯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家庭養老」轉型的緊迫性。

  另一方面,在養老模式方面,居家養老仍是主流模式。調查發現,在受訪的核心家庭(一對夫妻及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中,46.34%的人偏好居家養老;而在擴展家庭(由三代及以上直系或旁系親屬共同居住的家庭)中,這一比例高達49.56%。

 《大灣區跨境養老的探索——融通、創新、未來》:

  粵港澳三地攜手打造養老生態圈

  安永大中華區日前發佈《大灣區跨境養老的探索——融通、創新、未來》(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在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中,跨境養老正在成為一種新趨勢,粵港澳三地正在攜手合作,在大灣區建立一個互聯互通的養老生態圈。

  對於大灣區養老領域的三地合作,安永審計服務合夥人馮幸致指出,自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以來,跨境養老系統建設取得了切實進展,特別是在醫療保健整合,老年護理等方面。例如,香港的老年人可以參與香港特區政府資助的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此外,老年儲蓄計劃以及相關保險正在推出,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

  安永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行業主管胡嘉麗表示,內地與港澳在養老服務上可以資源互補。香港擁有先進的醫療保障資源以及高質量的老年護理服務,但由於土地供應有限,在住宿護理設施方面存在挑戰。而內地則擁有充足的空間和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但缺乏高端醫療資源。這些情況為雙方合作提供了條件。

  報告指出,儘管已經取得一些成就,但跨境養老目前仍然面臨挑戰,其中包括相關的政策與法規不成熟、個人養老金制度仍待完善、養老服務供求不一致以及養老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胡嘉麗舉例稱,內地在數據安全和隱私方面有較為嚴格的規定,這就使得一些老人在跨境治療的過程中,兩地醫療數據無法共享,導致面臨重複檢查的情況。

  為應對目前所面臨的挑戰,報告建議粵港澳三地加強政策協調,通過政策引導等方式構建跨境養老保障體系,推動養老金和醫療保險的互認。

  而在金融領域,報告建議,為跨境養老提供金融支持和市場規範,通過加大對養老金融產品的税收優惠,激勵金融機構開發更多適合跨境養老的金融產品。同時,政府機構也應該完善養老金融立法,保障跨境養老金融服務有序開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