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伊拉克重啟「石油換項目」計劃 中伊能源基建合作市場廣闊

2025-08-19 11:21

(來源:中化新網)

  2025年8月,伊拉克宣佈重啟「石油換項目」計劃,旨在通過石油出口換取中國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這一舉措不僅標誌着伊拉克與中國在能源與基建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更被視為伊拉克經濟重建的重要一步,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機遇。

  據瞭解,目前中國油企在伊拉克呈現出多層次、協同作戰的格局。不僅有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還有在近期招標中表現活躍的聯合能源集團、洲際油氣、安東油田服務和中曼石油等。

 伊中合作由來已久

  伊拉克作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第二大產油國,自伊拉克戰爭后,油氣產業逐步向國際開放,中國石油企業憑藉技術實力與合作誠意開始嶄露頭角。

  2008年,中國石油獲准參與伊拉克油氣開採競標,這成為中伊能源合作的起點。2009年,中國石油與英國石油公司(BP)聯合中標魯邁拉油田,成為戰后首輪公開招標的唯一中標項目。此后,中資企業陸續參與哈法亞、西古爾納-1、艾哈代布等多個油田項目,為伊拉克能源出口和經濟恢復作出重要貢獻。2023年,伊拉克佔中國原油進口總量的10.5%。與此同時,中國石油在天然氣開發領域也取得突破,哈法亞天然氣處理廠有效利用伴生氣,累計向當地電廠輸送超50億立方米天然氣,緩解了伊拉克電力短缺問題。

  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包括庫爾德斯坦在內,伊拉克最終可採油氣資源量約2460億桶(原油和天然氣凝析油)。更具競爭力的是,伊拉克原油平均開採成本僅為每桶1至2美元,在全球能源市場中具備顯著成本優勢。

  中資企業在伊拉克的投資不僅提升了當地油氣產量,還通過技術轉移和就業機會支持了經濟重建。

 伊經濟復甦需求迫切

  伊拉克此次重啟「石油換項目」計劃源於其國內經濟和能源的雙重需求。伊拉克財政收入96%依賴石油出口,2023年原油出口達12.3億桶,收入886億美元。然而,由於長期戰亂和技術瓶頸,導致基礎設施嚴重不足。2025年,隨着伊拉克安全形勢改善和經濟復甦需求迫切,該計劃被賦予新動能。

  伊拉克重啟「石油換項目」計劃,藉助中國在基建和能源領域的技術與資金,伊拉克可提升油氣產量、改善電力供應並推動經濟多元化。資料顯示,為滿足國內能源需求並增加出口收入,伊拉克計劃到2029年將石油產量從目前的約400萬桶/日提升至600萬桶/日以上。通過「石油換項目」,伊拉克不僅能獲取資金和技術支持,還能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融入全球經濟網絡。

 為兩國經濟注入動能

  根據《伊拉克新聞》報道,2025年上半年,伊拉克繼續是中國第四大石油供應國,凸顯了兩國在能源領域的緊密聯繫。「石油換項目」的重啟為中國企業在伊拉克開闢了廣闊市場空間。

  首先,在能源領域,2024年10月伊拉克油氣區塊招標中,中國海油、中石化、中曼石油等7家企業拿下10個區塊,佔總數的超三分之一,凸顯中國在伊拉克油氣市場的領先地位。這些項目預計助力伊拉克到2030年實現日產600萬桶原油的目標,為中國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

  其次,在基建領域,中國企業同樣表現活躍。8月1日,中油工程發佈公告,公司所屬全資子公司管道局工程公司收到業主伊拉克巴士拉石油公司發來的伊拉克巴士拉省海水輸送管道總包項目授標函,主要工作範圍是建設海水處理設施到各聯絡站的干線管道、聯絡站到油田分輸站的支線管道及管道附屬地面設施等,授標金額為25.24億美元,項目合同期為54個月。

  中伊在能源領域的合作不僅為中國提供了穩定的能源供應,也為伊拉克帶來了急需的投資和技術,助力其經濟發展。隨着中國企業在伊拉克油氣領域持續深耕,中伊能源合作有望進一步深化,為兩國經濟注入新動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