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徐大姐」都來投具身智能了
2025-08-19 14:31
這輪融資潮,到底是怎麼熱起來的?
不過,生產「機器人關節」只是整個計劃中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具身智能們相信,富臨精工這條高度自動化、配置大量機械臂的產線,就是最完美的商業落地場景。在這里,就連這里的氣味和噪音也有很極強的「象徵意義」——爲了保證工人們的健康,精密加工的車間里需要保持恆温通風、配發隔音耳塞,並建立了階梯負責制來保證生產安全,機器人員工們顯然完全不會感受到這一層「不適」。
而我收到的這份邀請函,則計劃順利進行的一個信號:
有四臺智元機器人自研的A2-W輪式機器人,將在這天下午完成一場持續作業,幫助產線上的人類同事們搬運800多個物料箱。一支來自智元的團隊已經提前駐場進行調試,排查每一個出現的報錯信息,他們的任務是確保接下來的3個小時能夠順利「創造歷史」。根據介紹,這將是「全球首次」有「通用具身機器人」在工業現場」、且有「直播見證」的情況下完成「常態化作業」。
智元機器人通用業務部總裁王闖也穿上了防塵衣,坐在這幾臺機器人的身前。除了全程參與直播解説,他本身也是機器人作業中測試「人員避障」中的一環。在直播前的羣訪中,王闖自信地為整場活動定調:「如果這個場景能做好,市場容量就已經足夠大,已經足夠能給客户帶來很大價值了。」
但在直播間里的彈幕里,涌進來的觀眾卻基本都在聊另外一件事:在直播的前一天晚上(7月8日),科創板上市公司上緯新材公告,智元機器人將收購公司約67%股份,控股股東變更為智元恆岳,智元創始人鄧泰華將成為上緯新材實際控制人。
雖然智元方面不斷強調,本次收購不是借殼上市,而是「通過‘協議轉讓+主動要約’方式收購上市公司的控股權,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辦法》中的重組上市」。但一家150億估值的超級獨角獸,身處最熱門的投資賽道,再加上併購交易的紅利窗口期,給了市場充足的想象力。於是上緯新材股價股價從7.85元,僅用了17個交易日衝高至110.48元,漲幅1400%。
更讓觀眾們興奮的是,對於具身智能的整個產業來説,這其實是整個7月里「平常的一天」。就在智元這場「全球首次」的直播前后兩天,共有6家俱身智能的初創公司官宣了「億元」級別以上的融資,分別是拿到近5億元的星動紀元、拿到數億元的雲深處和跨維智能、拿到「億元級」的小雨製造、超過1億美元的星海圖、完成1.22億美元的它石智航。
與此同時,這些發生在7月的融資事件普遍擁有一個讓人充滿遐想的「輪次」:
它石智航在7月拿到的這筆輪融資的定位是「天使+輪」——不帶加號的「天使輪」發生在2025年3月,當時他們以1.2億美元的規模創造了「中國具身智能行業天使輪的最大融資額紀錄」;
星海圖完成的是「A輪系列融資」中的「A4輪及A5輪戰略融資」——這A輪系列融資從2025年初就已經啟動,通稿稱最新輪次估值較年初增長超3倍;
7月下旬官宣完成了兩輪融資的眾擎機器人,輪次分別是「Pre-A++」和「A1」——他們的Pre-A是在2025年4月完成的,投資方是來自阿聯酋的Stone Venture。
投中嘉川CVSource記錄了「陡然拔高」的曲線,2025年前7個月具身智能賽道融資事件達到了123起,其中上億規模的融資事件46起,足夠按照行業習慣稱得上一個「周期」、一場「潮」了。但這些數字、字母、符號混搭在一起,人們更能優先感受到的情緒似乎是:「急」。
爲了搞清楚這輪具身智能融資為什麼「急」、是誰在「急」,我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發給了涉及在這些交易中的投資方和創業者們,嘗試尋找一些融資新聞里那些沒說出來的想法。
「連徐大姐都來了」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在正式展開討論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確定一件事:「急」,是不是氛圍帶來的錯覺?
通常情況下,創投雙方會按照財務數據、估值金額來定義輪次。財務數據至少乘以2、估值數據至少乘以2,纔是「標準的新一輪」。以此為前提,融資輪次里出現的「+」、「Pre-」、「數字編號」代表着初創公司的核心財務數據、投資方所使用的估值模型並沒有出現「質」的提升。相應的,「+」、「Pre-」、「字母+數字編號」的大量增加、多重組合,指向了三種可能性:
-企業有較大的資金需求,因此選擇在覈心財務數據相同或相近、估值模型很難出現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啟動新的融資;
-企業在同一輪次內引進了多位投資方,但不同資金屬性決定了不同的合規流程,因此需要用「+」或者「數字編號」分批對外公佈;
-企業基於品牌辨識度的考慮,通過增加「輪次」的特殊性來吸引市場的注意力。
這三種可能性所暗示的行業趨勢是本文的重點,后面會有詳細討論。這里你需要知道的是,這三種場景通常只會出現在買家夠多、共識夠強、政策足夠利好的賽道里,在前幾年低空經濟、自動駕駛、TMT投資潮里都能找到先例。而進一步與先例們橫向對比,本輪的融資潮有兩個「鮮明特點」:
第一,在此前的融資潮里雖然也不乏「數個+」或者「字母+數字編號」的融資事件,但更多集中在后期輪次中,比如閃送在IPO之前融到了D++輪、易控智駕完成過C++輪、天數智芯完成過C++輪。而這輪融資潮的「特殊輪次」大多集中在A輪及更早輪次中。對比起來,更接近本輪狀態的先例是2022年前后的生物醫藥賽道,僅統計2022年到2023年Q3這個區間,整個生物醫藥賽道共發生超過20起Pre-A+輪融資,9起A++輪融資,寧波華科潤生物還出現過Pre-C+這樣的輪次;
第二,此前融資潮中的融資事件通常是按照「一次一件」的節奏來對外官宣,而這輪融資潮中有一些企業選擇同時官宣兩輪或多輪融資的完成。例如上面提到的眾擎機器人所完成「Pre-A++」和「A1」輪就選了同時官宣,做出類似選擇的還有傲鯊智能、因克斯智能等。與此同時,一些投資方也選擇在同一天官宣多筆相同賽道融資,例如7月21日當天京東官宣完成對三家俱身智能的領投,分別是千尋智能、逐際動力、眾擎機器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稱不上「急」,2025年前7個月的具身智能也最起碼貢獻了近年來強度最高、頻率最密、創投雙方姿態最積極的融資潮之一。
此外,拿掉「輪次」和「投資金額」,拆解單個投資案例,也有彩蛋。
比如,一些背靠或孵化於大產業方、看上去並不缺乏資金以及落地場景的具身智能企業,也選擇了在2025年前7個月這個區間範圍內完成融資。由追覓創投孵化的魔法原子就是一個例子:2025年5月,魔法原子官宣完成了新一輪規模為「數億元」的戰略融資,此時距離他們官宣完成1.2億元天使輪融資還不到半年。從地平線機器人事業部發展起來的地瓜機器人,也在此期間完成了獨立一年半以來的首次外部融資。
比如,投資方是「高度多元化」的,產業資本、高校基金、VC/PE、政府引導基金這些當前資本市場中的主要參與者,都參與了本輪融資潮,並且還能夠繼續細分。例如在產業資本中,有半導體產業資本(例如寧德時代投資銀河通用)、有汽車產業資本(例如比亞迪投資帕西尼、富臨精工與智元合資成立安努智能)、人工智能產業資本(例如商湯投資帕西尼)、有互聯網大廠資本(京東、美團、百度等)。
在「高度多元化」同時,這些投資案例甚至表現出了「高度兼容性」,不乏大產業方、VC/PE、政府引導基金這些資金屬性、投資策略不同的投資方,出現在同一融資事件的場景。以帕西尼為例,在5月到6月連續敲定的兩輪A輪系列融資中,投資方包括比亞迪、TCL創投、毅達資本、尚頎資本、基石資本、商湯國香、中信里昂等,涵蓋了產業資本、VC/PE、銀行券商。
更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星海圖。星海圖的A4輪及A5輪戰略融資中,包括國資背景的基金——無錫創投集團、北京機器人基金、亦莊國投;包括大廠CVC——美團龍珠、米哈遊、中金保時捷基金;包括活躍的科技圈VC——BV百度風投、凱輝基金、襄禾資本;還包括這幾年一直活躍在消費圈的風投女王——徐新徐大姐的今日資本。
徐新在星海圖融資通稿中的發言也挺值得琢磨的。她説在投資星海圖之前,今日資本已經把「整個具身智能看了一圈」,而星海圖是少數能讓她眼前一亮的項目,因為星海圖聯創趙行雖然是個教授,但卻充滿了「狼性」,每天從「早晨10點干到晩上12點」,這讓徐大姐覺得團隊不簡單,於是「立馬飛蘇州工廠」、「當天就拍板決定領投」、「三個月內又追加投資」。
這與當時她投Boss直聘時的表述差不多,具身智能已經有移動互聯網的味兒了。
「現在是投資人們的競爭」
確認好了前提,現在進入正題。在近幾年的市場語境里,如果一個賽道忽然升溫,最常見的解釋是「熱點帶動下的Fomo情緒」。這個解釋背后的潛臺詞是,符合風險投資訴求的、能在短期內實現高增長的賽道越來越少,因此對於投資人來説最有性價比的做法,就是更早更快地進入有熱點的賽道,儘可能地吃到「輿論泡沫」——至於是否真是有迭代意義的技術、是否真有落地的可能,那都是次要考慮的條件。
2023年的「LK-99」事件就具體地呈現了人們的這一層共識。當時韓國科研團隊找到室温超導材料的新聞出現之后,大量的討論並沒有集中在學術證偽、技術前景上,而是討論投資人表現出來的「積極跟進」態度。很多人相信LK-99的出現將引起資本市場一系列「蹭熱點」式的連鎖反應,例如會有「科技巨頭」宣佈國產自研超導「遙遙領先」,會有「幾十家A股企業」宣佈進軍室温超導領域,股價拉昇后,會有「某搜索引擎企業」宣佈自家公司早在五年前就已研發超導;會有「某科技圈大佬宣佈融資5千萬,組建團隊誓要三個月內做出全球第一超導」。
再加上今年4月投資圈頂流朱嘯虎的那次「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的表態,如今密集且抽象的融資輪次,很容易被代入到同樣的敍事里。所以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這輪融資潮,到底是怎麼熱起來的?
SEE Fund合夥人馬麟相信「熱點」肯定是影響因素之一,因為在他的印象里實際上具身智能在2024年下半年已經有些降温了,但春晚的人形機器人表演、4月的亦莊機器人馬拉松,以及一些其他事件,悄然地幫助具身智能再次升溫,「到現在已經算是大眾飯桌上的話題,能被觸達的受眾都被觸達了,這就是階段性的(熱度)高點。」
但「熱點」並不是主導因素。從技術路徑的角度來看,這輪具身智能融資潮實際上是「大模型投資潮」的一種延續:由於背靠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和清華大學天津電子院,有濃厚的「軟硬件結合」氛圍,實際上早在大模型創業潮的時候,SEE Fund就很自然地開始關注具身智能領域內的項目,只不過當時「市場中大部分的注意力都被大模型吸走了」。直到2024年下半年,大模型創業市場相對進入穩定期——在篤信人工智能是未來最大的技術主題的前提下,投資人們「需要尋找新的更前沿的方向」。
再加上Deepseek在年初的爆火,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科技行業在「工程思維」上的巨大優勢,同樣能放大「工程思維」優勢的具身智能也自然就承接了大模型創業潮的熱度,成爲了資本市場的新主題。
判斷路徑相同的還有聯想創投。在7月的聯想創投CVC創投周上,管理合夥人王光熙在一次專訪中提到:「2023年四五月,我們在海外參加了具身智能領域的學術頂會,見了不少專家。雖然那時候美國的具身智能創業和融資都還沒起來,但我們在瞭解技術路徑之后認為,Transformer的框架有非常大可能性改善模型在物理世界的泛化能力。所以我們就在2023年下半年連續投了好幾家。」
華興資本先進製造組負責人李子越也把本輪的融資潮,看做是「大模型創業潮」的一部分。投資人們的主要判斷邏輯是,進入2025年后「模型能力出現了大幅度提升」,而其中機器人是最能體現「模型能力大幅度提升」的一個應用,且「能力提升的速度和加速度超過市場預期」。
在這個前提下,雖然「很難説具身智能出現了一個GPT時刻」,也仍然缺少「特別量化的指標來做估值定價」,但相較於其他賽道也「確實是一個可預見的確定性」,值得「提前做佈局」。
洪泰基金高級投資副總裁王秋提到了「成本因素」:與大模型相比,具身智能賽道的「人才密集型」底色更濃,模型訓練成本更低,規模通常只需要幾B到幾十B,這直接讓更多的機構「有機會上牌桌」,也順理成章地吸引很多「跨界投資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具身智能出現本輪融資潮的最合理解釋,就是技術演進的自然結果。只不過一體兩面的是,具身智能作為一條完整、通暢的技術路徑上,邁過了早期萌芽階段的一環,更符合資本市場的要求,進而讓融資事件整體上更加高頻、密集、抽象,也順便帶出了第二個問題的答案:這輪融資潮是由誰推動的?
在華興資本6月份進行的一次市場調查中,33%的投資人主要關注賽道為「AI科技及應用」,19%關注「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相關的先進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半導體產業鏈,分別佔比9%、8%、6%。且與去年同期相比,2025年上半年出手超過5次的人民幣及雙幣基金,比例分別上漲到26%和35%。這份調查涵蓋VC/PE、產業資本、國家基金/地方政府投資平臺、家辦,收到有效反饋超過140份。
(圖源:華興資本)
王秋認為具身智能這條賽道可貴之處在於,在大談「範式轉換」的當下,提供了一個稀缺資源:階段性驗證。「哪怕只是簡單的pick and place(抓放),如果能夠實現,哪怕只是泛化的pick and place也非常有價值。」王秋説,「這就説明行業處在不斷進階的過程。」
馬麟經常遇到這樣的提問,「為什麼你們投了A公司之后,還要再投B公司」。他覺得這是外部觀察帶來的「誤解」,真實的情況是「競爭都出現在投資人層面」,在市場端他的幾個portfolio「幾乎沒有競爭」,因為下游應用可想象的空間太大了,行業處在早期,更多的是同向而行,共同培育好這個產業。
「不如你去問問朱嘯虎」
第三個問題是:在這輪融資潮里,投資人們最大的疑慮是什麼?
這其實也是一個很容易「過快」給出答案的問題,很適合直接套用朱嘯虎的那次經典對談。朱嘯虎説具身智能最讓他頭疼的一點是「商業化看不清楚」,問了「好幾個CEO」可能得商業化客户在哪里,結果感覺「他們説的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客户」,看不到自己喜歡的那種「可持續的、能夠給客户創造價值的商業化」——在這種情況下,具身智能表現出來的「共識高度集中、估值上漲太快」,基於「早期階段VC」的職責只能被理解為一個「賣出」的信號。
當然,朱總的發言在當時飽受質疑,大量的投資人和創業者表達了公開的反對。比如張穎就直接在朋友圈里直接説「朱老闆別鬧」,「一片光明,百花齊放,有點泡沫再正常不過。」
4月亦莊馬拉松之后,質疑聲到達了「沸點」,因為包攬那場馬拉松亞軍和季軍的松延動力,就是朱嘯虎「批量退出」的案例之一:2024年3月,金沙江創投曾經參與了松延動力的天使輪融資,2024年年底,金沙江創投選擇在一個「估值低點(約3億元),把老股給賣了」。而據松延動力創始人姜哲源透露,在機器人馬拉松結束后,「投資人紛至沓來,公司估值也從賽前的5億元漲到了20億元左右」。
但到今年5月,水下通用機器人研發商世航智能宣佈連續完成天使+輪和Pre-A輪5000萬元融資,天使+輪由招商局集團招商啟航資本領投,金沙江是Pre-A輪的聯合領投方。除了他們之外,雲澤資本、崑山天使基金、吳中金控、鞍羽資本也參與了這兩輪投資,同樣集齊了產業資本、財務投資人和地方政府資金——這似乎暗示了「沉默的大多數」的存在,相當一批投資者相信「機器人賽道」的重點,是場景,而不是「人形」「具身」「智能」。
我也試着針對創業者設計過這樣一個問題:「年初朱嘯虎的‘批量退出’爆火,是否代表着目前投資人們其實缺乏信心?」創業者們普遍不置可否,表示以他們的立場聊這個話題「不合適」。一位創業者明確表現出了「不耐煩」,他説:「我覺得你這個問題,不如直接去問問朱嘯虎。」
從結果上看,例如SEE Fund似乎也做出了類似的判斷——SEE Fund從2023年就開始投資具身智能,在早期階段就參與了銀河通用、松延動力、穹徹智能、星海圖、智平方、無問芯穹、光輪智能等明星企業,但今年出手明顯減少。他和同行們進行了很多交流,大家普遍希望能看到一些更有新意的東西。
但馬麟並不認為具身智能處在一個停滯的、仍然在講故事的狀態。同樣以「亦莊機器人」馬拉松為例,在SEE Fund看來這場事件的里程碑意義在於,推動具身智能行業進入了一個「批量走出實驗室」的階段,「敢把東西拿到大家的面前去給大家看,不然就只能躲在屏幕后面去拍視頻……無論是通過換電池也好,還是臨時換件也好,至少能跑完20多公里,在陽光下跑了幾個小時已經是很難的一件事了。」
(8月初的WRC,會場里的人羣一眼不到頭 圖源:投中網)
真正影響投資人們「出手」的地方,還是在於具身智能擁有一條完整的技術路徑,在大模型創業潮的推動下經歷了概念的萌芽期、概念性產品的試錯期。在這個前提下,一家有投資潛力的具身智能企業需要「展示出自己有完成任務的能力,能實現金流收入,至少要表現出創造規模性收入的可能性」。同樣在這個前提下,一家踏踏實實發展的具身智能企業實際上會很務實的去規劃自己的現金流。「公司需要用錢招攬人才,但也不需要像大模型公司那樣全都是頂級人才,這也不符合公司的發展規律。在硬件層面上,在產品沒有定型和用户大批量的確認的情況下,一般不會大量採購硬件,這塊的成本支出可控。可能最大的成本支出,就是想要做到可觀的性能,需要大量的數據採集,這個也會帶動硬件支出的增長。」馬麟説,「未來有不確定性,所以大家沒有那麼燒錢,按現在的投入水平和效率來看,不做改變線性發展下去,有的公司的現金流儲備能花很多年都是有可能的。」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暗示着這輪融資潮其實是一次「防禦性的融資潮」,「具身智能本質上是一門軟硬結合的綜合性學科,這些人(具身智能的創業者們)深刻的理解一個問題,就是軟硬結合這件事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你要有足夠多的錢,去應對不確定性的衝擊。」而這個觀察也成爲了馬麟目前在看項目的時候,對於創始人一個很重要的關注點是:「為什麼是現在?是出於對創業和技術的熱愛,還是覺得這個市場太熱了,想去做衝浪者——我們覆盤下來,其實跑的比較好的(具身智能企業),都是核心人員在潮水還沒有起來的時候就在做這件事情,也許是科研、也許是創業,但都坐過冷板凳堅持到了現在,有足夠的韌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今年這個時點出來(的創業者),我覺得會有一個很大的干擾,我首先要排除這些干擾。」這讓我想到了「地平線智駕科技暢享日」上,地平線副總裁蘇箐的發言,「如今身邊很多優秀的同學都已經改行去做具身智能機器人了,但連一個自動駕駛都搞不定,有什麼資格去做機器人?」王光熙則在一次羣訪中提出了一個反問:泡沫肯定有,但關鍵在於怎麼定義所謂的泡沫?有一部分人對「泡沫」的定義是估值過高,這是因為大家對未來的具身智能市場以及應用價值抱有非常大的期望——一旦未來這家公司或者這個行業的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能夠被印證,那麼所謂的「泡沫」的可以消化的,除非這個賽道因為某種原因歷經三、五十年才能達到預計的商業價值。」王秋相信「分歧」是必然存在的。一方面,他相信「對於人工智能這種星辰大海的賽道,需要做長期發展的考慮,需要前瞻性地審視,尤其是技術沒有實現拐點的領域,需要堅持自己的投入」。但另一方面,風險投資終歸投資的是「企業」,而在企業層面,需要「不斷有商業化的閉環來提升團隊的凝聚力」。因此王秋在看項目的時候,會更多和創業者們交流這樣一個問題——哪些技術是更靠近拐點的?「我們會沿着這條主線來去跟創業者進行交流,看他對於整個技術拐點的判斷,會判斷他是不是一個比較頂尖的創業者。」王秋説,「我們會更偏好從產業背景里邊出來的團隊,因為他們這件事相對有更強的判斷。」我在綠洲資本的回答里看到了同樣思路。他們給我的回覆是:「我們接觸到的大多數具身智能創業者和投資人,其實在長期願景上並無太大分歧。大家都認同,這是一個註定會到來的方向,而產生討論的部分在於:我們究竟該沿着哪條路徑走過去?目前的技術路徑是否最優?落地應用的方式是否合理等。」從這些回答來看,具身智能算是完成了大模型都沒能做到的事:成爲了一個足夠符合當下「技術迭代」主題,又在「市場經濟」的規則里表現出足夠適應性的,合格投資主題。這件事情甚至在近幾年所有的新興賽道里,幾乎只有具身智能做到了。李子越非常樂觀地看待正在發生的一切,因為「投資人更多的是基於自己的認知和邏輯,對技術路線、商業模式等進行選擇……如果有共識性的疑慮,就會出現賽道向某一種技術或者某一種模式的聚集,但是現在並沒有出現技術和模式快速收斂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